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袁崇焕是清、明交替之际一个悲剧而让人叹息的人物,身遭剐行,家人流放,令人扼腕。袁崇焕是不幸的,他的悲剧主要还是他性格决定的。在后金经历萨尔浒等诸多大胜由弱转强,不断走向强盛,控制了辽东战场战事主动权的时侯,袁崇焕竟给崇祯帝许诺五年平辽,时年仅十八岁的崇祯大喜,两人一拍即合。崇祯皇帝励精图治,勤于政务,远胜于他的前二朝,他把辽东的希望重托于袁崇焕。然而袁崇焕五年复辽连他自己也不相信,竟与人言聊慰圣心而已,我们抛开欺君不谈,一个可以做崇祯父辈的袁崇焕实在不该。五年平辽断无可能,跟皇上开这样的玩笑,他已经走出了他悲壮的第一步。
袁崇焕(1584-1630)明朝将领,原为一介书生,为万历四十七年进士。1628年,崇祯帝特地招见袁崇焕,问他辽东防务事宜。袁崇焕提出防务战略,崇祯表示对他信任,让他去辽东总督防务。在辽东战场,明与后金屡战屡败,已完全丧失了辽东战场的主动权,而辽东地形有它的完整性,无险可守,而明朝与后金就处于不停的修城池、毁城池的拉锯纠缠中。当时由于天灾、战争,明朝与后金都长期处于饥荒状态,而在辽东明朝投入了巨大的人力、财力,耗尽国库半数以上。熊庭弼的策略是撤退所有军队至山海关内,这个战略非常符合明朝当时的实际情况,而王在晋的策略也是修建山海关外围防线,减少兵力与消耗,利用山海关天险守住山海关。大明朝恰逢没落之时,饥民遍野,国库空虚,休养生息对明朝是非常重要的。当时辽东千里赤地,根本产不了多少粮食,连努尔哈赤也看不上这块土地。在辽东投入过多的人力、资金,必将导致其它军队军资的匮乏,农民税赋更加歧重,明末的农民起义更是铺天盖地。就这样,明政府不停地加税,征收粮款用于战争,而增加税务导致了农民生活无以生存再次增加了造反的动力,明朝终于在辽东被后金无休止的纠缠中陷入了国事的更加艰难,国家经济彻底走进死循环,从而走向了灭亡。
我们来看看袁崇焕统领辽东后所做的一些事迹。诛杀毛文龙,晚明在辽东有三大支柱,袁崇焕的关宁军,毛文龙的东江镇,朝鲜军。毛文龙,中国明朝武将(1579年-1629年),1605年武科及第,后以朝鲜为根据地与后金作战,是后金后方的一颗钉子,牵制着后金对明朝的进犯,令其主力军队不敢远行。毛文龙是明朝正式任命的东江总兵,在明朝与后金、朝鲜的边界地带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当时毛文龙可能确实有贪功冒饷之嫌,但在这个特殊的时期,袁崇焕利用尚方宝剑擅杀大将毛文龙实在让人为大明朝惋惜(持尚方宝剑,只有权斩参将以下人员)。而在袁崇焕统领期间,后金发动了对朝鲜的战争,忙于扩张修筑城事的袁崇焕相救朝鲜过缓,朝鲜败后与后金结盟,至此明朝辽东三大支柱痛失其二。而毛文龙被诛三个月后皇太极绕道喜逢口,长驱直入,挥师北京城下,这是后金第一次入塞,在明清关系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对京师和明朝产生了极大的恐慌与破坏,最后,后金兵在骚扰京都及京畿诸城七个月之久后,带着大量掠夺的物资、人口从容而去,皇太极的这次千里奔袭,彻底摧动了明朝的根基,明亡已近在眼前。袁祟焕作为兵部尚书、蓟辽督师,对后金兵有防卫、牵制、制约的作用,自然难逃责任。同时毛文龙被杀后,毛文龙部将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发动兵变,投降后金,这些力量都成为日后清军强大的武装力量,为清朝立下了不朽之功,这些人后来都做到了清朝的藩王,可见毛文龙部实力确实强大。袁崇焕还不顾朝廷反对,坚持给蒙古部落开放马市,后金趁机采购粮食,这也是袁崇焕被指认罪状之一,市米资盗。后金天聪三年(1629年)十月,也就是毛文龙被杀后三个月,后金约十万精兵绕道蒙古,由喜逢口进入明境,直达北京城下,这就是”己巳之变”。袁崇焕十月二十八日得讯,派赵率教带骑兵4000西上堵截,袁崇焕则率祖大寿,何可纲从南路西去保卫北京,沿途经过抚宁、永平、迁安、丰润、玉田诸地,都留兵布防,准备截断后金兵归路,一路分兵啊。结果赵率教部被后金阿济格部包围全迁,赵率教中箭身亡。袁崇焕赴京后,终于被捕。被杀罪名“谕以袁崇焕托付不效夷事欺隐,以巿米则资盗,以谋款则斩帅,纵兵长驱顿兵不战,援军四集尽行遣散,及兵薄城下又携喇嘛坚请入城”。其中并无谋反、叛逆字眼,另外崇祯皇帝中了反间计则大多数见于清方资料中,至清帝乾隆重新评价袁崇焕之前并没有人认为袁崇焕被冤枉,有人认为乾隆抬高袁崇焕是为了贬低崇祯给反清复明者以压力,此事姑且从疑。第二年,八月十六日,袁崇焕受刑时,人们咬牙切齿,买从袁崇焕身上割下的肉就酒喝,喝一口骂一声。这个记载,未必靠谱,但说明当时人们对袁崇焕是痛恨的。
社会学者李亚平老师在话央视《前清秘史》讲,袁祟焕是一个比较平庸的将领,在战场上,除了利用西洋大炮坚守宁远城外,并没有什么大的建树。当提到皇太极带领十万精兵抢掠于北京城下时,李亚平老师提出袁崇焕不应该疲师北京,当时后金已尽起精兵,留守沈阳军队不会超过两万,且为弱兵,应围魏救赵直插沈阳,则皇太极必回兵救援。我觉得这个计策虽然不错,可是明军打不过后金兵,皇太极又是一个非常出色的军事家,就算袁崇焕去攻沈阳,如果利用不好情报,在战术上不能采取准确无误,进退自如,那么出击沈阳一旦陷入持久战,定会被皇太极回马全歼,战略的实施需要精通兵法,熟练掌握战斗技巧的统帅来完成。我们已经看到皇太极绕道蒙古,奔袭北京,后金兵已经过了喜逢口,第二天袁崇焕才得知消息,比之宁远战中高第奏报:“奴贼希凯右屯粮食,约于正月十五渡河”相差了不知多少。(天启六年,正月初六奏报)。袁崇焕没有经历多少战事砺练的提拔,而是被钦点一步到位,他实在是一个文人。他的性格决定了他的悲剧,他竟然敢说五年复辽,为了兑现这个实现不了的承诺,却与后金书信往来,私自议和,寄希望于和平停战,这些都是他走向灾难的因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