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丰村赶会上人嘞”之文化底蕴探究 作者:刘向东 时间:2013-03-24 次数:435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庙会是旧时于规定的时间在寺庙内外进行宗教活动和贸易活动的聚会。早期庙会仅是一种隆重的祭祀活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交流的需要,庙会就在保持祭祀活动的同时,逐渐融入集市交易活动。随着时间的推移,对寺庙原来的一些诸如庙宇落成、为神开光、敬神还愿、诸神诞辰、抬神祈雨等宗教活动逐渐淡薄,而演变为更大程度的物资交流和贸易活动。
  柳杜乡常丰村的传统庙会为每年农历的二月初七和十月十二日。当地关于常丰村的庙会还有句俗语,叫做“常丰村赶会上人嘞”。每到会期,晋中、吕梁、太原各地的商贩就会云集于此,为了在这一天会期的集会上占个位置,周边的商贩,往往要提前两天来。而附近十里八乡的人们也会在这两个时间段纷至沓来,络绎不绝,购买他们需要的农产品和日用品。据老人们回忆,即便是在上世纪明令禁止赶会的年代,也不曾休止,人们也要自发地来这里进行贸易。
  这句俗语,不仅在当地流传甚广,就是在附近的三市四县各村,只要一说起常丰村,年长一些的人们都知道“常丰村赶会上人嘞”这一说法。而俗语一旦流传的久远,背后一定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底蕴,实际上也就成为了一种文化,这里姑且称为“常丰村庙会文化”。本文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究“常丰村庙会文化”形成的原因。
  首先是村子形成年代较早。
  关于常丰村村庄形成的确切年份,史志上没有更早的记载,在清顺治年间编撰的《清源县志》中载名长丰,属丰城都。这应该就是志书中最早的记载,如此推算,距今也在三百多年以上。还有,在常丰村村西,建有一座关帝庙,面阔五间,东西厢房各五间,前有山门、献殿,左右建有钟鼓楼。东面的钟楼上,有一口体型硕大,制作精美的明代铁钟,铭文为“嘉靖十年岁次辛卯六月十二日吉时造……大明国山西承宣布政使司太原府清源县丰城都常丰村”等字样,落款依次为平遥县金火匠人名字、铁匠名字,阴阳人名字、本寺住持僧人名字和主持人名字。按此换算,应该是公元1531年,距今近500年。而作为一个村庄,要修建如此规模的寺庙、且有能力铸造如此大的铁钟,如果没有百年以上的基业恐怕是力所不及的。这样推算常丰形成村庄的历史至少应该在六、七百年以上。另外,据63岁的村民王庚茂介绍,他自己属于王氏第23代,按一代相隔20岁推算,王氏家庭在常丰村居住至少也应该有四、五百年的历史了。所有这些都仅仅是根据现有掌握的资料推算而已。也许,常丰形成村庄的历史更早更久远。
  其次是起会时间早。在古代中国,集会都源于庙会,常丰村的会应该也概莫能外。至于农历的二月初七和十月十二日这两个会起于何时、应该归属于哪座庙宇,村内年长的人也说不清楚。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起会的庙宇必须具有一定的规模和财力,才具备祭神、文化娱乐的物质条件。在清光绪壬午年《清源乡志》中明确记载,常丰村的会期为二月初七和十月十二日。收藏爱好者王夏生先生前些年曾经在常丰村龙王庙的废墟中淘得一只落款为“杏花村德厚成”的酒罐,根据现有掌握的资料分析,这只酒罐制成的时间也在百年以上,而杏花村“德厚成”酒坊存在的时间仅仅是清光绪至宣统年间,在宣统年间与另外两家酒坊合并更名为“义泉泳”。这只酒罐应该是当年庙会祭神时所用的物品,从这一点也佐证了常丰村的庙会至少在清代就已经开始了。
  第三是村庄的布局。据村里的老人们说,从前周边各村有句广为流传的俗语,说常丰村“远看雾不愣腾,近看小北京城”。因为村子周围树木众多,所以“远看雾不愣腾”;而村内曾有“三街六巷八座庙”,规划整齐、建筑精美,所以“近看小北京城”。这样规划整齐有序的街道、众多的庙宇,必然为发起庙会、发展庙会提供了前提条件,也就更能吸引更多的人前来摆摊设点,开展贸易活动。
  第四是会期的设置。常丰村的庙会一个是农历的二月初七,一个是十月十二。这两个庙会的时间非常巧妙,在这两个时间段开展集贸活动,非常适宜当地农耕文化的特点。一个是刚过惊蛰,万物复苏,需要购买农具、种子等,然后开始新的一年的耕种;一个是立冬不久,田里所有粮食及各种农产品全部归仓,一些平时编织的篓筐、加工的农具也有时间拿出来换些货币,手艺巧的人们也能闲下来加工一些食品拿到集市上出售。而农民们需要购买的过冬的日用品,诸如扫帚、木锨等,储存的白菜、萝卜、蕃薯等,腌咸菜用的芥菜、蔓荠等,都可以从这里满载而归。
  第五是地理位置独特。常丰村地处清徐县西南端,北距县城清源30华里,南距文水县的西南社村2华里,西面仅200米就是历史上曾经归属于交城县、现划归文水县的北胡村、东与祁县的后营村相距也不足10公里,可谓地处三个地区五个县的交界地带。这些远离行政区域中心地带的村庄,在当时交通不发达的情况下,人们购买一些农产品、日用品极不方便,需要通过一些集市、庙会来进行贸易活动,以满足人们生产和日常生活的需要。于是在这一带就形成了许多的集会,据说每天在附近各村都轮流赶集。而常丰村正处于几县交界地带,在这样一个村庄起会必然更具有吸引力。
  第六是常丰村做生意的传统和会上的特色。常丰村的人很早就有做生意的传统,据说有人曾参与过晋商在包头和东北的生意,王夏生先生还保存有一张常丰村人在包头做生意时的合影。即使在上世纪所谓的“割资本主义尾巴”的年代,常丰的人也要偷偷做一些小生意。这一传统必然对庙会规模形成一定的促进作用,而且也影响着村民们的心理。据常丰村的村里人讲,他们村的收成要好于附近各村。常丰村的会还有一个特色,那就是十月十二为麻糖会,这一点在《清徐县志》上也有记载。当地的麻糖是一种以玉米、小米、芝麻和糖萝卜稀为主料,并拌以玫瑰等成份精制而成的食品,深受儿童们的喜欢,也是腊月二十三祭灶用的必需品。在过去,村里曾建有麻糖社,在十月十二这一天,就把加工成形状不同、大小不同的麻糖摆上会场出售。当地民间还流传着“到常丰赶会,扛根麻糖回来”的说法,可见当时麻糖会的盛况。鲜明的特色也成为吸引客商和游人的重要原因。
  
CopyRight 2005-2025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清徐县融媒体中心
清徐融媒 ( www.cuduwang.com)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新闻热线:0351-5724342 5729429 地址:美锦北大街118号(原县质监局办公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