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没有钞票,没有官帽,我是调解战线一颗默默无闻的小草;急急匆匆,四处奔跑,谁能分享这救火队员酸甜苦辣的味道。”当我县柳杜乡人民调解员张继源作为省城先进人民调解能手在市委礼堂作巡回报告讲到此处时,省司法厅、太原市委、市政府领导在主席台上情不自禁地站起来鼓掌喝彩。
张继源是一名普通的农民,也是一名热心的人民调解员,他从事人民调解工作30年来,不辞辛苦,奔波在街角巷尾、田间地头,开展普法宣传,化解民间纠纷。张继源只是一名地道的农民,以种葡萄为生,那他究竟有何能耐,能让那么多矛盾当事人心服口服,甚至周边文水、交城等县有纠纷也找他帮忙?带着这些疑问,我们走近了张继源。
走近张继源,看到的是一位个头不高、黝黑壮实、满头白发的普通农民形象,细看张继源又发现区别于其他农民的地方也不少:一是嗓门大,精、气、神十足,说话间大将风度,手势比划颇有指点江山的味道;二是老乐呵,几十年熟悉张继源的人都知道这是个天生的“乐天派”,年轻人喜欢他的“老顽童”,大多数人从未见过他生气的样子,和不同年龄段的男女老少都有共同语言,谈得来、说得去,朋友遍天下,人脉关系广;三是走得快,张继源的行走是十里八乡有名的快,这也许是当调解员久了,一天到晚遇到的都是火烧眉毛的事情,心里一急就走得快,久而久之便练成真功夫了。
“电话响,就骑车,哪有纠纷哪有我。”这是老张的一句口头禅,特别是受聘于柳杜乡调委会担任调解员的这十来年,辖区内的矛盾纠纷排查做到排查细致,心中有数,化解于萌芽之中,并且有自己的“联络图”。哪村有什么事,利用什么外力可以办理,哪件事急办、缓办,心里头一清二楚,急办的事一件不拉,当日完成;应办的事逐项办理;缓办的事,见缝插针,统筹办理,他用自己的细心、谋略,正直与公道,辛勤与智慧,从事着自己喜欢的事业,诠释着自己的人生价值,在默默无闻中守护者一方安宁,谱写着一曲曲动人的调解之歌……
化解“滴水”之争
一日,辖区某村调委会主任电话告知老张,他们村有一件稀奇古怪的矛盾,村委会数次调解,就是调解不下来,请老张出手相助。
老张赶到现场,原来是两家因盖房引发纠纷,继而大打出手,打了“110”,派出所已经作出警告处理,伤者送进了医院,打架的事是平息下来了,但闹事的根源还没有真正解决,好比一桶火药,随时都有引发更大纠纷、酿出更大事件的可能,老张一了解,不仅傻了眼,还真是一件十分难缠的怪事。
原来,闹事双方是多年的老邻居,并且是堂叔伯关系,几十年来相处融洽,十几年前老李家翻盖房子,在原有基础上加高了有二尺左右,封顶时隔墙为了稳固防水,便将“扳沿”又称“滴水”扳进了小李家二寸左右,这就是侵占了小李家法定尺寸上面的空间尺寸,当时两家人家相好,盖房是互相帮忙盖的,谁也没有注意到这件小事对后来的影响,这不现在小李翻盖新房快封顶时,老李的“滴水”便阻拦了小李的正常砌墙,小李便让老李去掉,老李说从地下量我也没估你的尺寸,空中量法律没规定,去掉“滴水”,影响我房子的质量谁负责。明明是老李不对,道理讲得头头是道,一时真无办法。小李只好操起铁锹“武力解决”,越解决越引起现在的大麻烦,何况小李家停工一天,工队就要不少的停工工资,急的小李真成了热锅上的蚂蚁。
为了化解这起矛盾,老张想尽办法,和两家讲法律,讲道理,可任凭老张说破天,老李家就是不锯自家的“滴水”,打了败仗回来的老张冥思苦想,茶饭不思想办法,多方讨教高人出主意,这时,一个村里的老汉接过老张递过的烟后,同情地对老张说:“话不要说尽,事不要做绝,蝎子掉进磨眼里——一翻一折。”这就是遭报应的意思吧。一语点醒梦中人,老张从中受到启发,一个绝妙的化解纠纷的主意在他脑海里产生,他当即又来到闹事现场,在村调解员的配合下将老李、小李叫到一起宣布调解方案:一、老李家的水滴不用锯,占空间尺寸无法可依。老李听了挺高兴。二、小李家房屋继续盖,到老李滴水时,打半转包进去,然后继续盖,至于小李留不留滴水,留多少自己决定,反正无法可依。猛一听小李吃亏,细一想还真有以毒攻毒的道理,小李心里明白怎么回事了,老张说完,便发动摩托车,准备回乡政府,可被老李一把抓住不让走,“老张你还能这样解决问题,他家不能留滴水”,老张得理不让人,问老李有啥道理,直弄得老李面红耳赤,结结巴巴半天说不出个所以然,老张趁热打铁,终于说服老李,明白“为人就是为己,与人方便,自己方便”的道理,将一件棘手纠纷化解于无形。
