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摧”,形声字,从手,崔声。
“摧”从“手”说明与人的行为、动作有关;“崔”为山岭高大,鸟只能在山脚下盘旋。“手”“崔”为“摧”,意为手力大无比,有撼山之劲,无坚不摧,故“摧”的本义为破坏、折断。《说文·手部》:“摧,挤也。”“摧”为推开、除去之意。又,“推”“山”合为“摧”,力量之强大竟然将坚固的高山都推倒了,可见“摧”之气势猛烈,不可阻挡。这种彻底的毁坏、颠覆,就被称为“摧毁”。“摧”有摧残、摧折、摧颓等。
物体受到强力挤压到一定程度必然会被折断,所以“摧”为折断。《汉书·异姓诸侯王表》:“镌金石者难为功,摧枯拉朽者易为力。”雕刻金石须要花费气力;摧毁枯草,折断朽木轻而易举。后人用成语“摧枯拉朽”来比喻轻而易举地摧毁腐朽、虚弱的势力。范仲淹《岳阳楼记》:“商旅不行,樯倾楫摧。”天下暴雨,风高浪急,桅杆和舟楫都折断了。其中的“摧”亦为折断之意。
“摧”又由折断引申为摧毁、破坏。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摧”即岩石崩塌摧毁。李贺《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摧。”形容天上乌云密布,好像要压倒城墙一样。
“摧”引申为挫折。《明史·海瑞传》:“素疾大户兼并,力摧豪强,抚贫弱。”海瑞向来痛恨豪强大户的巧取豪夺,以强力挫败他们,以此安抚贫弱小民。“摧”为挫败或使其受挫折。“摧辱”意为挫折屈辱。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能开心颜。”
精神上若遇到挫折,就会气馁、伤心、悲痛,所以“摧”又引申为伤心。《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中写刘兰芝无缘无故被婆婆赶回娘家,这在古代男权社会,是相当丢人的事情。所以刘兰芝回到娘家后,“阿母大悲摧”,她的母亲感到非常伤心。“摧心”表示痛心,“摧怆”、“摧圮”、“摧裂”都是极度悲痛的意思。《广东军务记》记录鸦片战争中,广州军民英勇抗击英国侵略者:“是日也,内外居民……莫不惨目伤心,摧肝切齿。”“摧肝”是痛,“切齿”是怒,“摧肝切齿”四字结合,形容又伤痛又愤怒。“摧”是一种能将山推倒的力量,故锐不可当,所向无敌。
《三国志·魏书·乐进传》:“每临攻战,常为督率,奋强突固,无坚不摧。”每当冲锋陷阵时,乐进通常被任命为统帅,再顽强的敌人都败在他手下。后用“无坚不摧”形容力量非常强大。军队肩负保国安民的神圣职责,唯有千锤百炼,具有无坚不摧的强大战斗力,才能克敌致胜,不辱使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