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粮的故事 作者: 时间:2013-06-23 次数:216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王仲贤
  我讲的是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事,那些年代,运动一个接一个,极左风劲吹,有顺口溜为证——纲举目张,把资本主义砍光。现在七十多岁的人恐怕一说就明白了。我的老家地处平川,一千多户。约两三千口人,播种着三千多亩土地,作物以粮为主,可群众就是吃不饱,特别是那些没有劳力挣不上工分粮的户和所谓经济户,就更得饿肚子了。一年春天,支书让我联系,让我给借点粮食,这可把我给难住了。因我供职的地区大部分是蔬菜果木区,队里向国家提供蔬菜和干鲜水果,国家给农民供应口粮,其余村队,都居住在山区——人少石头多,出门就爬坡属于自给户。我问支书说,借多少?书记答,多则一两万斤,少则万把斤就能凑合了。我再三思谋,倒是有个地方有成万斤存粮,可都是茭子,但道路难走——都是山路,大车上不去,支书一听有粮,便高兴地说,那行,车上不去,咱村有的是基干民兵,咱把它背下来。事成后,真是把八千多斤高粱从深山里背了出来,又用大车运回了村。
  这个存粮之地,坐落在吕梁山里的一个小庄子里,是咱县最远的边界山村,该村有二百多口人,播种着500多亩土地、粮、果对半开,其作物是谷子、豆类、玉米、高粱、小麦还有山药蛋……
  这里可能因山高、背风、大概运动呀,割尾巴呀影响不大,高山上树绿成荫,老百姓齐心,特别是有个领头的能人,对生产影响不大,所以粮果年年丰收,亩产粮食达八百余斤,总产十七、八万斤,人均口粮400余斤,每年除去种籽公司交粮外还有二、三万斤存粮。并能出售给国家五、六万斤干鲜水果。群众可以说是丰衣足食。这年库存粮中就有万把斤高粱,(因上年茭子种的面积大了些,又赶上丰收),村里怕经过伏天把高粱给虫蛀了,正好碰上了借粮人,故才有了开头的题目——借粮故事。
  讲到这里,或会有人猜疑,这是真的吗?该不是侯宝林和郭启儒说相声吧,唉?你去过非洲吗?答,没有,嗨嗨,这就好说了——由我胡说吧!否。这是真事,一点水份亦没有。因为人家这个小庄子,地理条件好,又出了个大能人,亦是大名人。我一说你就明白了,此人瘦瘦的,个子不高,在山上走路,一般人是撵不上的,干起活来,两三个后生都比不上他一个,你别看他个子小,又不识一字,可那是茶壶里煮饺子——肚肚里有货了。人家可是咱县里出席省、市、县的劳动模范,市、县人大代表,并且参加过北京天安门前国庆献礼哩!——他就是原高白公社(东于镇)黑岔村的党支部书记桑石宝。
  一说石宝,大家都知道,但他的《科学种田经》恐怕知道的人就不多了。即,一抓早、二抓晚、麦地回茬山药蛋,共十四个字。一抓早是早种谷子(旱地里早种墒情好,好抓苗)老人们常说,有了苗苗不愁长。二抓晚,即麦地里复播山药蛋——在立夏节令小麦挑穗时,垄背上就把山药蛋点种进去,待小麦成熟后收割完毕,用锄头深刨一次(松土)以后天气逐步凉爽,立秋季节,咱们地区雨量逐步丰富起来,山药开花结果时,正赶上凉爽的气候,雨水又多,正适宜它生长。石宝的山药蛋年年大丰收,亩产能上万余斤。比春播的增长十余倍,在那海拔1100公尺的高山上,一年能种两茬作物,产量又特高,你说他们能没有余粮吗?这些奇迹都是石宝经过试验实践得出的结论。这就叫实践出真知吧!
  这一奇迹,我想了几十年,如今才真正明白——就是科学发展观。
  
CopyRight 2005-2025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清徐县融媒体中心
清徐融媒 ( www.cuduwang.com)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新闻热线:0351-5724342 5729429 地址:美锦北大街118号(原县质监局办公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