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李延年纪念碑 作者:张卯春 时间:2013-10-20 次数:567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李延年是太原左翼作家联盟创始人,清徐县早期共产党员,《太原老区》《清徐县志》为其立传。虽有传记,却简略不详。传末记有:太行区为他召开千人追悼会,李雪峰同志亲自为他撰写了碑文。对这样一位革命先驱者,资料显然单薄。太行区委书记李雪峰为他撰写了什么碑文?于是,我在互联网寻找李的信息。经苦苦搜索,发现了碑文。从这一线索找到了碑文的出处——左权县革命老区促进会编写的《碧血辽县》。有了文字,石碑呢?坟茔呢?与县老促会会长李近墉和理事郭会生说起,他们也不满足一张纸,要一睹真容,要为先烈招魂引魄。
  于是,要通了左权县革命老区促进会的电话,核实碑的下落。最后,促成左权行。而因这一长长的过程,我写的《清徐史话》出版竟未等到眼见为实的这一天,以至在李延年生卒问题上造成了以讹传讹的遗憾。
  这一天是2013年10月10日。
  由张晓东驾车,一行四人奔赴左权县。在县城接上该县老促会副会长宋保明,沿弯弯曲曲的浊漳河到达太行山深处的麻田镇上口村。这个群山环抱的,当时只有二百多人的小村落是中共中央北方局、八路军军工部驻地。在宋的引导下,穿过一个月亮门,是规模不大、草木荒芜的观音堂园。宋指着观音殿台阶前的一块石头说,那就是。啊!高不过三尺,宽也尺许,靠墙斜立,尘土半掩,杂草相遮。能不能看清字迹?会生急匆匆走上前,在晓东的协助下,拔去荒草,移动石碑,用手拂去碑面尘土。大家凑近一同视看,见字迹模糊难辨。把碑又换了个角度,字迹清晰了许多。会生兴奋地说,行。现在他最关心的是碑文能否完整拓印。
  镇人大主任王海波来了,赵根丑等村民也来了。为了拓印好,王主任、晓东、会生等把石碑抬到月亮门旁的院墙背风处,放平、擦洗净。会生取出工具开始细心地拓印。
  向84岁的赵根丑老人打听碑的来历。他说,可能原先在村西苍龙庙那里,他15岁那年,八路军在隘口建兵工厂把庙拆了,把碑就扔到那儿了。是前几年赵昌有用手推车推到这里的。
  我们问:赵昌有呢?老人说:在村里。我说:请你领我们去他家。老人说:我去叫他来吧。
  少顷,赵昌有来了。李近墉、宋保明和我向他了解情况。
  72岁的赵昌有是一位憨厚的山里人,在我们既询问又笔记的采访下,老人显得腼腆拘谨。他不知道碑最早立在那里,当然也不知李延年的尸骨所在地。约五、六年前,他在苍龙庙(原址上新建的)前水渠上发现了这块碑,当时搭在小渠上当桥用。“你为啥要运回村,放在这里?”“推回来就破不了啦。”“是为了保护?!”“嗯……”老人不置可否,“碑在村边,定是在咱村死的,人没了,留个碑,以后家里有人来寻,也有个讯儿。”“你可做了件大好事!……”
  老人局促不应,古铜色的脸上泛出一片羞红。
  老人又领我们走到苍龙庙前水峧沟当年石碑横卧的水渠边实地察看。巍巍大山下,流水黄草,浩荡秋风吹的人难以站立。李延年遗骨无踪可寻,那块承载他全部的石头不知在这野外荒沟躺了多少个春夏秋冬,不知经过了多少双脚践踏。
  返回村中,时间已是下午一时许。我们请老人一起到镇上吃饭,老人不。李近墉送他一盒带来的老陈醋,老人几番推辞,在众人的极力劝说下才收下。
  拓印在宣纸上的碑文字体苍劲庄重,印迹清晰分明:
  李石青同志纪念碑石青同志原名延年,山西徐沟县人。九一八事变后加入太原左翼作家联盟,后加入共产党。为人性爽直,待人极热忱,善文艺及文艺批评。主编学生新闻,曾为太原青年知识界所推崇。异常镇定勇敢,忠实于自己的信仰,与当时恶势力斗争力甚。卒因劳成疾,辗转修养约七年,而终于1940年5月19日夜12时没世。时年28岁。中华民国三十年五月十九日周年立。
  宋保明见清徐人对石碑珍重有加,说,你们也可运回去。轻轻一句话,道出了我们的心情。李近墉说,回去后与民政局商量,由他们办理。
  一路上大家讨论对碑的安置。迁到清徐烈士陵园,做个底座。既是李延年的魂魄所在,又是珍贵的革命文物……
  回清徐后,我与民政局逯副局长说了,逯说,知道,是县里的革命先驱。并询问我碑有多大,需用什么车拉运等等。过了一会,逯给我回电话说,李是病死的,不是烈士,不能进烈士陵园。我一时语塞,但还是问了一句,该找谁?逯建议找找文物管理局,那应当是文物。
  是文物,更是李延年。
  今天,秋风带雨的这时,我只能告诉远在他乡异县,寂寞数十载的前辈在天之灵,清徐人民不会忘记你,也不会让自己的优秀儿女一直成为孤魂野鬼,一定会把你接回家,给你以应有的尊敬和尊严。
  
CopyRight 2005-2025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清徐县融媒体中心
清徐融媒 ( www.cuduwang.com)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新闻热线:0351-5724342 5729429 地址:美锦北大街118号(原县质监局办公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