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口老龄化是世界各国面临的一个共性问题,而“老年文化”是近世纪人口老龄化和老年人口问题凸显而衍生的一个新概念。
什么是“老年文化”,老年文化是指家庭、社会在老年人口生存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意识形态的总和,即围绕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教等事宜,形成的意识观念、思想理论、伦理道德、方针政策、法律法规、风俗习惯及行为规范、文学艺术、文体活动等。它是同老年群体相联系的文化内容和文化形式的总称。是社会整体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老年文化,通俗地说就是养老文化。而文化养老则是老年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某种意义上说,它比老年文化的其他方面更为重要。具体讲文化养老有三层意思:一是文化养老是老年人参与的文化,老年人是主体;二是文化养老是为老年人服务的文化,老年人又成为客体;三是文化养老是老年人共享的文化。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养老要三者结合,缺一不可。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随着国家老年法的完善修订,随着各项敬老爱老政策的出台,敬老爱老的社会风气逐步形成。老年人的养老保险、生活补助、合作医疗、外出乘车、景点观光等物质性的问题逐步得到解决,文化养老也相当活跃,然而在一些地方,对文化养老却仍是认识偏颇,落不到实处。为此,我们就清徐县文化养老的问题进行了调查。
清徐县文化养老的做法
①抓认识列入议事日程
文化养老同其他工作一样,认识到位、领导重视是关键之关键。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解决各级领导对文化养老工作认识的问题。县委书记韩良会上任不久便多次强调要重视老年工作,而且亲自深入到山区马峪乡碾底老年公寓与老年人拉家常、问生活、问身体。他要求相关部门要加强协调沟通,做好老年人的工作,提高老年人的满意度。县委县政府在制定规划、出台文件、落实政策时都不忘文化养老工作。为鼓励农村文化养老,县政府还规定农村每建一个门球场,县财政补助5000元。县老干局将文化养老列入头等大事,每年定期不定期组织老年文艺演出、体育比赛、办班培训等。最近又制作了文化养老的版面10多平米。
②抓组织确定专人负责
组织建设,专人负责是开展文化养老的保证。我县十分重视文化养老的组织工作。从行政部门来讲,县乡村都成立了老龄委,全面负责老年工作;从业务部门来讲,县有文体局,乡镇成立文化站,行政村有文化室,上下配合,形成网络,侧重负责老干部文化娱乐活动;从群团系统来讲,县里成立了老年学会、老龄协会,各乡镇、街办及各村都成立了分会,侧重负责老年工作的理论研究,指导文化养老工作;从体育方面讲,县有老年体协,各乡镇、村都成立老年体协,主要负责老年人的体育工作。老龄委、老干局、文体局、老年学会、老年体协五套马车,相互配合,各有侧重,文化养老,齐抓共管。县老年体协除负责全县文化养老中的体育工作外,县城还组建了太极拳、柔力球、舞蹈等11个直属队,队队有队长,有教练。由于文化养老组织健全,专人负责,因而文化养老工作开展的十分活跃。
③抓阵地加强硬件建设
有好的阵地,是开展文化养老的前提条件。我县十分重视县、乡(街道)村三级文体活动、文化养老的阵地建设。
县级文化养老的阵地建设主要是:文体中心和老干部活动中心。
文体中心占地面积70亩,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总投资1.3亿元,内设8个场馆——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体育馆、档案馆、科技馆、全民健身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实现了八馆合一。该中心自2011年6月投入使用以来,已承接国际级赛事两次、国家级书画美术展一次、省级赛事一次、县级活动多次。
县老干部活动中心,堪称老干部们的精神乐园。建筑面积2480平方米,总投资520万元,其规模、面积、内部设施均为太原市10县区之首。内设阅览室、麻将室、象棋室、台球室、书画室、文艺室、健身室、乒乓球室、老年读书会、老干部教育室、电脑教学室、多媒体教室等十二个活动场所。县老年体协、老年书画协会、县老龄协会、县老年学会、老年大学、《清徐老年》编辑部、老干部通讯组等一批涉老组织、文化养老服务单位都在此办公,便于相互沟通,协调配合。另外,各文艺队、健身站也都配备了音箱、锣鼓、乐器、器材等。
