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正陬(ZOU)月没事做,同戈站王答看戏的。”老父亲在世时如是说。上述两个村六十年前好唱戏是出了名的。正月初八、十八是两村的传统庙会,几乎没有一年不唱戏,有时是同时写两台——唱对台戏。戏迷们趋之若鹜,我集义村的三大古董“鸦烟臭、吃饱蹲、赖王儿坐的当当中”更是场场到——当然,其中有人是看客之意不在戏,而在口腹之间。
本文只说王答,因为老父亲当年爱说王答,王答唱戏故事多。替“保护国”阎南营维持秩序,给捣乱的观众戴石头帽子,这些事儿很多人都知道,让别人说去吧。我想说说王答村——王答村杜家不让唱《铁冠图》的事儿。
老父亲说,《铁冠图》演的是李闯王进北京的事。戏中李闯王大军包围了北京城,忠臣李襄城坚决守卫九门,而奸臣杜勋的同党杜秩亨却开城迎降。结局是李闯王鄙视叛臣而敬爱忠良,遵照李襄城的意见剜出二杜的心脏供献了崇祯亡灵。二杜两头不像人。据说二杜原籍王答,他令故乡父老没面子。王答村杜姓人多,杜家一听杜勋、杜秩亨就害羞,怎能容忍这两个叛臣贼子活跃于舞台之上?
讲这个故事的老父亲是文盲,尽管他爱戏剧,还能操晋胡给瞎吼山西梆子腔的人伴奏,但对于剧情及其历史背景的诠释,是语焉不祥,根本不能望当今戏剧专家关光远之项背。而听故事的王保玉当时虽是学前儿童,却被称为是“老鬼转世”,偏爱古事传奇,耽于想象,总想弄懂铁冠图三字是何意,更想亲自看看这个戏,问问王答杜家的有关情况。中学时代,问过王答村的丁建勋、杜维,还有同戈站的杜义、杜荃,大寨的杜生英;当教师时,问过教育组的杜永芬;在县委宣传部工作时,去过县剧团,想看剧本而未见,在县地方志办时,寻过王答杜姓家谱,都未得其解。
我查阅了历史资料得知:杜勋,字子猷,明代宦官。崇祯朝为尚膳监掌印,明末任宣府监军,1644年三月六日李自成军攻陷宣府,总兵王承允(一作王承胤)和杜勋出城30里迎接。但塘报谎称杜勋尽节崇祯帝赐其侄儿世袭锦衣卫千户。杜勋投降后又引义军至城下,联系守城宦官被缒入城进宫劝崇祯禪位,遭拒绝。杜勋降闯之事《明史》中《庄烈本纪》、《流贼传》、《宦官传》及《明史记事本末》都有记载,情节大同小异,兹不赘引。杜勋的结局,现代人姚雪垠著《李自成》第20章说是为刺客所杀。
关于杜秩亨,《明史纪事本末》提到他任九门提督,那是崇祯十二年的事。十七年开门迎降的不是他,而是太监曹化淳开了彰义门。
杜秩亨叛明降闯之事见于《后倭袍》、《明季北略》。《后倭袍》弹词载:“思宗击钟召群臣,至者仅李国桢与杜秩亨二人,且杜已得王忠密函”(约定降大顺)。《明季北略》载:闯王再次与崇祯谈和“贼遣叛监杜秩亨密奏云平分天下方可息兵”。《明史纪事本末》还载有个杜之秩是居庸关的监军,也投降了闯王。内臣中忠于崇祯而殉难者只有王承恩一人。
关于戏剧《铁冠图》的疑问仍然没有消除。
退休之后,住在太原。仍旧醉心于文史之事,整日跑书店、书市,坐图书馆,不甘心于烧锅燎灶,抹桌子扫地,正如少年时不积极去给猪儿挑菜,给羊儿割草一样,备受家人责备。倒是弄清了些地方文史问题,对《铁冠图》就有突破性进展。我读到一本与戏剧同名的小说,作者是松滋山人,五十回。其三十九至四十四回内容与我父口述戏剧内容略同。书中说,李襄城名叫李国桢,襄城是其封爵(襄城伯)。该书在第48回“泄天机铁冠图开”解释了书名(也即剧名)铁冠图的来历:有个道人名叫张冲,字子华,好戴铁冠,故人称铁冠道人,明太祖命他入宫,问其国祚长短,他画了三幅图,其第二幅画一人,披发悬梁,正应了崇祯自缢之象。朱元璋将图藏在铁柜内,亲笔封写“子孙无故不得擅开!”。李自成进京将铁柜打开,才知道这段历史原来已被图谶预知。其第44回详细描述了惩处杜勋与杜秩亨的场面:
将二杜绑在木桩上,万口同声将他毒骂,众人或打或咬,或切或割,把他头发拔尽,还填狗屎口中,双眼耳鼻都被挖割。李国桢又亲手将他身上肉割尽,然后割断头颅,用盆托上祭台,亲自斟酒祭奠崇祯……
残忍之状有似于莫言小说《檀香刑》。
近来查互联网,除了验证上述小说内容外还弄清了《铁冠图》剧本是清初梨园艺人根据边大绶的《虎口余生》、曹寅的《表忠记》及其他传说编写的。(剧本内容见附文)
以上杂引旁征,有点乱花渐欲迷人眼了。以下简单归纳结论几条:
1、杜勋、杜秩亨(还有个杜之秩)都是载入正史的历史人物。杜氏及明末“群珰”(指太监。崇祯不信廷臣信宦臣,用他们“监军“,守城)大多对皇帝不忠。但新中国主流历史观则认为他们有功于农民起义,是识时务的俊杰。相反,宁武关的周遇吉应该被唾弃。
2、二杜被凌迟以祭奠崇祯的情节,是明朝遗老(如挖了李自成祖坟的米脂县令边大绶)、伶人及小说家虚构的,不是史实。
还有一点不能肯定,传说杜秩亨、杜勋还有杜之秩原籍王答村。那么他们是七甲杜、八甲杜还是十甲杜?如家谱不载,是否“树木羞为桧,人民耻姓秦”,像清徐罗家对待罗贯中一样把他们开除了“家籍”呢?
本文写成后又得到一则新资料,山西、陕西、河北、河南与山东5省的5家戏剧研究院联合编著、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梆子戏剧目大辞典》中收一条目《铁冠图》,介绍剧情颇详。今原文附于后,以补充关光远先生《谈史说戏》一书之所缺而供戏剧爱好者参考焉。
附:《铁冠图》剧情
明末,李自成欲攻北京,三关告急,派内监王忠前去督师救援。王忠不听宁武守将周遇吉之言,擅自出兵被擒,遂降李,逼周遇吉夫妇坠城而死,使李自成大兵直驱北京。毅宗(朱由检)文华殿观本,见怪物出现,命人赶至通积库不见,开库门铁冠图一轴,上有怪诗怪画,帝不解,乃回宫与皇后共议临危应变之策。帝深夜微服出宫,私访国丈周奎,拟托以东宫大事,殊不知周府正大宴嘉宾,对告急公文竟置之不理。毅宗无奈,即击金钟号召群臣商议,不料闻钟声而至者仅李国桢与杜秩亨二人。彼时杜秩亨已得王忠密函相约投降。闯王兵至,杜秩亨献城迎接,并助王忠生擒李国桢。帝回宫闻变,乃先杀公主放太子逃遁,逼周后自刎,径往煤山自缢。宫监王承恩寻至,亦殉节与崇祯尸旁。李自成命李岩搜宫,搜出假公主韩宫人,赐予李岩为妻。花烛之夜,韩宫人乘李岩醉后,利用刀将其暗杀,己亦殉忠。李自成羡李国桢忠勇,命军师宋计较劝降,允许其大事三件,高搭芦蓬,斩首王忠与杜秩亨活祭毅宗。李国桢祭祀已毕,触石而亡。吴三桂在山海关闻报。亲往清营救援,清主允借大兵十万,入关共同破闯。李自成登基,闻吴三桂借兵杀来,即出北京,退回陕西。铁冠道人张静奉玉旨,约来三皇、五帝、明太祖等,在明室大庙说明明室兴亡因果早已注定在铁冠图中,毅宗亦于此时得归仙班。此剧又名《煤山恨》、《上煤山》、《排王赞》、《崇祯观赞》、《棋盘街》、《崇祯吊煤山》。此中有折戏《毅宗杀宫》、《煤山》、《刺虎》单独演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