平复“翁婿”矛盾
“老大,快,出大事了”,一天傍晚,老张夫妇还在自家葡萄园里疏枝剪叶,本村老刘家婆姨跌跌撞撞、哭哭啼啼地跑进葡萄园里求助,原来是老刘家招的上门女婿,因为离婚问题喝了点酒,仗着酒劲,手提菜刀来到老刘家闹事,一时间闹得天翻地覆,沸沸扬扬,满街上看热闹的不少,就是没有一个敢上前阻止的。
老张来到现场,先劝走看热闹的村民,然后和刘家女婿攀谈家常,趁着刘家女婿递烟的机会,慢中见快,快中见慢,不漏声色中夺下了刘家女婿手中的菜刀,制止了一起即将发生的恶性事件。
老张经过分头走访,调查了解情况,原来是招女婿性格比较内向,年轻人又比较懒,日久天长,和老翁之间便有了一些矛盾,再加上小夫妻结婚八年没有攒下钱,而老刘家女儿大大咧咧,有时疏于料理家务,双方沟通不够,致使矛盾逐渐升级,老刘便在一月之前将女婿赶出家门,并让女儿到法院提起离婚诉讼,这样,兔子急了还咬人呢!何况刘家女婿是人财两空,净身出户,怎能容忍下去,故而发生前面一幕。
老张这次一改过去快刀斩乱麻的利索作风,而是采用温火熬稀粥的慢攻,前前后后达两月之久,五十多次的劝解、说和,终于使当事人认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到法院撤诉,在农历腊月二十八,刘家女婿终于回了家,为了避免再次发生矛盾,老张和小夫妻约定监督一年,并“约法八章”,条款细化到男方一年挣钱多少,哪些农活必须帮大人干,孝敬双方老人的指标等细小的规定。从那以后,老刘家和谐安详,再也没有发生过矛盾,经济状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今年又添了个大胖小子,全家乐得合不拢嘴,逢人便夸老张真是办了一件大好事,真是他们家的大恩人。
乡土智慧服人
“年迈的老人谁来养,借上钱的人赖着不还,谁家占了谁家几寸地,谁家的婆媳闹矛盾。”这些鸡毛蒜皮,家长里短的小事看起来简单,若不及时处理,便会引发更大的矛盾与纠纷,而这些小事在老张的眼里都是大事,都是自己神圣的工作,每调处一件矛盾,都是深入细致,调查研究,不辞辛苦,每次往返于当事人之间,查清来龙去脉,寻找突破口,对症下药,一语中的,一箭穿心,彻底地、不留后遗症地解决问题。他每调处完一件,就记笔记一篇,将自己的经验也好、失败的教训也罢做一小结,调解心得、体会感悟还上升到一个理论的高度。在县政协领导的帮助下,作为县政协文史委员的老张出版了自己的专著《乡土文集》,其中所收的十篇调解经典案例在全省引起极大的反响,借《人民调解法》实施之东风,老张在《清徐报》开辟了自己的专栏——《老张调解手记》,现已发表数十篇,成为清徐人民喜闻乐见的精神食粮,总结数十年调解经验而提炼凝聚的“四诊、八纲及54321”调解工作法,得到省、市、县领导的大力赞赏并推而广之,成为全省调解员学习的必备教材,并引起了法学界教授、学者的关注和支持。
五十七岁的老张有一个宏伟
的想法,自己给自己描绘出一幅
美好的蓝图,就是致力于调解文
化的研究,努力填补这项目前尚
未开发的专项理论研究,目前已
有“妥协双赢——调解的最高艺
术”、“察言观色术——调解的第一手资料”及“论三十六计与调解艺术”等学术文章发表。尽管已做了数十年调解工作的老张目前待遇还是没有解决,还必须依靠种地来维持生活,但在他身上体现出的是一个农村老党员对党忠诚,不忘使命,在工作岗位上发热发光,加油充电,提升正能量而不计较报酬,默默无闻地守护着人民调解第一道防线,这样的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所有的党员干部学习吗?在他身上体现出的是作为农民的贴心人和农民朋友同甘苦,共命运,喜怒哀乐同心相应,同气相求,这不正是我们党倡导的密切联系群众的一贯作风的真实体现吗?在他身上体现出的数十年坚持学习、干中学、学中干,努力钻研调解理论,熟练掌握调解艺术,这样新锐的典型农民,难道不是我们党新时期所需要知识型、文化型、技术型的新型农民吗?
“众人划桨开大船”,向着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有多少个像张继源这样的同志在自己的普通岗位上默默无闻地做着努力与奉献,让我们向他们致敬,并以他们为楷模,努力高效地完成自己的使命与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