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董农具老扇车、铜钱、陶罐、瓷器、铜尊、毛主席像、旧粮票、旧布票……品种繁多的收藏品琳琅满目,让人眼花缭乱,爱不释手。这不是在拍卖行,也不是在小地摊,是在一个农民收藏爱好者所开的“私人收藏馆”——“博古苑”里,这些都是春光村民邢赖赖多年精心收藏的宝贝圪瘩。
以书为媒结缘收藏
老邢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因为家境不好,又赶上文化大革命,上完初中便辍学了,但好学的他从未放弃过对知识的渴求,一有空他便四处淘旧书来看。提起他与收藏结缘,也是以书为媒。一次,老邢在东范庄卫生纸厂淘书,偶然发现一些有价值的书,当时他开心极了!后来为了生计,他把淘来的一些书看过之后摆地摊来卖,一边摆摊,一边还摸索着做起了收藏。逐渐地,老邢的藏品也多了起来。
随着藏品逐渐增多,老邢萌发了开一个收藏馆的想法,他希望能和各界人士分享自己的“宝贝”,更希望建立一个供大家交流学习的平台。于是在四年前他开了清徐首家、也是目前为止县城规模最大的私人收藏馆——“博古苑”。老邢的“博古苑”位于美锦南大街。一间不大的小屋,虽然场地不大,但屋中古风甚浓,置放于展柜里的青铜马车、陶类侍女、青花瓷器……还有那些大小不一的佛像、毛主席头像、老书、画轴之类;挂在墙上的侍女图、官草契约、伟人画像等,有委婉的古典美也不缺乏历史的厚重感。老邢人脉好,朋友多,有不少人来他的藏馆里找他聊天,也有一些藏友拿来古董请老邢看看,鉴别评测一番。为了更好地做收藏,少不了翻阅一些书籍、资料之类的,所以在他的藏馆里书籍也是摞了一摞又一摞。“闲来翻着就看看书”“拿回来藏品不知道是啥东西就从书里找找看”“从里面知道了不少了”不善言辞的老邢陆陆续续地诉说着他和书的不解之缘。看来书这个“媒人”功劳真是不小呢!
走村串巷漫漫收藏路
收藏的道路是艰辛的。像经验不足、眼力不够,藏品难找这类的问题是每个收藏家都碰到过的。老邢也不例外,他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十多年前的一个下午,他要前往祁县的一个小山村寻宝,“当时天快黑了,我一个人走在山上往村里赶,风呼呼地刮着,不时地还传来一阵阵嗷嗷的叫声,心里怕极了,光怕有老虎出来把我给吃了,心里没底啊,愣是撑着胆子走了十几里路才找到村子里找了户人家住下了”“那次上了两万多块钱的当,后来追回些来了”说起这些老邢还心有余悸。但正是因为这些艰辛才显得收藏更为珍贵。这种珍贵之处不仅仅在于藏品的真伪与价值多少,更在与收藏过程中增长知识、提高文化修养、丰富精神生活、人生阅历的过程。
抱着这样的心态,老邢走上了数十年如一日的文物收藏之路。多年来,他走村串巷、爬坡上坎,足迹遍及清徐、榆次、祁县、交城等地,不分春夏秋冬、酷暑严寒,奔走在乡间田野、村巷院落,收购古玩、藏品。
忆苦思甜情迷红藏
“你统计过自己有多少件收藏品吗?”记者随口一问,老邢怔了一下回答:“我还真没有统计过,很多……但大多数都是红色收藏”“红色收藏占全部的百分之六十左右吧,”“我特别喜欢毛主席,我们那个年代,毛主席是中国人的共同信仰!”说着老邢只给我们看他的一些红色收藏,有“毛主席去安源”的大幅画像,毛主席、周总理死后的相关报道的报纸合订本、1949年的建国报、六十年代清徐县的渡口过桥票证……其中最让人震撼的是他收藏的毛主席像章,有侧面头像,也有正面头像,有半身,也有全身,单以材质分类,有金、银、铜、瓷、搪瓷、软塑料、有机玻璃等,以造型分类,有葵花章、灯笼章、忠字章、红心章等,而以形状分类,则有圆形、五角形、长方形、多边形……每一个收藏在他看来都有一段苦涩而美好的回忆。“文化大革命时期人们抬着‘毛主席去安源’上街游行、”“十里长街送总理的景象从这本报纸合订本里还能看到呢!”“想起1965年那会,我们还是红卫兵,胳膊上带个红袖章就高兴得不得了啦,满街的跑!”。收藏是一种心情的沉淀。他介绍,这些毛主席像章、座像、书报、照片等,展示了毛泽东从年轻时期一直到老年时期的风采,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历史现状。“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我们的后辈越来越不认识老辈曾经使用过的那些老玩意了,不能体会到这些东西中蕴涵的无限魅力。为了让他们了解并记住这些老东西,我只希望能够尽我所能地收集它们并展现它们,我收藏像章、邮票、照片等物品,是出于对毛主席的崇敬,也是出于怀念自己也曾经历过的那段历史,而不仅仅是为了收藏而收藏。我只想让更多的人,特别是年轻人,更多地了解伟人的丰功伟绩,记住历史,记住过去……”老邢一脸认真地表示。
乱世黄金,盛世收藏。谈起这些年的收藏之路,老邢颇有感慨地说:“哎,以前又穷又饿的,哪懂得什么真正的收藏啊,能吃饱就不错了!”随着经济文化的日渐繁荣,老邢这样一个普通农民也有了自己的收藏馆!回首这十多年的漫漫收藏路,恰也正是他用自己的努力完成了一次人生旅途的珍贵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