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饼的记忆 作者: 时间:2013-09-15 次数:344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若仪情长
  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即将来到,县城的大街小巷弥漫着特有的月饼的芳香。那些大大小小的饼子铺也逐渐热闹红火了起来……
  家乡清徐的这种月饼俗称粗月饼,颇具地方特色。我虽没有亲手做过,但也每年都眼见着母亲和邻家的婶婶大娘们做,也多少知道点方法。用花椒水和红油(菜籽油、黄豆油、花生油)和面,油和面的比例根据需要而定;用红糖、核桃瓜子花生仁、芝麻、玫瑰酱等做馅,包好后放在一个特制的模子里,磕出后先上饼铛烤出面子,而后立在炉子里继续烘烤直到焦黄即可出炉。
  在我们小时候,这种做工堪称精细,用料堪称考究的月饼是家乡人们每年的一种念想。八月十五送月饼(出嫁的闺女第一年娘家人要送月饼,亲戚里的晚辈也要送月饼给长辈吃,即便是出嫁的闺女,娘家的妈也要做好月饼给留一份),八月十五的月饼换着吃,也成为家乡的一种特有的习俗。条件好的人家还不到八月十五就早早做好了月饼,用油多一些,馅料好一些,口感自然酥脆。条件差点的人家也要做,那怕是油少一点,馅料只有红糖和几粒芝麻。我们家虽然不富裕,但母亲是极为讲究的一个人,平常日子里的家常饭就做得好,自然每年都有邻家的婶婶大娘依托我们家来打月饼。在亲戚里头,我们家的月饼其实不是最好的,油没有舅舅家用的多,口感自然就不够酥软;馅料也没有姑姑家用的讲究,量也少,吃起来自然就不够香甜。但母亲是最自信的,她总能将自家的月饼做出特色,比如烘烤的火候均匀,烘烤的时间略长,这样存放的时间自然就长一些。所以每年我们家的月饼始终是我们姐妹的最爱。
  那时候家家姊妹兄弟都多,八月十五的月饼做好了,中秋节的晚上供过月亮后姊妹们要分月饼。我们家姐弟五个,每人能分到五六个,你的藏到柜子里,我的塞在抽屉里。月饼成了自己的自然就金贵起来,大家都舍不得吃,忍耐性好的能攒两三个月。当然也有性子急的,三五天就吃光了。吃完了自己的,就惦记着别人的。那时候我最向往的是奶奶的柜子,奶奶的月饼多,四个姑姑每人送一份,奶奶就有四份。我们的月饼早就吃光的时候,奶奶的月饼还有多少始终是一个谜。从三岁起我就和奶奶睡觉,奶奶屋子里的那个油漆的鲜红的单门大柜子里藏着多少好吃的,有多少秘密啊!每次看到奶奶开柜子,我就眼巴巴地看着,想着,盼着奶奶能拿出个什么好吃的,吃上两口。在奶奶身边的时间长,吃到的好东西自然要多一些,有时是半个粗月饼,有时是一块细月饼,有时还能吃一口潮子糕。偶尔的口福常常会久久地萦绕在心头,赶不走,驱不散。
  十六岁到省城上了师范,每月都有国家供应的精米细面,生活好了许多。每到中秋节,学校还会发给我们两斤共八个月饼,有五仁馅的,有枣泥馅的,还有豆沙馅的,我一个也舍不得吃,将这些自己小时候从没有见过的细月饼带回家。母亲会如获至宝,小心翼翼地切开分给姊妹们,邻家的孩子也能分一块。记忆犹新的是我有一个本家六奶奶,生活穷苦,母亲有了我带回来的这些稀罕吃食,总不忘给六奶奶一份。母亲的这种慷慨的慈悲情怀在我幼小的心灵中引起了极大地震撼,也就是从那时起,母亲的形象在我的脑海里超越了亲情,逐渐变得更加高大起来。
  那时我也会将自家做得粗月饼带到学校里。由于离家在外的优先条件,也由于生活逐渐好转,我带到学校的月饼会有四五十个,远远超过了我在家时分到的个数。我也学着母亲的样子将月饼分送给我的同学们吃。家乡清徐的这种粗月饼省城的同学是不稀罕的,外县区生活条件好的同学也不屑一顾,甚至还笑话它的做工粗糙,馅料少,只是一个空壳。但我清楚地记得有一个来自阳曲山区的黄姓女同学却赞不绝口,所以我每次吃月饼都要分她一块,每次她都吃的津津有味。我的这些来自四面八方的同学们的家庭经济条件、生活水平三六九等由此可见一斑。
  后来结婚,成了人家,后来生了孩子,却从来没有亲手做过月饼,母亲做的月饼也是每年象征性地吃一两块。再后来进了城,再后来生活越来越好,食品极大地丰富起来,鸡鸭鱼肉想吃就吃,鲍鱼海参也不稀罕。月饼的食用价值越来越低,人情意义进一步凸显,送月饼也变了味。市场上月饼的包装越来越夸张,精致的一个大盒子里莫名其妙地包着几块貌不惊人的月饼,据说真金白银的月饼都有。送月饼变成了沉重的人情负担,吃月饼反而退到了其次……
  现如今,整个社会开始崇尚节俭,人们的理性逐渐回归,农家的绿色食品开始受到人们的青睐,家乡粗月饼的香味又一次飘满大街小巷。
  前几天朋友送给我不少亲手做的月饼,看起来虽然不够漂亮,但真材实料,的的确确是人家的一份心意。打开吃一块,香甜酥脆,小时候的那种感觉又一次萦绕在心头。看着这一大盒子上百个月饼,我就想着给远在南京读大学的闺女寄一份,没想到遭到了闺女的拒绝:“我在家都不吃,你以为我在这里会吃吗?”“我真的不喜欢那个东西,那个东西真的很难吃。”“不就是个月饼,用不着发这么大感慨吧!”讨了没趣的我问了问周围的同事,原来他们家的孩子也不吃月饼。也许在这些90后、00后孩子们的眼里心中,月饼充其量就是五花八门的饼子的一种,没啥稀奇。看来,社会确实变了,现在的孩子远不是当年的我们了。
  粗月饼,或许在不久的将来,就只能作为一种记忆,永远地留在老辈人的脑海里了!
  
CopyRight 2005-2025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清徐县融媒体中心
清徐融媒 ( www.cuduwang.com)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新闻热线:0351-5724342 5729429 地址:美锦北大街118号(原县质监局办公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