生于哈尔滨的郭老,在9岁那年随父母回到家乡,或是年龄的缘故对哈尔滨记忆甚少,而对家乡的点点滴滴却历历在目。“在北尹上小学时,我常在油灯下,给爷爷读《五女兴唐传》等小说,每晚磕磕巴巴读一段,读后,奶奶分我一小勺给爷爷的炒馍,算是对我的奖赏。我喜欢古典文学,就是从那时候开始的。”也就是从那时起,郭老渐渐懂得:读书,为一种境界,读书,当摆脱功利。
“上中学后,放了假学校让回村参加宣传,当时北尹组织回村的学生演戏,给我的角色是演一个老太太,那是我第一次演戏。不怕你们笑话,我都蹲厕所悄悄抹眼泪了。可又实在推不掉,只好硬着头皮练,关键是老太太怎么走路。我就在两腿中间夹个笤帚,手在两边一摇一摇的,下巴配合着左右一点一点的,当时是在家里的黑屋里偷偷练,有一次母亲推门进来拿东西,吓了一跳,才知道我在学老太太走路呢。”老人家扼腕抵掌,兴奋之情跃然浮现。正因为这部戏演出获得成功,从而鼓励了郭老,后来又接演了其他许多角色,从而逐渐喜欢上戏,为郭老今后走上戏剧创作道路播下了“火种”。
郭老高中毕业后考到山西艺术学院学习编剧,从此走上艺术之路。曾师从孙谦、马烽等老前辈,跟他们学习写作电影剧本,前前后后跟了四年,老艺术家们深厚的艺术功力及忘我的敬业精神为郭老编写剧本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谈及郭老创作《郭子仪》的动机时,郭老说:“在大学毕业时,论文写的是傅山先生,傅山和郭子仪虽处不同时代,性格、遭遇各异,但他们的爱国情操和人文品格,却有某种惊人的相似。郭子仪出生于农村,成长于官宦世家,从小接受忠君爱民的教育,以及农村宽厚朴实的民风熏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思想,是他的立身之本,后来平定安史之乱,终成一代英雄。”
据了解,郭老的父亲解放初期曾是村干部,经常教育他们子女“不能齐家,焉能治国”、“身体第一,工作为主”等,他的母亲经常帮助邻里。郭老从小在农村的生活、父母的教育及学习经历,对他写郭子仪这样一位历史人物具有相当大的影响。
久历风尘年少时 一朝贵人多相助
作者: 时间:2011-12-23 次数:213 语音阅读:
CopyRight 2005-2025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清徐县融媒体中心
清徐融媒 ( www.cuduwang.com)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新闻热线:0351-5724342 5729429 地址:美锦北大街118号(原县质监局办公楼)
清徐融媒 ( www.cuduwang.com)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新闻热线:0351-5724342 5729429 地址:美锦北大街118号(原县质监局办公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