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育”,会意字,从云,从月。
“育”的甲骨文字形上部为女人头上的装饰物;下部为倒着的“子”,寓意妇女生孩子。《广雅》:“育,生也。”“育”的本义为生育。“育”有上对下的无求回报的孕育、养育和庇护、庇佑之意。“育”引申为教育、培养孩子使其向善。《说文》:“育,养子使作善也。”
“云”又为说话;“月”为人的身体。“云”在上,“月”在下,可理解为“育”是长辈对晚辈的言传(云)身教(月),使晚辈身心能够健康成长,成为有用之材,如教育、培育等。
“育”的本义为生育。由本义引申,又可表幼稚之意。人从出生到孩童时期,因未经世事而心地单纯。《诗·邶风·谷风》:“昔育恐育鞫,及尔颠覆。”其中的“育”即是幼稚。意思是,幼小的时候,害怕长大以后生活艰难,日月难挨。人在父母的呵护、教育下慢慢成长起来,由幼稚渐趋成熟。因此,“育”又可引申出成长的意思。
人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教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是父母的影子,父母是孩子的镜子。孩子的学习和模仿能力极强,从孩子的言谈举止中就能看出父母的为人。所以作为“育”者的父母,应该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通过日常的语言和行为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以自己的正直、善良、厚道、仁义、智慧、渊博的品质来润泽孩子的心灵,使其身心健康成长。
“育”又有培养、培育之意。《孟子·告天下》:“尊贤育下,以彰有德。”由此引申为名词,“育”就是教育。如德育、智育、体育等。后来“育”的应用范围也渐渐从指人的生育、孕育扩展到对其他生物的培养,如育种、育苗、选育优良农作物等。
“育”是教育。“教”需教“人”,“育”需育“心”。育人先育“心”,育心需要智慧。古语说“子不教,父之过”,孩子的教育着实应该从小打好基础。人的神经生理发展,愈是年幼可塑性愈大,接受事物的印象在大脑皮层留下的痕迹也愈深刻。所以婴幼儿时期是处于接受教育的最佳生理状态。但是,这个时期的教育也是难度最大的,因为孩子缺乏辨别能力,更多的是对大人言行举止的模仿。有的学者认为:一个人成年以后所有行为都可以在他幼年时期的家庭环境中找到答案。俗语有“三岁看小,七岁看老”之说。
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孩子的性格和命运与家庭教育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因此,家长应具备一种正确的育儿观,培养孩子正确的消费观、生活观、价值观,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这将对孩子的一生都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