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徐水阁楼与雨燕的百年之约 作者: 时间:2025-05-21 次数:104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图片1
图片1

  牛宝生
   在清徐那温婉而深邃的怀抱之中,东湖宛若一颗镶嵌于大地的璀璨明珠,静静地闪烁着迷人的波光,温柔地抚慰着每一寸光阴。湖畔东南,一座丹体金檐、风姿绰约的水阁楼傲然矗立,水阁楼不仅是文化的地标,更是当地居民情感的寄托。而每年雨燕的归来与离去,都牵动着无数人的心弦。
   水阁楼,这一名字本身就蕴含着无尽的诗意与遐想。它原名奎星楼,为祈愿文运昌盛而建,故被称为文源楼,世人习称为水阔楼,而后更以水阁楼之名流传开来。历经清光绪十七年及改革开放初期重建,直至1998年原址上的再次修复,2000年终于以崭新的姿态展现在世人面前。这座新建的水阁楼,坐西朝东,八角重檐攒尖顶,顶脊汇聚于雷公柱上,宝顶收束,尽显庄重与华美。东西南北四面,分别悬挂着“文源楼”“紫气东来”,“远山近水”,“天开文运”及“包蕴乾坤”等匾额,寓意深远,令人遐想连篇。楼体共九层,采用“明七暗九”的巧妙设计,既显雄浑伟岸,又不失华丽秀美,气势恢宏中透露出一种优雅飘逸的韵味。楼檐飞翘,似在低语着曾经的故事与传说,又在深深领悟“你若盛开,蝴蝶自来”的内涵所在——49.88米的高度,六层出檐,斗拱朵朵,准备已停当,殷殷呼唤着。
   每当晨曦初破或夕阳斜照,金色的阳光洒落湖面,潋滟波光,再折射至这崇檐峻宇之上,水阁楼便仿佛披了一层神秘柔和的光。此刻,若你静心聆听,或许还能听到那来自历史深处的低吟浅唱。雨燕听到了那一声声亲切的呼唤,不辞劳苦,不远万里,飞赴这百年蜜约。
   雨燕,这些天空的精灵,几乎一生都在空中飞行,在飞行中就可以完成喝水、觅食等行为,飞累了就睡在风中,以飞翔的姿态诠释着生命的自由与不羁。雨燕,又名楼燕,因其常在雨中飞翔捕食而得名,更因脚爪的退化而被称为“无脚鸟”。传说中的雨燕因深受玉皇大帝宠爱,因醉闹聚仙楼,得罪了王母娘娘,被罚砍去了后爪,赶出天宫,打入凡间。雨燕并非真的没有脚,其脚在进化过程中已经严重退化,四趾全部朝前,跗跖短小,无后爪支撑,导致它们在地面和树枝上几乎无法站立,没有蹬踏能力。一旦落地,雨燕很难再次起飞,因此,雨燕须巢居于像水阁楼这般高大的建筑上。“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上帝关上一扇门的同时,也会为你打开一扇窗”。雨燕明白,高飞是避开危险的唯一途径,因此,水阁楼这样的高耸建筑成了它们理想的家园。雨燕的迁徙与坚守,不仅展示了生命的坚韧,也隐喻了人类在逆境中的不屈与追求自由的精神——在困境中不放弃,勇于挑战自我,以飞翔的姿态展现生命的坚韧与美丽。它们也忘不了偷眼看一看湖之西北的玉皇阁,那里或许关联着往昔的美好,是思念,是仰慕?我们不得而知。
   每年夏季,是雨燕的盛会,也是它们繁衍后代的季节。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向大地,它们便开始了它们精彩的空中表演。晚霞灿烂,辉映出它们矫捷的剪影。它们或低飞于水面之上,或高翔于天际,更多的时候,它们在楼的底檐、楼身、顶上旋飞嬉戏,盘翔欢鸣,每一个动作都精巧优雅,仿佛在进行一场场精心编排的空中特技。
   密密麻麻的雨燕绕塔飞翔,上下翻飞灵巧至极,在晨夕绕塔不散,可谓“一燕一菩提”。这一刻,雨燕与水阁楼仿佛融为一体,雨燕为水阁楼的木结构吃去害虫,水阁楼为雨燕提供晚上休憩的港湾,正真成为命运共同体。
   菩提者何意?感恩而已,且百年不变操守着感恩、报恩的良知与美德,让人敬慕。
   雨燕深具菩提般的智慧,知时识节,顺天应时。清明时节,它们轻盈归来,如同春的使者,为水阁楼带来生机;立秋之时,又携儿带女,毅然远徙,奔赴栖息之地,去时自若,毫不留恋,从不拖泥带水。但即便是深受水阁楼上魁星爷灵气熏陶的它们,也无法预知归巢与到达栖息地的准确日期。今年,它们归来水阁楼,便比往年晚了一周光景。或许是寒流肆虐,大风凛冽,又或是霜雪阻滞了它们的航程吧。
   它们的迁徙与归巢,不仅象征着人们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与牵挂,更寓意着无论世界如何变迁,那份对家的眷恋与向往始终如一。而雨燕与水阁楼的相伴相守,则如同人类社会中那些温暖人心的情感纽带,将人与人、人与自然紧紧相连,共同构建了一个和谐共生、充满爱意的美好世界。在这里,每一个生命都在以自己的方式绽放着光彩,共同编织着属于这个时代的最美篇章。
CopyRight 2005-2025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清徐县融媒体中心
清徐融媒 ( www.cuduwang.com)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新闻热线:0351-5724342 5729429 地址:美锦北大街118号(原县质监局办公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