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妈妈,什么是‘蘑茹’?”10岁的女儿问,当母亲的一头雾水:“不知道啊。”顺着女儿手指的方向,母亲看到一家小卖部的窗玻璃上贴着“本店新到蘑茹”的字样。母亲一下子明白了:“哦,是蘑菇,店家写错字了。”
说起错字,想起一个故事,说得是清政府军队望风而逃,农民太平军乘胜北伐时驻扎在仪征城外,先行官让小校向主将请示行军路线。此时,主将正在军中大帐议事,随手写下手令,先行官拿到手令一看:“烧城而走”,虽然感到吃惊但是又不敢违令。于是,下令每人准备一大把柴火,拂晓前火光冲天烧了仪征城。事后主将责问为何烧城?先行官取出手令,主将捶胸顿足:“我把‘绕’字写成了‘烧’字,好端端的仪征城顷刻化为灰烬,这都是我的错啊!”
多么遗憾,因为一字之错而毁掉一座城。在我们的生活当中,也经常能遇到这样的错别字先生,“豆付(腐)”、“苹(萍)果、“鱿(尤)鱼”、“内(肉)衣”、“高科技(计)”,有的商家为了吸引顾客眼球,追求与众不同的效果,还要肆意篡改成语,如把“完美无瑕”改为“完美无夏”、把“依依不舍”改为“衣衣步舍”。一些啼笑皆非的街头广告牌不仅闹出了很多笑话,让人心生不悦,还给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带来负面影响。
导致错别字频频出现的主要原因是社会对其态度的冷漠,甚至对错别字的存在采取默认的态度。汉语言是中华民族经历几千年风雨依然凝聚和独立的根本,我们应当正确掌握和运用,及时发现、消除错别字,营造一种健康、纯洁的生存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