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1930年出生于清徐县东于镇方山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1949年初,解放军取得晋中大捷后,立即开始向解放太原的战役进军。在解放军节节胜利的号角声中,张忠威加入了解放军的队伍,在徐向前总指挥的领导下,参加了解放太原的攻坚战。
1949年4月下旬,经过艰苦奋战,太原战役结束。部队奉命在平遥整修20天,他们部队编入了由彭德怀司令员领导的第一野战军第十九兵团第64军(兵团司令杨得志、军长曾思玉、政委王昭),又奉命经灵石、临汾、河津,从玉门口西渡黄河,到陕西韩城,经过短期调整后开始向西安进发,开始解放大西北的战役。
解放军势如破竹,敌军节节败退,很快解放了西安。张忠威随部队又开始向甘肃和宁夏进发,在固关战役取得胜利后,部队紧接着解放了西北重镇兰州。根据上级指示,64军、65军暂留在宁夏休整,解放军解放银川后,张忠威他们连队驻扎在固原县,负责看守军用仓库。1950年初,上级指示65军留在宁夏,他们64军返回陕西,驻扎岐山,开始了修筑从宝鸡到天水的铁路。在这段时间里,由于解放初期,修筑铁路的物资缺乏,设备简陋,经验不足,又受到恶劣气候的影响,部队经受到前所未有的困难,他们开山爆破,逢沟架桥,咬紧牙关,昼夜苦战,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年底,部队根据军部命令,从陕西调回,经河南到达山东泰安,休整一段时间后,张忠威他们的部队在司令员杨得志、军长曾思玉、政委王昭的带领下,经山东、天津奔赴东北辽宁省安东,1951年2月,部队跨过鸭绿江,参加了举世闻名的抗美援朝战争。张忠威在战斗中勇敢顽强,经受了五次战役的严峻生死考验。于1951年3月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被分配到警卫工兵营任班长。他们连队不仅要保卫军指挥部和首长的安全,有时还要参加工兵营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艰巨任务。在第五次战役中,64军的任务是:猛插分割、插进敌人的心脏。
在战场上,他们经常遭受到敌军飞机的狂轰乱炸,修筑防空洞是他们保卫军首长的主要任务之一。有时粮食接济不上,他们每天吃有限的炒面,有时炒面吃完了,就刨野菜和树叶充饥。张忠威入伍前曾读过书,首长见他忠厚老实、勤奋好学、作战勇敢、工作认真吃苦,就调他到连部担任文书,兼负责连长和指导员的事务工作。
在一次大规模的战斗中,一个前沿阵地为阻击敌人艰苦奋战了两天两夜,被敌军包围,战斗进行的十分惨烈,战士们伤亡很大,弹药也快打完了,情况万分危急。这时连长接到命令,要火速派人把弹药送往前沿阵地。连长看到情况刻不容缓,连里也没有多余的战士,就立即命令张忠威用十匹战马把弹药和急需药品送往前沿阵地。张忠威向连长保证,只要活着,就一定完成任务。他带领十匹驮满弹药的马队立刻出发,为了安全,特意绕开敌人的封锁线,寻找到一条通往前线的小山路出发。这时敌机在头上飞来,他急忙把马队隐蔽起来,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天气突变,下起瓢泼大雨,他急忙用油布把马背上的弹药遮挡住。冒着大雨与马队在泥泞的山路上艰难地前进,有几次几乎滑到山沟里,经过两个小时的跋涉,他终于安全地把马队和弹药送到了前沿阵地,自己却累倒在阵地上。最后,他们坚持到增援部队来到,把敌人打退了,阵地保住了,张忠威为这次战斗负了伤,立了功。
战斗结束后,上级首长宣布了嘉奖令,张忠威荣立三等功一次。
1952年五月,我志愿军把敌人一直打过三八线以南,部队开始后撤。途径汉江,天又下了大雨,江水猛涨,张忠威他们连走在最前面,冒着大雨,不顾天气寒冷,跳入波涛汹涌的汉江水中浮水过河,他不仅自己带头抢渡,还保证了部队首长的安全。
1952年11月,美军为了作垂死挣扎,竟然不顾世界人民的反对,向我军阵地投放了化学武器细菌弹。张忠威为了保护首长的安全,被细菌感染,生命垂危,当时医疗条件很差,他一直昏迷了三天三夜,连长和战友们虽然十分着急,却也没有好办法,谁知他竟然奇迹般地醒过来了,大家都惊呼:“醒过来了,真了不起了!”
张忠威虽然脱离了生命危险,在后方医院治疗休养了20多天后,身体还十分虚弱。上级领导对他十分关心,决定让他提前回国。1952年12月,组织上批准他转业回乡,张忠威经过两年战场上的艰苦岁月,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回到自己可爱的家乡——清徐。
张忠威在部队和战友们建立了兄弟般的深厚友谊,特别是和连队的同乡战友司号员苗义(清徐县上阎村人)更是亲密无间、生死与共。他转业后一直和这老乡战友互相联系,到目前还经常打电话互相关心。
张忠威回到清徐后,曾先后在县委组织部、县委办公室、县委农工部、县民政局等单位工作,1990年离休。今年已83岁了,每天看报学习、锻炼身体,欢度晚年幸福生活。
当笔者专程来采访他时,他头脑清晰、思维敏捷,当他回忆谈论起当年战争时代的风雨历程时,心情十分激动。他说每当想起过去自己出生入死、并肩作战的那些牺牲的战友时,他就感觉自己是个非常走运的幸存者,能过上今天的好日子。我们衷心祝愿他和所有为祖国做出贡献的革命前辈晚年幸福、健康长寿。
(本文根据张忠威同志口述,啜希忱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