抓阵地,硬件建设是一个方面,我们还抓了文化养老的软阵地。即由县老龄协会、县老年学会、县老龄委办公室、县委老干部局联合创办了《清徐老年》季刊杂志。从2008年7月创办,至今已出版20期。免费赠阅到每个离退休老干部手中。目前发行量已达5500余册,5000多名离退休干部或者其他老人可以享受到本乡本土的文化养老的营养快餐。而且有120多名老干部亲自动笔,写了近千篇文章,享受到了“老有所学、老有所乐”文化养老的美味佳肴。
④抓活动发挥骨干作用
培养骨干,开展活动,是引深文化养老的必要措施。我县在文化养老方面开展的活动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
一是法规性的活动。县老干局每年举办春季、秋季两次老干部运动会,每次都有近900人分别参加台球、乒乓球、跳棋、象棋、麻将、投镖、钓鱼、保龄球等趣味竞赛。老年体协等单位每年秋季举办一届老年人运动会。老龄委牵头每年五一、十一举办文艺汇演。这几项活动约定俗成,每年如此。
二是日常性的活动。位于县城中心的老干部活动中心,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除春节放假休息七天外,其余天天开放;老干部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爱在各个活动室里唱歌、跳舞、绘画、写字、看书、看报、打乒乓、下象棋、打台球、玩麻将,等等。县文体中心,多馆合一。美术馆常年为爱好书法、美术、摄影的同志举办培训、讲座交流,先后承办展览9次;图书馆实行“零门槛”,不要任何证件可以入室阅览,还举办了各类读书活动52次;文化馆以及县城的春光村等地是老干部、老年人票友的汇聚之地,演唱的平台。老年体协直属的11个健身站一年四季活动在县城的醋都广场、东湖广场等十多个场地。县康乐模特队去年排练了服饰表演《葡乡醋都家乡美》,被入选进京,参加了文化部主办的第二届全国中老年文艺汇演,获得了最高奖项——金星奖。
三是临时性的活动。比方,省市搞什么节庆,组队参加,展示才艺;元宵节期间搞灯谜活动,庆国庆卡拉OK演唱比赛。另外县老干局还组织老干部们参观世博会,参观县里的重点工程,或者旅游观光等,这些都丰富了老干部的文化养老生活。
上述三种活动形式,有时单一进行,有时又互相交错进行。比方县老年书画协会,规定每年一次主题书画展览,现已举办了葡萄杯、醋文化杯、贯中杯等书画比赛。而平时是每周二、六上午集中活动,协会免费提供墨汁和纸张,供会员练习写字。如遇上级搞书法展览就统一组织参加。近年来参加上级展览获奖者有30多人次,其中刘正虎、王茂华、牛爱华等参加全国性的书法比赛就获奖10多次。
读书会活动是文化养老的一项内容。2011年7月6日县城成立了老年读书会,凡参加者每人提供至少10本以上的家庭藏书目录,供相互交流阅读。老干局还在活动中心新开辟了图书室,大大方便了会员读书的要求。读书会每周四上午集体活动一次,以举办专题讲座为主,人人是讲师,个个是听众。大家讲故事、听笑话、搞联欢、谈心得,在愉悦中享受了文化养老的美味。
⑤抓激励吸引广泛参与
为了激励老同志广泛参与文化养老的积极性,县老龄委、老年学会制定出台了奖励制度:凡获得全国老龄委、老年学会的优秀论文,奖励2000元;获得地区级的奖励1000元;获省级的奖500元;获得市级的奖200元。4年来,全县仅获得国家级的优秀论文就有18篇,而且是逐年增加。2009年获国家级优秀论文1篇,2010年3篇,2011年5篇,2012年增加到9篇。《清徐报》实行了稿酬制,凡用稿件均发稿费。《清徐老年》杂志年年评选模范通讯员,调动了老干部积极写稿,文化养老的浓厚兴趣。
另外,对于老同志参加上级赛事,取得优秀成绩的要给予表扬和奖励。比方,2011年,参加太原市第8届老年人运动会,取得了四金四银一铜的好成绩,县里召开了总结表彰会,分别给予了800元、500元、300元的奖励。
所述这些激励办法,都调动了广大老干部参与文化养老的积极性。
⑥抓奉献著书立说成风
清徐有2500多年的历史,是文学巨匠罗贯中的故里,文化积淀深厚。如何发挥这一人文优势,让老同志们拿起手中的笔,撰写身边的事,抒发心中的情,为文化养老做贡献。县里有关部门积极鼓励这些老同志老有所为,余热生辉。因此,老同志们著书立说,蔚然成风。据初步统计,已有40多名老同志先后出版了小说、诗歌、书画等60余部、约一千多万字。县政协文史委组织30人的写作班子,历时四年撰写《清徐县历史文化丛书》24册,共400多万字。撰写人员中有20多人是离退休干部;原人大副主任李中同志,退而不休,文化养老,短短数年出版了《休闲漫笔》、《休闲杂记》、《中庸堂札记》、《中庸堂乱弹》、《中庸堂随笔》、《集义村志》、《集义乡志》、《龙林山志》、《李氏家谱》等;原人大主任、罗研会主席范光耀、秘书长啜希忱先后编辑出版了《三国人物传奇》、《罗贯中与三国演义论文集》、《罗贯中研究文辑》、《罗贯中传奇》。退休干部王茂华先后出版了《马峪葡萄》、《清徐食醋》以及《罗贯中与对联文化》;八十高龄的王亮老人,以自己被错划右派,饱经沧桑的坎坷一生,写出了自传体小说《破涕为笑》,让读者齐泪共鸣;离休军干郭思爱口述、让别人代笔写出了《郭思爱回忆录》,成为教育青少年的生动教材;原文联常务副主席常箴吾对诗词曲赋很有研究,退休后扬其所长,创办主编了全国第一份反映散曲文化的刊物《当代散曲》,发行到全国各地。原交通局长贺灵宝退休后,出版了散文集《收获》、《心声》,杂文《龙林山传奇》及志书《东于村志》、《中高白村志》等,并应邀为《大家赵树理》杂志副社长、北京大众文化联播有限公司总顾问。他还作为总策划拍摄了电影《葡峰山上小村官》……
