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书有道不可偏废 ——关于学习书法几个问题的看法 作者:王泽 时间:2013-06-16 次数:340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近日有书法家在讲授书法时告诉学书者:学习书法从学习行书起,不必学习楷书;学习书法要临墨迹本影印本,凡黑底白字的帖子都不能用,凡有方格子的帖子不能用;欧阳询是抄写匠,欧体不能学,《兰亭序》是唐人摹本,不可学。
  对此,谈谈对上述观点的不同看法。
  一、学习书法可以不学楷书,从行书入手吗?非也。中国书法包括五体,楷、行、草、隶、篆。楷书作为书体之一,自有其特点。它安祥、静穆、浑朴、庄重、平实、规范、点画清晰,形态丰富,用笔严谨凝重,八法最为完备,结体完美,规律明确,它较之篆草最易辩认,便于掌握,纵观历代书法大家,无一不是从楷书入手,而且都留有楷书精品,苏东坡说:“真生行,行生草,真如立,行如行,草如走,未能立而能行,不能行而能走者,犹不能庄语而放言,无足取也。”又说:“书法备于正书,溢而为行草(论书)。”蔡襄说:“古人善书者,必先楷法,渐而至于行草,亦不离楷正。”楷书八法具备,学书从楷书入手首先解决了汉字书法的间架结构,及笔法章法,所以,学习书法先习楷书是基本功,基础课。大凡历史上有造诣的书法大家深知学习楷书对行草书的重要。古今行草书大家都能写一手好的楷书。如王羲之、王献之、钟繇、智永等既是行草大家也是楷书高手。唐张旭以狂草名世,他的楷书《郎官石记》艺术水平相当惊人。书法理论家马伯明认为,学习楷书对书法家十分重要。他举了一个现实的例子:“有位擅长行草书的当代书家在谈到自己创作体会时说:在创作行草书时,追求越高,对笔法的要求越精到,点画线条要表现坚质、力感,然而写来总觉得力不从心,感到以前楷书基本功差,认识到有必要补补楷书课。
  现在大专院校教授书法有两种顺序:一是唐楷——魏碑——行——隶篆;二是小篆——隶书——魏碑——楷书——行草。无论那种顺序教学,都没有废弃对楷书的学习。因此,不学习楷书直接学习行书有悖学习规律,故不敢苟同。
  二、学习书法必须学习墨迹本,凡黑底白字的帖子不能学。打方格子的帖子不能用。这种说法既偏颇又不现实。诚然,有点书法常识的人都知道,学习古人书法墨迹本最好,因为墨迹本是作者的一等真迹,原汁原味,未经过任何翻刻加工,完全保留了书家的原貌。不过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几千年的沧海桑田,古人留给我们的墨迹本十分有限,王羲之的《乐毅论》《黄庭经》《十七帖》都是黑底白字的石刻本。时间离我们越近,留存的墨迹本就越多。篆隶书法汉魏六朝楷书,除了石刻拓本以外,并无墨迹本留存世间。唐代书家留存的墨迹,只有褚遂良的大字《阴符经》《倪宽赞》,颜真卿《自书告身》,徐浩《朱巨川告身》等,墨迹本最多的是元赵孟頫,他的《三门记》《仇公墓志》《胆巴碑》《汲黯传》都是墨迹本。要“取法手上”当然临写墨迹本最好。但是,并不因为临写石刻本,就会妨碍学习书法,从而取得成功。邓石如、赵子谦、杨沂孙、王遽常、郑簋等大家,都是学习黑底白字的石刻拓片成为一代宗师的,怎么能说凡是黑底白字的帖子都不能用呢?其次,说凡是有方格子的帖子都不能用,也是片面的,在临习楷书的基础上学习行书自可以不用方格子字帖,但在学习楷书时,依托方格子来分解字的框架结构,更便于初学者掌握,委实不是一个方法,如婴儿学步,父母扶持一样,待到他立足稳时自然不用帮扶,这也要视学书者天分而别,如大书家沈尹墨先生临习楷书就没有用九宫格,或米字格,更没有经过描红,但对一般学书者来说,仿格子帮助学书者临习;也是比较科学的,连启功先生学书也是从描红九成宫始的。一概否定格子字贴甚为不妥。
  三、欧阳询果真是唐朝的抄字匠,欧体不能学?《兰亭序》是唐人摹本,不可学吗?
  欧阳询绝非所说抄书匠,欧体是四大楷书之一,欧体不但可以学,而且以欧体立本而成功的不乏其人,《兰亭序》虽是唐人摹本,却是王羲之的下一等真迹,说《兰亭序》不可学也是无道理的。
  欧阳询,历仕隋唐两朝,在隋为太常博士,入唐为弘文馆学士,太子率更令,故人也称欧阳率更。欧阳询以楷行名世,世称欧体,和褚遂良,虞世南,薛稷并称初唐四家,欧体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尤其是欧的楷书更是拔萃。宣和书谱称:“率更正书,翰墨之冠”。因为欧书上率六朝之凤,线条刚劲,点画隽利,奇正相生,沉着有力,稳重安祥,初学者入手,进而学习别体,绝无习气不能脱手之弊,清代以来,有人对欧体非议是针对成亲王,黄自元把欧体庸俗化而言,所以当时有人批评为欧体不可学的人,是“矮者看场,卑无所见”。事实上,学欧成功者,远的不说,就现代就有启动,白焦(何复生)、胡问遂、康庄、康殷,以及田蕴章,田英章兄弟等大家。《兰亭序》是唐人摹本不假,但它是王羲之下一等真迹,较之其他摹本,书界所公认最好的是冯承素及褚遂良摹本,墨色最活,气韵流动,完全体现了右军于神醉兴会之际,笔意更纵横之致,信手书来,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扬,无不会于笔端,王羲之的书法艺术风格与文字内容在《兰亭序》中得到了高度发挥。因此,《兰亭序》帖,一千多年间,其艺术价值一直为后世所推崇,笔法学兰亭,结构学圣教已成为书界的共识,有唐以降,凡学书之人无不以《兰亭序》圭臬。凡学二王书法的人如果没有临习过《兰亭序》倒是怪事了。据传赵孟頫临习《兰亭序》不下百遍,仅现存的影印本就有几种。
  七十年代以来,书法的时尚几经变换,非书非画的现代派,乱涂乱抹的墨象派,学院派,手扎尺牍派,以致学书法者,不知什么才是好的书法作品,中国书协副主席旭宇如是说:“雅俗共赏是艺术的最高境界,也是最难达到的一种境界,在创作上,以功利观念作引导,故作标新立异,这是艺术的偏激。艺术偏激容易做到,不奇也奇,不怪也怪,粗必细之,细必粗之,疏必密之,密必疏之,直必曲之,曲必直之,破中和之气,假奇险之相,攻中庸之道,假剑拔弩张之势,凡此种种,这在当下艺术领域都有表现。
  中国书法之所以久经千年而不衰,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成为喜闻乐见的艺术,与它一直走的雅俗共赏道路密不可分。如果背离了它,把书法关进高阁,只是在少数书法家之间互赏互捧,书法的命运也将岌岌可危。作为书法传道者,要以严谨认真的态度对待学书法受众,不可任自己一时兴致偏爱,信口说来,使学书者无所适从,这就是我写了上面话的初衷。
  
CopyRight 2005-2025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清徐县融媒体中心
清徐融媒 ( www.cuduwang.com)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新闻热线:0351-5724342 5729429 地址:美锦北大街118号(原县质监局办公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