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从超市进入我们的生活以来,就以商品丰富、选购便利、面向大众等优势赢得了很多消费者的青睐。从食品到生活用品,似乎只要是你想得到的,超市里都会有的卖,不仅购物环境舒适,更重要的是有了商家的质量保证,安全卫生不用担心。再加上一些大型超市都是“一站式”购物,省时省心又省力,每每节假日,为了促进假日消费,超市还会举办一些优惠活动,大幅度的让利,以更大的实惠回馈消费者,让不少人去超市购物都喜上眉梢,然而,殊不知,超市里琳琅满目的货架上,也潜藏了一些消费者看不见的“花样”……
看清“捆绑销售”
我们在超市经常看到捆绑买赠销售活动,一般为以下两种情形比较普遍:
其一,厂家为了提高自己产品的知名度而与超市联合推出捆绑销售活动(如“买一送一”、买牙膏送水杯,买酸奶送玻璃碗等)。如此一来,捆绑销售的商品往往比其他同类商品性价比更高一些。
其二,在销售过程中,商家为了尽快出售保质期临近的商品以减少损失而进行的捆绑促销,并在超市显眼位置陈列大量产品吸引顾客眼球,或配以大海报公告。在选购这样的商品时,消费者一定要擦亮眼睛,首先要看清它的保质期,并根据自己的需要适量购买,别贪一时便宜,买到手后却成为一种负担,特别是低温奶、糕点之类难保存的商品。
别为“满就送(或减)”而冲动
“满就送(或减)”的活动对于商家来说是一种很管用的促销手段,较多地用于季节性较强的商品,如服装、草席、粽子、月饼等。“满就送(或减)”往往促销力度比较大,让很多消费者为之冲动而去血拼。面对这样的促销,消费者应当理性看待和消费。
例如超市内一款商品促销牌上标有“原价”和“现价”,原价是485元,现价为339元。不少顾客看到有促销,赶紧购买。其实,这件商品本就是新购进商品,之前根本就没有在超市里销售过,原价是虚构出来的。此外,也有将原价改动的情况,比如一个压力锅促销牌上标着“原价”是223元,可实际上原先售价只有189元。
实际上,商家这一类活动的商品,往往其本身利润就比较高,在价格上早就揣着“头戴三尺帽,准备砍一刀”的心理。当然,也有的商家为了及时处理库存商品,盘活资金,让新款及时上柜,也会不惜代价处理。其实,一种商品没有最低价格底线,就像服装,二月上市打9折,到了6月底换季时,它就可能只是3折了。虽然民生商品与服装不同,但最低价显然是认识错误,它只是一种噱头,多的只是一张促销广告而已。不经常购物,不熟悉商品价格的消费者往往一见特价就购买,肯定“上当。”
擦亮双眼看清价格
按照消费者的理解,一个商品就是一个价格,其实不然。超市为了促销,往往在特价牌上标上原价和特价等。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一些商品,在其包装上标明厂家的统一零售价或叫作建议零售价,这种价格是厂家的一种自发行为,而在超市的实际销售价格,大多与所谓的“厂家统一零售价或建议售价”相差悬殊。只要你细心地核对价格就会发现,大部分商品的实际售价比建议零售价要低40%至60%,有的甚至不到建议零售价的30%,其目的无非是想让消费者觉得自己买得合算。
消费者在面对眼花缭乱的价格牌时,一定要看清商品当前的实际价格,以免做了“冤大头”。
此外,有些厂家为了让自己的商品更能吸引顾客的眼球,往往给自己的商品冠以比较响亮的名称,如在超市里经常看到“纯天然××汁”、“有机××油”等这些商品。实际上,根据相关部门的要求,这类商品都有成分配方表,并按照其成份比例的多少进行排列。又如我们平时所购买的饮料,其成份一般都为水、白糖和食品添加剂等。这样,我们在选购商品时,就不会被诱惑的名称蒙蔽了双眼。超市购物小提示:①购买食品类的商品,尤其是打折食品时,要注意查看保质期。
②购物时多看一眼货架旁的小提示,或者直接向促销员询问,别忘记要赠品。
③购物后不要忘了核对购物清单,注意物品本身所带标签上的名称与清单中显示的名称是否一致。
④促销商品的确对大多数人具有极大的诱惑力,但是,在购买时还应仔细区分,比如生活必需品,如卫生纸、洗衣粉、肥皂、牙刷等,在价格合适的情况下可以多囤积一些;而诸如食品之类则只需少量购买,过多囤积的结果多半是扔掉。
⑤商家为了搞促销,有时还会推出购物抽奖的活动,为了得到抽奖机会,获得小奖品而凑钱数,买一些不需要的东西也不是明智的选择。面对诱惑,保持一颗平常心最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