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败垂成之李自成 作者: 时间:2013-10-13 次数:377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武利国
  明朝末年,民不聊生,农民起义浩浩荡荡,风起云涌。明末的起义军最强大的还属李自成的农民军,曾杀入北京灭掉明王朝。这是农民起义获得最大成绩的一次。虽然后来他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好多人认为李自成在北京的失败有偶然因素,其实却是必然。例如,清兵入关后,费时二十年方才荡平全国,真正一统。这证明,战争的胜利往往并非夺得一城一地,而是消灭、消耗对方的有生力量和资源,所以李自成攻下北京,看似离君临天下只有一步之遥,实则差之千里,李自成败于没有扎实的根据地,没有扎实的大后方支持,行军作战又风卷残云,行进太快,胜则无后方补充,败则无可援之兵,可守之地。故李自成的失败并非偶然,而是必然。李自成虽有大将风范,东征西讨纵横一时,然终无立国之策和治国之本,兵败也就不足为奇了。
  李自成(公元1606一1645),原名鸿基,明末农民起义领袖,童年时给地主牧羊,曾为银川驿卒。明朝的驿站有很多弊端,1628年明思宗(崇祯元年)精简驿站,因丟失公文被裁解,李自成失业了。谁也不曾想到一个失业的驿卒,走上了反明起义的道路,竟然令大明王朝轰然倒塌。失去饭碗的李自成终因生活困迫走上了反明的道路,李自成首先参加了王佐桂的农民军。1629年,后金第一次入塞,明朝恐慌。1630年,王佐桂被朝庭招降,李自成转投张存孟,为队长。1631年,张孟存在陕西战败,也降明。1633年(崇祯六年)李自成率部东渡黄河,在山西投奔他的舅父”闯王”高迎祥,称”闯将”。同年,曹文诏率千余关宁军击败农民军,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逃到河南被多路明军包围。次年(公元1634年,崇祯七年),后金军第二次入塞,曹文诏被调大同,被围农民军得以突围。同年6月五省总督陈奇渝约会诸路明军围剿汉南农民军,高迎祥、张献忠、罗汝才、李自成见明军势大,误走兴安(今陕西境内),唯一出口被明军堵死,李自成诈降,随后杀安抚官复叛。1635年(崇祯8年)高迎祥、张献忠、李自成攻下安徽凤阳(朱元璋老家),掘明王室祖坟,因争夺风阳皇宫财物,李自成与张献忠结怨,李自成分军西走甘肃。1636年(崇祯九年)四月,后金建国改清,六月清军第三次入塞。同年高迎祥被杀,残部投奔李自成,李自成被推为”闯王”。
  我们看到,在明朝对农民军的围剿过程中,不断地穿插着清军的入塞战斗,明王朝在内、外合力的打击下摇摇欲坠,亡国之日已近在眼前。1644年1月,李自成在西安称帝,以李继迁为太祖,建国号”大顺”。同月,李自成决定东征北京。二月初二日渡黄河攻克汾州(今汾阳)、阳城、蒲州,隔日攻下怀州(今河南焦作)。初五日攻克太原,休整八日。十六日克忻州(今山西忻州),攻宁武关,代州守关总兵凭险据守,双方恶战至三月初一日方破关。李自成部伤亡惨重,丧兵七万有余,有记载说后来李自成的部队进北京时,很多缺臂少腿的军人,大都因宁武关之战。我们相信,如果李自成再遇这样的一次抵抗,他就进不了北京。然而,李自成还没动兵,大同、宣府降表先后到达,三月十五日起,居庸关、固关、保定皆不战而降,三月十七日已兵临北京城下了。三月十九日兵部尚书张缙彦主动打开正阳门,至此北京城破,崇祯在景山“自缢”,明朝至此灭亡。
  李自成这个人物还算是相当出色的军事家,非常能打仗,是个难得的将才,但是他不适合治国,他没有远大的宏图,没有一统天下的构思。从1644年1月在西安称帝,二月初二日出征,至三月十九日灭明,李自成千里用兵,速度太快了,他的军队具有流动性而无扎实的根据地。千里冒进,后续无援,一旦落难,归降的明军也纷纷倒戈并不足为奇。李自成,没有统筹全局的观念,以及高瞻远瞩的政治谋划,如果说开始迫于无奈而流窜作战情有可原的话,那么在鼎盛时期没有建立起一个坚实的后方根据地,而是千里贪功冒进,为人又缺少圆滑,逼叛了吴三桂,被明(吴三桂部)、清合兵大败,身亡九宫山也就不可避免了。
  
CopyRight 2005-2025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清徐县融媒体中心
清徐融媒 ( www.cuduwang.com)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新闻热线:0351-5724342 5729429 地址:美锦北大街118号(原县质监局办公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