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年8月12日,我有幸参观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军垦博物馆。观后心潮久久不能平静。在新疆广袤而美丽的土地上,有这么一支特殊的部队,他们不穿军装,不拿军饷,没有军衔,他们就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战士们。屯垦戍边意味着他们不仅要保卫边疆的安全,同时还要开垦边疆,发展边疆经济。他们“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兵团精神,让如今生活在祖国大家庭的每个人感触颇多,对其充满了无限的崇敬之情。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军垦博物馆座落在石河子市游憩广场一旁,是一座并不显眼的建筑,但它却是全国唯一的以新中国屯垦戍边史为主要内容的博物馆。博物馆占地2800平方米,分三个展厅。进门的左侧是第一展厅,为“古代石河子”。这里陈列着在石河子地区出土的距今2000多年的陶罐、石器、化石、青铜器等。进门右拐是第二展厅,陈列着军垦事业“辉煌的历史”。百余件军垦战士垦荒时用过的农具,穿过的衣物及生活用品,向人们展示着军垦战士的垦荒史、创业史。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军垦第一犁”雕像。两人在前奋力拉犁,一人在后执掌铧犁,再现了当年“老军垦”一寸一寸在荒滩上开垦、耕作的景像。紧挨着的是第三展厅“足迹在延伸”。全面介绍了戈壁明珠石河子的发展历史,以及中央领导人来石河子视察的照片。最后就是那副镇馆之宝“半景画”了。所谓“半景画”就是一部分是真实物,一部分是油画制作的。走进大厅,当灯光熄灭,音乐响起的时候,给我一种震撼的感觉。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画面上生动地展现了进驻新疆,建设新疆,保卫新疆的场景。
1950年10月,王震将军奉命率领10.5万集体专业的官兵,披星戴月,翻越皑皑祁连山,穿越茫茫戈壁,进军新疆。进疆后全体官兵响应毛主席的号召,发扬“南泥湾精神”,在王震将军的率领下,他们脱下军装,一手拿枪,一手拿镐,成为保卫新疆,建设新疆的军垦战士。因为他们知道,没有新疆的稳定繁荣,就没有祖国的强大富强。在这块1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剿匪、戍边、生产是他们人生的使命。那时环境异常恶劣,第一代军垦人在零下30多度的严冬里,夜宿地窝子,汗水浸透的棉衣结成坚硬的冰壳。在烈日炎炎的盛夏,为躲避蚊虫的叮咬,他们用黑泥涂满赤裸的躯体。没有蔬菜,他们连续几个月用盐水和辣椒面下饭。没有碾子和石磨,建设者们只好煮麦粒和玉米充饥。将军和士兵同甘共苦,用人力代替畜力,用汗水浇灌着炙热的沙石。
每天,来军垦博物馆参观的人络绎不绝。这里一张张老照片,一件件破棉袄,一把把旧铁犁,一面面褪色的锦旗,无声地诉说着一段平凡而伟大的历史。她在告慰逝者的英灵,在激励生者的创造。为了“屯垦戍边”的伟业,天南地北,五湖四海的热血儿女一批批从家乡走向新疆,走向兵团。他们没有抱怨,没有逃避,将自己的青春、热血,甚至生命,奉献给了这片辽阔的土地。他们“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将自己的根像胡杨树一样,深深地扎根在茫茫戈壁上。军垦博物馆展示了石河子从古到今的发展足迹,特别是近60年来,军垦儿女艰苦创业的辉煌历程。它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的一个缩影,是了解军垦事业的一个窗口,是大漠儿女真实的记录和写照,也是一个爱国主义教育的示范基地。
从博物馆出来,走进石河子市区。我看到这里到处整洁干净,花团锦簇,特别是开发区,道路宽敞,高楼鳞次。市政府门前的广场清秀优雅,更是令人耳目一新。市区里各种各样的树木高低错落,宽阔的街道交错有致,有路就有树,有树就有花,有花就有果。这里树多、花盛、果香,处处充满了勃勃生机。昔日的荒滩戈壁,在军垦战士手中变成了绿洲,碧水蜿蜒环绕,环境清爽宜人。现在的石河子,已是一座融西部风情、军垦特色、现代生活于一体的生态文明城市,被誉为“戈壁明珠”。
沧海桑田,60年过去了,发生巨变的不仅是石河子市。如今的新疆,一座座新城在荒凉的戈壁滩上拔地而起,北屯、奎屯、克拉玛依……一片片良田将戈壁荒漠
点缀,一条条柏油公路在沙漠中穿行。军垦战士用汗水浇灌出了翠绿的蔬菜,雪白的棉花,五彩的水果,还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如石油、煤、铁、天然气,源源不断地输入到祖国内地,为我国的繁荣富强不断贡献着力量。
我深深地被老一代军垦前辈的精神所感动。我们今天的和谐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与军垦人的辛勤付出是分不开的,我们将倍加珍惜。希望青年一代永远不要忘记过去,在当前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遏制不良作风,纠正权力失衡,从上到下,方方面面铲除腐败滋生的社会土壤,将军垦精神传承并发扬下去,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创造新时期的军垦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