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钟明坤教练是我在太原市少体校时的教练。他勤学、敬业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在我的人生中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他不仅教我如何打好乒乓球,还教我学会怎样做人和做事。他是我人生历程中有幸遇到的一位良师、恩师。
钟教练1933年出生于“人间天堂”杭州市,是我国乒乓球高级教练,也是闻名全国的“下蹲式发球”的创造者。他可谓是我国乒坛上难得的奇才,为中国乃至世界乒乓球运动的发展做出了非凡的贡献。
1961年秋,我从清徐中学毕业后,被县体委推荐到市体校进行乒乓球专业训练,同去的另外两名女运动员是短跑运动员王素珍和排球运动员张秀萍。训练场地和住宿被安排在海子边文灜湖旁的大礼堂(现为市儿童公园),食堂在杏花岭体育场。全班20多名队友只有我是从县区农村来的。因为当时我的技术水平太低,击球动作也不规范,更不知步法和技战术要领,所以受到不少同学的鄙视,都不愿与我打球,甚至冷言冷语地讽刺我。当时我很苦恼,几乎想放弃训练回家。那年我十六岁。
这时,钟明坤教练来找我谈话。他语重心长地鼓励我要坚持训练,为我专门制定了训练计划,并开会要求其他队友主动和我练球,热心帮助我进步。从此,我的球技提高很快,更坚定了坚持训练的决心,而且对乒乓球的基本理论和技战术有了较好的理解和掌握。
钟教练喜欢古典文学,有极高的文化素养。他发现我在训练之余看小说,就教我如何理解有关文学方面的知识,我也把钟老师喜欢的书籍借给他看。我们俩有共同的爱好和语言,师生之谊更进了一步。
1972年我在县少体校任教练员后,经常带领队员去市少体校参观学习,请钟教练指导清徐的小队员,还和他的队员们同台训练。在他的热情帮助下,我认识了省市少体校的许多教练和运动员,我们之间建立起了友谊。他们多次组织县体校的队员们参加太原市的少儿乒乓球邀请赛和友谊赛,给了我们好多帮助,使队员们的技术水平和临场经验都有很大的提高。
钟教练出生于诗书世家,自幼多才多艺。他身体修长,风度翩翩,帅气潇洒,二目炯炯有神。1951年刚参加工作,即任山西省文化厅文艺工作团(省歌舞团前身)舞蹈队队长,后去省艺术学校进修后留校任音乐辅导员。后调任太原市总工会工人文化宫文艺干事,兼市职工合唱团音乐教师、合唱指挥。1955年在省市乒乓球赛获得单打冠军后,又代表山西省参加全国乒乓球锦标赛,战胜多名国手。之后被选入中国乒乓球教练员训练班,结业后返并担任教练员,也从此由文艺精英改行从事乒乓球的教练工作。钟教练曾先后担任省、市和国家青年队教练员,富有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1961年,他研发创造了“下蹲式发球”技术,并在太原市举行的全国青少年乒乓球赛中运用了这个“神秘武器”,其强大的威力震动了全国乒坛。队员于秀萍发挥出色,获全国女子单打第五名。同年,他又以山西省女队教练率队参加了在上海举行的全国乒乓球锦标赛,省女队的下蹲式发球又一次在全国引起轰动效应,打进了团体前八名。钟教练应邀在全国教练员会议上作了关于“下蹲式发球”的学术报告。年底,他被调入国家乒乓球队任教练,专门传授国家队队员们发球技术。期间,他和徐寅生、容国团、薛伟初组成乒乓球发球技术科研小组,并多次进行专题演讲。他的多篇专题论文在内部刊物发表,还受中国乒乓球队委托撰写了电影剧本《中国乒乓球技术集锦》。在国家队任教期间,钟教练所带的青年队有许多队员成为世界冠军和全国冠军,是中国乒乓球队的主力,如李莉、李赫男、李景光等。
正当钟教练的聪明才智和创新精神在国家队大放异彩、乒乓球事业如日中天之时,引起了当时国家队某些所谓技术权威的嫉妒和排挤。钟教练性格耿直,毅然放弃了国家队的优惠待遇,由京返并,继续在基层为培养优秀后备人才而努力工作。多年来,他为国家队、省队及解放军队输送了许多优秀运动员,为基层培养了大批乒乓球骨干人才。
文革期间,钟教练被冠以“反动学术权威”下放到农村。在艰苦的阳曲县山区小村,为了让百姓能用上电灯,他领导村民们利用自然资源,建起了小型水力发电站,积极为改善和提高村民生活水平出谋划策,奉献才华。1973年落实政策后,他返回太原仍从事乒乓球教练工作,被评为高级教练职称。
钟教练退休后不甘寂寞,依然每天看书学习,组建了省老年网球队,任教练员,又开创了金色映霞的新程。他曾以顽强的意志和乐观的心态战胜了病魔。我有时会去省城看望他。现已80多岁的他仍然精神飒爽,风趣健谈。老人家说自己健身的秘诀只是每天做好两件事:一是运动,打网球,二是看书。当他谈起曾今教过的学生时感到非常欣慰,其中有的是行政领导,有的是企业明星,有的是艺术家,还有不少仍然坚持在乒乓球事业上勤奋工作。
钟教练多才多艺,思维敏锐,性格耿直,为人做事光明磊落,最富有创新精神,这些品格和精神都对我产生了极大的启发和影响。我为自己在人生历程中有缘遇到这样负责的老师感到无比幸运和骄傲,他永远是我人生的偶像。我衷心祝愿他晚年生活幸福,健康长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