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话”与“听话”的思考 作者: 时间:2013-08-04 次数:228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流星
  人在世上都要“讲话”和“听话”,这对孪生兄弟是相伴而生的,就一般而言,有“说”就有“听”,当然“自言自语”者除外。能说会道滔滔不绝舌战群儒者那是说话的最高境界,张口结舌理屈词穷气的说不出话来也是辩论中常有的尴尬,对“能说会道”者,大家投去的是敬佩的眼光,对“嗫嚅”者常常是笑其无能,人们关心“说话”者要比关心“听话”者多,而对“听话”者问津很少,我不禁为此鸣不平。
  其实,“听话”是很重要的,会“听话”者必须素质高、品德好、公正无私才行。
  “听话”时也要看“说话”者的品质,说话者品质不好,爱嚼舌头、爱传播小道消息、爱对别人说三道四的,你“听话”时更要谨慎了,你要分辨出他(她)说话的目的、说话的意图,千万不能被他们的思想所左右,不能被他们的感情所迷惑,所以,了解说话者的意图,看说话者的品行都至关重要。
  “听话”人本身更重要,会不会辨证地“听话”,对“听话”者本人的要求很高,首先“听话”者本人要有很高的涵养、很多的知识、很丰富的生活阅历,具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听话”时要具有洞察力。要善于抓住说话者的情绪和心理特征,善于观察说话者的表情,及时地捕捉虚假的信息和添枝加叶的成分,做到心中有数,同时不能被说话者的亲情所动摇,不能被说话者的情绪所感染,更不能被说话者的小恩小惠所左右,做到听话时要有“铁石心肠”,听话后合理分析。要做到这些,听话人必须有很高的修养。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这句话正是说话与听话的错位现象,其实说者毫无察觉,只是没有注意说话的时间场合和听话的对象,听话人便从说话人的字里行间寻找对自己不利的敏感字眼,从而认为说者是在指桑骂槐含沙射影而导致误会的发生。
  高明的听话者能听出说话人的弦外之音,能针锋相对地予以巧妙而含蓄的回击而不伤大雅,含有恶意的说话者在无言以对的情况下只能默默露出钦佩之色了。“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是对“听话”辨证的看法,试想,一个事件的发生是纯客观的表现,如果你在现场的话,可能掌握第一手资料,这对你公正客观地评论事情提出正确的解决办法很有帮助,然而,你不在现场的话,就需要听别人的描述,需要听别人转述现场人的语言、神态及动作,这个时候你就得学会“听话”了,要多听听别人的叙述,要从别人的叙述中滤掉水分排除感情色彩,得到比较客观的现实情况。因为别人在描述时不自然地加进了自己的观点,用语言表达出来时就会变味,对当事人有偏见的话,在讲话事就会添油加醋地进行恶毒攻击,即使是原封不动地把当事人的语言说出来,也会有声调的高低、语气的轻重的变化,这对你评价人物和事件都会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对于同一件事情,因人不同就会有不同的描述,对于同一个人的评价,也会因人不同而产生千奇百怪的看法。如果你只听一个人的片面之词就会得出不公正的看法。所以“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多听多想去伪存真很重要。
  做为领导,听听下属对别人的评价以及对工作的评价是常有的事,这就更需要冷静头脑谨慎对待了,如果发生错误,被小人蒙蔽,将会有很大的损失,轻者,别人说你亲小人听谗言毁坏自己的形象,重者,会使忠于工作岗位默默奉献而不爱表达的人心寒意冷而失去信心远离自己,导致众叛亲离危及领导的地位。
  做为领导必须清楚:能说会道的不一定有理,说话有理有据的不一定真实,眉飞色舞的有可能包藏祸心,故做正人君子的说不定就是一个“变色龙”。多一个头脑,多一份询问,多一次深入实地的了解,科学辨证地看待“说话者”或许对工作有利,或许才能不“隔门缝看人”。
  
CopyRight 2005-2025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清徐县融媒体中心
清徐融媒 ( www.cuduwang.com)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新闻热线:0351-5724342 5729429 地址:美锦北大街118号(原县质监局办公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