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忙忙碌碌的正月里,狂欢守岁熬得眼红,珍馐美味吃得肠腻,亲朋好友走得腿软,可谓极尽佳节之乐。然而,总感觉还缺少些什么。正月十三,我的好友、清徐“三王”王夏生告知,他们的常丰皮影艺术团将于晚七点在张阎村表演。得此消息,惊喜、兴奋、幸运、期待等表情顿时轮番在脸上涌现。真是太好了,这个年缺的就是这个味,文化味!
我对皮影的认识,止于儿时村里的一次表演及电视上的一些简单介绍。那些漂亮的“小人人”、动人的故事情节、悠扬婉转的唱词一直在我的记忆深处徘徊,间或出来在梦中萦绕一下。而那些“小人人”是用什么材料做的?怎么做的?它们是怎样和真人一样动起来的?那些声音又是什么人在唱?那个小小的棚子里究竟藏着多少个秘密?这一个个问号在我心头隐藏了很多年。今天终于有机会寻得答案,焦灼中我等待着这一历史性时刻的到来……
下午六点十五分,热心的夏生亲自驾车到家门口接上翘首等待的我,一同驱车前往张阎村。车上,我怀着一肚子的问号,急不可待的向夏生讨教有关皮影的问题。
皮影戏,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在灯光照射下用隔亮布进行演戏,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傀儡戏之一。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同时配以民乐伴奏,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是一门古老的传统艺术。2010年,常丰皮影被认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听着夏生的介绍,我的问号愈加放大,皮影里到底蕴藏着多少乾坤啊!
七点四十分,村里的男女老少们已在演出棚前围了一圈又一圈。除了张阎村的人,还有很多邻村和县城的观众也慕名而来,还有的是为了让孩子来见识一下传统艺术,可见大家对皮影戏的喜爱。特别是清徐摄影协会的几位老师也闻讯赶来拍摄,为这项传统艺术加油鼓劲。夏生和远来的朋友们打了个招呼,就忙着和演职人员开始在棚内准备。
十来位师傅各有分工,有的打开"宝箱",把色彩斑斓的皮影按演出顺序依次悬挂在铁丝上;有的把各自演奏的乐器取出紧弦调音;有的准备音响和麦克风。看似忙乱,实则一切都在有条不紊中进行着。经过十来分钟的紧张准备,一切就绪,演出可以开始了。
由于观众很多,而且天气较冷,乐师们缩短了前奏的时间,很快进入了节目阶段。开场戏是《抬铁棍》,展现徐沟背铁棍的古老神韵,主戏是碗碗腔《桃花计》。除今天表演的剧目外,他们还有《火焰山》、《董家桥》、《蜜蜂计》等10余个传统剧目。
站在表演棚的侧面从棚布缝里,可以看见前面舞皮影的王锁林师傅正熟练地舞动着控制皮影的竹棍。随着剧情的发展,上场人物的增多,手里拿不过来,他就把一些没有动作的人物拿竹棍支在幕布上。需要那个动再拿那个。如果剧情简单、人物少,一个人就可以操作。遇上大戏人物太多了就需要二人以上,轮番上场了。每个皮影上有1-4根控制竹棍,高手们一个人可以控制好几个皮影。哦,原来皮影是这么动起来的,一个问号解开了。那么唱戏的人是谁呢?呵呵,这个一看就明白,原来那些奏乐的、舞皮影的师傅们都是多才多艺,他们有的边舞皮影边唱,有的边演奏乐器边唱,只有个别人偶尔是只负责唱的。原来是这样,怪不得一台戏只需要10-13个人就能表演起来。
还有最后一个问号,那就是常丰皮影是用什么做的、怎么做成的呢?这就得请教夏生了,原来他们皮影戏中的各种人物、动物和道具是用水牛皮采用雕花和剪纸的工艺手法精心雕刻而成的,尤以三岁牛皮为上等原料。雕刻工艺总体上讲究圆润,既要有装饰美,也要充分体现夸张、浪漫的手法。皮影人物由头、臂、手、身等8个部分组成,经过选皮、画稿、镂刻、敷彩等8道工序制作而成,过程极为复杂。在伴奏乐器方面,月琴是皮影戏最重要的乐器,此外还有板胡、二胡、锣、打板、钗、低胡、唢呐、葫芦子、电子琴等,使用情况按剧目需要而定。常丰皮影的表现形式在继承孝义皮影的基础上,还根据本地的特点进行了创新和发展,将山西民歌、太原莲花落、山西梆子、祁太秧歌、口技、碗碗腔等表演形式都巧妙地融合在表演中,为这个“老玩意”增加了诸多本地的和现代的元素,使表演形式和内容更加为观众所喜闻乐见。
解开一个个问号,顿感块垒渐消,通体舒泰。还是到前面欣赏一下表演效果吧!透亮的幕上,那些小巧玲珑的皮影,影如剪纸,刀工细腻;能说会笑,生动逼真;可歌可舞,动作娴熟。真是:如幻看却真,美奂又美仑,小小一张幕,生动演人生啊。
两个小时的节目在不知不觉中就表演完了,人们在意犹未尽中渐渐散去。回家的路上,反刍着这顿浓浓的文化大餐,真真是回味无穷。
第二天,趁着记忆清晰,急忙把自己感受到的一切,写成文字。经过查阅资料了解到,清徐皮影戏的历史可追溯到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县志记载,当时的皮影戏团体有四五个。由此可见,皮影戏这个“老玩意”当真够老的。而常丰皮影艺术活动则最早出现在1789年。当时,常丰皮影最早的艺人是第四代王志明的老爷爷,那时候,王志明的老爷爷到处演出,很受欢迎。而现在,当年的制作和表演艺人如今只剩下了王锁林师傅一个人,而作为传人的也只有王夏生一个人。而今,眼看这门精美的民间艺术面临着难以为继的局面,心中不免有点惆怅。凭着对民间文化的喜爱,本人在此呼吁更多的人来关心和支持这门璀璨的民间艺术,让这个和徐沟背铁棍一样打着清徐烙印的“老玩意”在新时代,重新焕发它独特的艺术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