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过年了,喝茶啰!游东湖,结茶缘;进彩门,品佳茗,都是“一杯”不错的选择哦……一盏好茶,于智者,似一曲空灵的天籁;一盏好茶,于仁者,似一首远古的歌;一盏好茶,于德者,似一幅纯美的画;一盏好茶,于任何人,都会有着不同的感觉……
冬夜。已是21时55分,手机忽响。短信:“这几天晚上喝了些安化黑茶,感觉很好……”急回:“也许正好合感觉。茶,其实是论缘分的。”此话引起友人极大兴趣:“是吗?缘分怎讲?”回曰:“当一盏香茗,遇识者,茶悦,饮者悦。反之,无缘……”一夜无声。
翌日。傍晚,又接短信:“茶缘一说有意思,你应该写一篇文章……”
故,借微醺,张纸捏笔,斗胆说“缘”。生活中,许多人认为,缘,是一种很难说清的“东西”。
忽地,觉得,把自己架在这大的命题上,心,有些晃……
缘,我以为,是一种条件;是一种无量无边的情愫;缘,是一种可遇不可求的机会;缘,是一种命中注定的轮回;缘,是一种千丝万缕的纠结;缘,是一种永远难以准确界定的心里感觉……
缘,笔画繁多,绕来扭去,实难定论。记得1997年,是我喜茶、饮茶、琢磨茶的第18个年头。与友人合作,“凑”起一本18万字的集著。当时与友人争辩,此书应名为《茶弹》,谓之“茶海之浩,点之为弹”也。然,友人执意将此书命名为《茶博览》,由山西古籍出版社出版。
当年此书被列入“庆祝香港回归书展”名录,得以赴港展销,也为幸事。“缘”来如此。年少,懵懂中,即饮茶。且号称喜品善啜,自认有见地,自诩懂佳茗。
及岁长,才晓知茶浅;及岁长,方觉茶韵无疆;及岁长,才品出些个中“浓香”……
茶与中国文化一同走来。中华文化有多久,茶的文化和历史,就有多长。
许多年来,因其厚重,因其久远,因其深邃,故而始终不敢妄言。是友人一语,才激起我“言”茶“说”缘之勇气。《神农本草经》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文中荼,是茶的原始表达,也是茶性的简约刻画。
现代汉语里,荼的本义作“苦菜”解。茶,则解为“叶椭圆形,有锯齿,经加工制为饮料,就是茶叶”。实际上,茶在神农发现后的“登台亮相”,就是“荼”。在先古,人类对茶的认识,只能是“一种苦菜”。
随着时代的发展,茶,逐步成为国人生活中的重要“东西”。古谚为证:“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
茶,兴于唐,盛于宋,繁于现代。随着“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春茶”社会活动的不断扩延,茶,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
就这样,茶,随着一代又一代人的生活,随着人类社会的更迭演进,一路走来。
千百年来,作为世界三大饮料之首的茶,饮者众,捧者多,颂者千万,歌者难计其数。
这一叶大自然的精灵,直让那多的文人骚客激越、悲戚,与之纠不清,理还乱。
单说缘。有人讲,喝茶,不就是开水中抓点茶叶,满足一下口渴的需求,哪有那么多说道?又有人讲,不就是一杯茶,怎会生出一堆的意境?还有人说,酸文人就是这样,把一些平常的东西,故意抹上一些色彩,以显示他们的别致……
想起一句话:“仁者见仁……”如若如此简单,茶也不是茶了。如若就这么简单,茶也就是茶了。
中国的茶和茶文化,可以说是继四大发明之后,中国对人类的又一大贡献。
就是这么一个看似简单,却意趣无穷的“东西”,令先贤古圣们“掏心抠肺”,不能自已。
在大唐群星耀闪的茶文化名人中,诗人卢仝可谓与茶结缘较深。他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中“七碗茶歌”脍炙人口:“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学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这篇流传千百年的“茶吟”,道出了诗人对茶的理解。同时,也将作者对茶的审美愉悦和切身感悟,抖落得淋淋漓漓……个中滋味,不仅仅是“喉吻润,破孤闷,搜枯肠,发轻汗,肌骨清,通仙灵,清风生”那么简单。
卢仝与茶的缘分,是这样融交至深;卢仝与茶的缘分,是那样相互依存。
也许,家境贫寒,终生不仕,且文采飞扬的卢仝,只能依茶惜茶,聊寄其超凡脱俗之情了。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对茶更是情有独钟。他对茶能激发诗兴有过这样描述:“起尝一碗茗,行读一行书”,“夜茶一两杓,秋吟三数声”……这些诗句,说的全是茶助文思,茶举诗兴之意。“吾年向老世味薄,所好未衰惟饮茶”。欧阳修沉宦四十余年,年老惟以饮茶为最爱。与茶,可谓缘深情笃。
苏轼嗜茶成性,醒时皆饮。由于长期的贬谪生活,让他有机会品尝各地名茶。先生诗句“白云峰下两旗新,腻绿长鲜谷雨春”,形象地向人们道出了杭州产“白云茶”的特质。
陆游一生写诗近万首,“涉茶”诗作有近二百首。陆翁谙熟烹饮之道,每以自己动手烹茶为快事。“归来何事添幽致,小灶灯前自煮茶”,好一幅悠然的生活画面;好一个雅致脱俗的弄茶情怀;好一个清灵洒脱的茶缘情结……
在现代,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领导人,都与茶结下了很深的情缘。主席在1949年4月29日一首诗中,写下了这样的诗句:“饮茶粤海未能忘,索句渝州叶正黄……”他以革命家的伟大胸襟,规劝柳亚子先生要“风物长宜放眼量”,不要忘记“粤海共品茗”的场景和彼此间的深厚友谊。可见,伟人也以生活中常见的场景,来叙一种真挚的情谊。如果,没有茶这个“东西”,主席怎言“饮茶粤海”?
茶,又出现了新的内涵。茶成了“识者”间的情感纽带和维系。
上世纪的1971年,为中美建交来访的基辛格博士,在接受了周恩来总理的一公斤龙井茶后,赞不绝口。至1972年,尼克松来访,活动间隙,这位大国领导向周恩来提出,能否给些上好茶叶。周恩来笑答:“好的不多,中的不少。好的就几斤,都给基辛格了,等来年吧……”第二年,尼克松如愿获得上好龙井,他将此作为贵重礼品,分发给亲友……
在外交和国际活动中,茶,成为一种高档礼品。据说,当年毛泽东为斯大林祝寿,生日贺礼中就有上好的中国茶……
话题扯远了。品茗求真,当论其境,其道,其情。境,指心境。面对一盏佳茗,怎不令人心生情缘。正所谓“从来佳茗似佳人”也。
道,可称为茶道,人之道。茶如人,须细细品鉴,慢慢品味。
情,应是对茶的敬重之情。应珍惜这片自然的精灵,要有感激之情。是缘,茶才走入你我盏中……
一盏好茶,于智者,似一曲空灵的天籁;一盏好茶,于仁者,似一首远古的歌;一盏好茶,于德者,似一幅纯美的画……
一盏好茶,于任何人,都会有着不同的感觉。
这也许就是那难以定论的“缘”吧。茶如是,人亦如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