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清徐文坛上,因为个人对于文学的爱好,贺灵宝这个名字,一直是我很关注的人物。只是自己作为一名基层干警,起初对他并没有更多接触的机会,只是知道他在东于、马峪、交通局的工作经历,只是知道他工作敢于碰硬、不畏艰难险阻、工作点子多、办法多、思维敏捷、思路创新的一面。还知道他的文字亦充满着真性情,他习惯从细节切入,却直指历史和世道的真相,并且始终不放弃对当下意义的追寻与追问。我们偶尔在一起吃过饭,也碰过杯,对于他更多的了解,还是通过拜读他的文章,印象非常深刻。
初次接触,他人面部长相威严,使人望而生畏;和他相处久了,感觉他是个性情中人,一副菩萨心肠。他对生活和文学一样热爱,文风质朴,情感动人。他平时的处人办事也与他的文章一样,果断、干练、直爽,不拖泥带水,没有虚情假意、敷衍塞责。
人,往往,不实际接触,认识上是不会进步的,但对贺局例外,为什么?因为我拜读过他不少反映政坛、政绩和邻里百姓的文章,感觉他很有施政的理念和主张,他有很好的社会人缘,朋友多,关系广,但没有一般人的庸俗和骄气,更没有攀龙附翼的媚相,是一位难得的真性情的汉子。在当今这个浮躁的时代,金钱至上,享乐成风的社会面前,曾经作为一名领导干部的他能静下心来经常写文章,有的文章还不乏有隐喻和针砭,如《葡峰山上小村官》的剧本;有的文章很贴近群众,如《我的变开大娘》。他的文章中透射着一种官场正气和人文关怀,有一股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对故乡的眷恋情感,这是难能可贵的,因此我对他产生了敬仰之心。他丰富的生活阅历和工作经历,正是他文学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人们常说文如其人。可以说,我们是以文会友,只是机会来的晚了一些,或者,在他心中,也因我的文章常常见报,已经对我有印象有思想交流了,于是若干年后在龙林山相遇时,他非常热情地招待了我,我们一见如故,开怀畅饮,一醉方休,从此成为忘年之交,成为最要好的朋友。记得当时我还赋诗一首《龙林山上逢君饮》,来表达我们之间相互尊敬、倾慕和向往之心。此后我们常会聚到一起,后来,他从领导岗位上退了下来,文学上的交流也就多了起来。我经常到他家,拜读过他的不少书,其中一本书《漫步人生》,才知道他从领导岗位退下来后,从事的社会活动和担任的社会职务更多,特别是他担任省内外许多著名大企业的顾问,从事企业的经营管理,企业干部职工的业务培训,是我没有想到的。但是写作还是他的老本行,对于文学的创作他投入了更多的精力,并结出累累硕果。被称为“多产作者”。在文学界,在省、市他有好多头衔和证书,如省作协会员,他亲自参与和组织了《葡峰山下小村官》《早安,小树》两部电影的创作、策划、拍摄。现在还在进行多部抗日题材和知青题材电视剧的创作和拍摄策划,为了还原清徐历史,展示清徐形象,为群众提供更多的精神产品和食粮,他倾注了大量的心血!而没有半点个人利益所求,这使我对于他的人品更加敬仰了。
俗话说,道不同则不相为谋,或者是共同爱好的原因使我们产生了友谊,于是常会走到一起,或参加笔会、临时约定、陪朋送友。甚至在今年,我还一同到他的家乡—东于村,到他的两亩四分土地,参加他的田园劳动,他农活样样拿得起,种植、栽培、浇灌、除草、采摘,精耕细作,挥洒汗水,一同享受田园劳动的乐趣。
他那土地里,既是菜地,又是粮田,还是果园,五谷杂粮,各种蔬菜品种,桃树、杏树、核桃、李子、苹果、枣树等果树样样俱全。在村里,他乐善好施,倾注公益,乡间邻里,有较好的口碑。当然我作为小辈,常怀拜访之意,感激之情,当然我也有不少个人的琐事找过他,他都热情大度,尽力帮忙,使我深受感动。
在我从事文学的道路上,他对我的影响和帮助更大了!常是我有文友他来招待,甚至在北京参加笔会时,所有路费他都包了;在我组织笔会时,我招待,他出钱出烟酒是常有的事,每次在一起,他都要说我几句“你挣几个工资?还要养家糊口,不要这样大手大脚”。每次听他说了之后,都让我心里倍感亲切,温暖。是生活的友谊和文学的共同爱好,注定了我们互为一体的情怀吧!但我觉得归到底还是他的宽阔胸怀,豪爽磊落,能替人分忧解愁的品质,给了我文学事业上无形的支撑。
一路走来,在共同追求文学的过程中,使我永远不能忘记的,不仅仅是文学,更多的是我们之间的情深厚谊。
让我祝愿他永远康乐!愿他在文学的道路上越走越宽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