离退休干部发挥余热,乐于奉献,通过著书立说,不仅自己享受了文化养老的乐趣,而且为广大读者,提供了有益的精神食粮。
文化养老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①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对文化养老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有一些领导干部只重视经济建设对文化养老工作存在消极应付。
就离退休干部而言,有一些老同志自身对文化养老也存在许多偏见。离退休后,产生了失落感,整天闷闷不乐,无所事事。另外一些同志觉得自己不会唱、不会跳,存在着自卑感。还有一些离退休干部,年龄大,体质差,不愿意参加文化养老活动……加之,老干部居住分散,凡此种种,给文化养老工作的开展带来一些困难。
二是一些地方对文化养老的建设资金投入不足。
从某种意义上讲,资金的投入,与文化养老工作的开展是正比。场地的开辟、器材的购置、人员培训及训练、参赛等,都需要资金支持。目前,我县的广大农村,大都建有文化活动场所,设置了健身器材,购买了图书、象棋等文化娱乐用品,大大便利了离退休干部及老年人的文体活动,但这些地方离退休人员很少,而在人口相对集中、离退休干部多的县城和乡镇社区,室内活动馆所很为不足,几乎所有棋牌馆都是盈利场所。在场所设置上,还存在有偏离居民区,或分布不平衡的问题。
三是对文化养老的活动组织较少。
整体讲,参与的面儿不广,发展得不够平衡。有的乡镇只是应付参加上级要求的活动,而缺乏富有自己特色的活动。
②进一步开展文化养老的建议
一是进一步提高对文化养老工作意义的认识
就各级领导而言,一定要深刻懂得,文化养老是建设新农村、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要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文化的需求,将高于对物质的需求,所以关注文化养老,关注老年文化,是关注老年人深层次精神的需要。对于步入老龄化的中国,具有重要而又深刻的意义。
就离退休干部本身而言,都有一个转变观念的过程,要尽快了解新情况,适应新生活。一方面,要努力维系身体的健康,在身体等客观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重新学习一些新知识和新技能。诸如书法、绘画、电脑以及唱歌跳舞等项目,都应在“涉猎”之中,不妨一试。要积极投身到社会活动中去,要把工作中的好经验、好方法运用于社会实践中去,把贡献余热和修身养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塑造新时代老同志的自我形象。
二是进一步加大公共财政投入,不断满足离退休干部文化养老的需求。
营造和谐的老龄社会,政府部门责无旁贷。社会各界都应对日益发展的老龄化社会,对老年人的文化养老给予高度的关注,为文化养老提供资金和物质的支持和帮助。为提高老年人的文化生活做出积极的贡献。
在加速城乡一体化建设中,做规划、定方案时,要为文化活动留下一席之地,以方便市民,更方便老干部的文娱活动和体育锻炼。
在加强活动场所建设的同时,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配备必要的活动器材,并要十分注意保养、维修活动器材,拓宽活动形式,开展多样新颖的文化养老活动,吸引更多的老同志参与其中,使老同志在活动中寻到乐趣,在欢笑中安度晚年。
三是进一步搞好协调,形成齐抓共管文化养老的态势。
文化养老涉及方方面面,因此,县老干局、老龄委、文体局、老年体协、老龄协会、老年学会、老年书画协会等涉老部门以及离退休干部所在单位要统筹兼顾,各司其职,协调配合,齐抓共管,形成全社会关注老干部文化养老的态势。
四是进一步培训骨干,以骨干带群众,以活动促养老。
各级涉老组织要抓好各类骨干的培训,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办法,开展各种离退休干部喜闻乐见的文化养老活动,通过活动吸引更多的老同志走出家门,融入社会,积极参加到文化养老的行列中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