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29日,张楚王村邀请县委党校副校长张建刚对全村党员干部、村民代表进行了关于农村形势和农业政策方面的培训。
3月30日下午,张楚王村村主任董建平带着60多名村民分乘两辆中巴车来到柳杜乡南青堆村“取经”。
“俺村的人从电视上、广播里和周边村了解到,现在好多地方都种‘设施蔬菜’,也想‘与时俱进’。可是一部分人有积极性,还有少数人犹豫,思想不解放。这不,县菜办的同志推荐到你们这里开开眼!”董建平向南青堆村委主任张永刚说明了来意。
张楚王村有2000多人,5000多亩耕地,水源充足,大都为水浇地。和南青堆村一样,都是原来有名的老菜区,有多年种菜的传统,该村已有温室500余间。眼下,为带领村民感受大棚四季栽种、多茬,收入可观、快捷的经济模式,张楚王两委班子已流转土地150余亩,贷款100余万,新扎大棚100余个。但这离他们“集中连片大规模”的构想还有距离,村两委想动员更多的村民参与进来,走规模化、集约化“设施蔬菜”的新路子。
张永刚带着大家参观了南青堆村去年建的38栋大棚、今年新扎的150余栋大棚,以及正在兴建的2000平米的育苗中心。“这个育苗中心,将来可培育150万株菜苗,除了满足供应本村的大棚,还可给400余亩大棚供应菜苗……”张永刚向大家介绍着,“你们看,这几个棚种的都是俺村的拳头产品‘雪甜宝’,是从省农科院引进的甜瓜新品种,去年俺村的大棚当年收回成本,‘雪甜宝’可顶上大事咧!地头价还6块多呢!”
大棚前面围满了参观的人,南青堆的菜农有的在示范卷帘机,有的在讲解大棚的种植,南青堆的蔬菜技术员常霞更是被张楚王的村民们围了个水泄不通。参观了南青堆村,董建平他们又来到了成子村。
成子村的大棚以叶绿菜为主。成子村“春之源”农业合作社负责人张文化热情地接待着来访的客人,一会儿带大家看长势喜人的茼蒿,一会儿看已经丰收的生菜,一会儿又看嫩芽初上的新苗。“种菜咋也比种粮食收益高啊!”张文化带着一脸自信,笑咪咪地说道,“俺村的人当初思想也解不开,后来去山东寿光参观了一番!回来后,大伙就都统一思想,干起来了!一会带你们去看看俺村带别墅的大棚!”“光知道种大棚可挣钱,给我们讲一讲吧么!”张楚王村的田秀禄开口问道。“拿茼蒿来说,几乎每月一茬,这个季节不贵,才五毛一斤,可到了冬天就四、五块一斤,就说一冬天长个万把斤,单凭冬季这几茬,几万块就挣下了!”张文化快人快语,说得张楚王村的菜农们目瞪口呆!大家都在心里默默地盘算一本经济账。
“这土壤好像有些板结!”一位张楚王村的菜农从地上捡起一个土块,问道。“因为这是新建的大棚,一般种两年以后,地就养过来了。”
“地里上什么肥?一亩上多少?”又有人发问。“肥料嘛,都是农家肥,牛粪多些,也有鸡粪、羊粪。一个大棚一亩来地,一般上8方农家肥足够了!也就是4车左右!你看,这是俺村虎牛的棚,两个棚一年弄得好些,挣他10万来不成啥问题,对吧?虎牛?”张文化回头看虎牛。“俺这都是小意思,不算啥!还有种三五个棚的人家了,那些人都赚翻了!”“哎呀,简直不能比!看看人家,再看看咱村!种一亩茴子白,一斤8分钱,一亩挣800块钱!同样一亩地,咱的收入还不如种大棚的一个零头……这个‘设施蔬菜’真是可以!看来,不种不行了……”
在“成子新村37号”别墅楼前,大家看到楼门前停放着一辆农用三轮车,还有一辆崭新的小轿车——一幅生动的现代农民的田园生活图映入人们的眼帘!“村长,咱村甚时候就变成这规模了?”张楚王村的白二妮问董建平。董建平笑了笑,风趣地说道:“看!这就是‘温室效应’!”然后回头对村民们说:“活生生的致富路就在咱们脚下,咱们先把大棚种好了,一切就都有了!”“村长,你说话吧,你怎么说,咱就怎么干……”“都不用说了,回村扎大棚去吧!”不知谁喊了一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