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诗人——徐志摩、戴望舒、海子 作者:张文华 时间:2013-08-25 次数:177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前几日,办公室同事给我拿来一本《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这本书由北大博士生领衔撰写,主要赏析了中国20世界的经典文学40多篇,序言《未完成放飞的杜鹃》就深深吸引了我,这种痛苦的表达历史性地生成了中国独特现代性的审美经验,也历史性地生成了20世纪文学独特的艺术品质和激荡人心的感染力。这本书对每篇文章都设了这样的版块:“作家小传、历史背景与作家心态、作品赏析和含英咀华”,通过看这些,为读者开启了一条通达文本内在魅力的通道。
  文中编写了鲁迅、郭沫若、老舍、徐志摩、戴望舒、巴金、赵树理、史铁生、张爱玲、茹志鹃、贾平凹、余秋雨、海子等人的代表作品。以前对这些作家的作品都是从课本中读到的,从这本书中,了解到了他们创作时的背景和他们一生的追求。
  昨天我赏析了徐志摩、戴望舒、海子三位诗人的代表作,更进一步走近了他们。
  去年的一次比赛时,朗诵了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很长一段时间,沉浸在了康桥的惆怅中。徐志摩的人生理想虽然是很复杂的,但总体看来是以“爱、自由、美”三位一体的单纯信仰为核心,它是诗人创作的一个精神支柱。徐志摩认为,人生的觉醒和艺术的觉醒是共时的,“爱”意识的觉醒是人意识觉醒的前提:“爱窍”不通,哪能望见上帝;其次,徐志摩认为“爱虽然最不严肃,却是万物中最有意义的”,它是生命“原生力下活动着的独特意志”,徐志摩说过“真爱不是罪我将在茫茫人海中,访我唯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他的代表作《偶然》,是徐志摩与陆小曼合写的剧本里一个老瞎子的歌词。
  徐志摩是一位浪漫主义诗人,他的主张诗歌的形式美,提出诗应具备音乐美(音节),绘画美(词藻),建筑美(节的匀称)。读到他的诗,给人一种轻盈、甜蜜、流畅的美感,节奏感强,并且自然流畅,读他的诗犹如在听悦耳动听的小乐曲,让人回味,感受到所抒发的感情同诗的节奏水乳交融。
  戴望舒的《雨巷》中,有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是对戴望舒的最初影响,通过读书,了解到:戴望舒是一个感情至上的抒情诗人,他认为“诗当为自己的情绪表现出来,而使人感到快乐的一种东西”。他早期的诗中存满了迷茫、忧伤、颓废的风格,当人们读到他的《我用残损的手掌》时,看到了他内在的骨子里的现代派手法,这首诗写于1942年的4月,诗人在香港参加了抗日运动,被投入监狱,受尽严刑拷打。7月,诗人获保释,摸着自己的遍体鳞伤,联想到祖国的河山何尝又不是如此,更加痛恨外族的侵略,对祖国和人民更加同情爱怜。饱蘸感慨,写下了这如泣如诉的诗句。全诗表达了他的爱国热情,他将内心的创痛外化为残损的手掌,对祖国母亲的挚爱与对河山苍落的无限伤心化为深情的一个摸索动作,犹如母亲抚摸着遍体鳞伤的孩子,又像是孩子爱抚着饱经伤痛、蹂躏、侮辱的母亲。戴望舒认为“诗歌是由真实经过想象而出来的,不单是真实,亦不单是想象”。
  第三个看的是关于海子的,海子可以说是个“诗坛怪杰”,他是一个用生命写诗的诗人,25岁时卧轨自杀,在他身后遗留下来的大量关于土地、麦子和太阳的诗中,我们感受到了强烈的生命的意识,他也是大地的赤子,他疯狂地迷恋麦地和丰收后荒凉的大地,在他短短的生涯,留下了大量关于麦子、土地的诗。诗人歌唱大地,正是由于失去大地,而漂泊的灵魂必得有所归依,由此可见,土地是海子生命的家园,是生命的依恋。海子还认为“诗歌是一场烈火,而不是修辞练习”,他的所有作品都是用血浸泡过的。
  一直以来,喜欢诗歌,尽管有些诗读不懂诗人的心境,但诗歌的美会从心底而生,令人陶醉。徜徉在诗歌的世界里,与诗人共舞,也让自己的灵魂感觉到一地的湿润。
  
CopyRight 2005-2025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清徐县融媒体中心
清徐融媒 ( www.cuduwang.com)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新闻热线:0351-5724342 5729429 地址:美锦北大街118号(原县质监局办公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