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城与罗村 作者: 时间:2025-05-19 次数:198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图片1
图片1

图片1
图片1

图片1
图片1

图片1
图片1

图片1
图片1

图片1
图片1

图片1
图片1

图片1
图片1

  杜润生 时中瑛
   在清徐当地,一直流传着这样一段民谣:“尧城四月各一会,罗村四月初一会。无梁殿顶八卦形,罗村庙宇有八座。两地门楼各四面,南北还设烽火台,常年派有守卫在。”这段民谣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清徐尧城和东罗村厚重的历史大门,让无数人对背后的故事充满好奇。
   先说尧城,曾经的它相当繁华。东西南北四个大门之间都有宽敞的大街相连,还有不少分支的小街小巷,正所谓“三街六巷”,坊间甚至流传着“七十二行”的说法,这意味着各行各业在这里都有分布,热闹非凡。街道上店铺密密麻麻,就像繁星散布,其间还点缀着多座庙宇,增添了几分古朴与神秘的气息。在城的东北和西南方向,各有一座烽火台,它们就像忠诚的卫士,守护着这座城池,一旦有紧急情况,便能及时传递信号。而在城东5公里的地方,建有尧王祭祖台,这里承载着人们对祖先的敬仰与追思,是举行庄重祭祀仪式的重要场所。
   在尧城,有一处极具特色的建筑——四柱三门三楼的木结构琉璃牌楼,名叫“昭格楼”,它造型精美,琉璃瓦在阳光下闪耀着光芒,远远望去,十分气派。与之相对的是大殿“帝尧殿”,殿内的柱子上有斗拱层层托撑,仰头看去,顶部是八角天文图,据说这个图和远古时期立杆测影、辨别时辰与四方的器物有关,其历史或许和这些器物处于同一时期,甚至更为久远,充满了神秘色彩。大殿中央,塑有尧帝的坐像,只见他发髻高高绾起,身着朴素的布衣,脚穿草鞋,虽然装扮简单,却仪态雍容,气宇轩昂,尽显一代帝王的风范。在尧帝坐像的两旁,分别塑有协助尧帝制定历法、功绩卓越的羲、和二臣,他们的塑像也栩栩如生,仿佛在诉说着那段古老而辉煌的历史。
   再看距尧城西南方向6里的东罗村,这里的许多建筑细节都和尧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东罗村南不远处,有一座古代的烽火台,它和尧城的烽火台遥相呼应;村西不远处是古官道,这条官道曾经是重要的交通要道,南来北往的行人、车马络绎不绝。道旁有座石牌楼,楼北有座古石桥,这些建筑见证了岁月的变迁,承载着历史的记忆。道边还有茶房、车马店,为过往的行人提供休憩和食宿的地方。而东罗村东北6里处,就是尧城。
   东罗村内部布局规整,有三街四巷,四个大门楼,村子里同样分布着多座庙宇。其中,最古老的当属位于村东北的“玉皇阁”,而它恰好就在尧城的西南方向,位置上的对应似乎也暗示着两个村落之间的特殊关系。据说,尧帝在尧城建都后,常常受到与东罗村之间乌马河的侵害。乌马河的存在让交通变得极为不便,军队练兵也受到阻碍,粮草物资运输更是受损严重。于是,尧帝选择了地势较高、风沙积存的乌马河南岸的东罗村作为后勤基地。起初,人们在这里建了一座“玉皇阁”,祈求上天保佑。说来也巧,此后情况逐渐好转,大家对建设东罗村的信心大增,砖瓦场不断增加,用人规模也逐渐扩大。后来,这里还设立了礼仪接待场所、文化传承的学堂等,而兵马和其他杂养项目则设置在了村西的西罗村。日子久了,西罗村训练时鸣锣的声音传得很远,为了图个方便和吉祥,人们就把“锣”写成了“罗”。随着名声越来越大,来往的商人也越来越多,村民们的生活有了盼头,对庙宇的建设也陆续增多,这里的繁荣景象让时任清徐县委书记时华都念念不忘,还专门写文章记录。
   东罗村是我成长的地方,在我的记忆里,村里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那些庙宇。村里村外一共有八座大庙、七座小庙、三座阁楼、两座门楼和一座时氏宗祠。这些庙宇按照《周易》八卦中“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八个方位分布建造,布局独特,远近闻名,因此东罗村也被人们称作“小太谷”。下面,我就给大家详细介绍其中一座——关帝庙。
   一、关帝庙
   关帝庙也叫老爷庙,坐落在村西北“乾”字方位,坐北朝南,整体建筑雄伟壮观。庙前300米处是西戏台,戏台由四根柱子支撑着横梁,采用砖瓦木结构,有一个主檐和两个较低的挑檐,造型别致。山门两侧是照壁,照壁两边是钟楼,晨钟暮鼓,为这座庙宇增添了几分肃穆之感。山门上挂着两块匾,一块写着“伏魔大帝”,一块写着“千古英雄”,高度概括了关羽的英雄形象和超凡地位。山门前是砖坡,有五层石台阶,台阶两边是一对十米高的旗杆,旗杆上还设有一个小斗,显得格外威严。旗杆两边,是两棵枝繁叶茂的大槐树,就像忠诚的卫士,默默守护着这座庙宇。
   走进山门,映入眼帘的是两旁各五间的东西厢房。北面是三间大殿和两间偏殿,大殿青瓦盖顶,脊兽栩栩如生,寓意吉祥长寿。大殿中间供奉着姜太公的神位,左右有两条雕刻精美的龙相伴,显得庄重而神秘。大殿的神台上,是一座木制神阁,阁内塑有两尊七尺多高的关羽坐像,只见关羽卧蚕眉、丹凤眼,三缕长髯飘在胸前,左边的是文职打扮的关羽,右边的是武职形象的关羽,神态威严,不怒自威。神台两侧还塑有四尊神像,东面是关平双手捧着玉玺,王甫手持长枪肃然而立;西面是周仓双手紧握青龙偃月刀,赵累持刀站岗,他们的形象刻画得十分逼真,让人不禁心生敬畏之情。再看东西墙上,绘有精美的彩绘壁画,内容都是三国时期的经典故事。东墙上画的是桃园三结义、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土山约三事、曹营保二嫂、诛文丑斩颜良、千里走单骑(包括关羽过五关斩六将、黄河渡口斩秦琪、古城立马斩蔡阳等情节);西墙上画的是刘关张三顾茅庐、华容道义释曹操、取长沙战黄忠、单刀赴会、水淹七军、败走麦城。这些壁画生动地展现了关羽一生的英雄事迹和他忠、义、勇的高尚品质,构图巧妙,笔法细腻,每一处线条、每一抹色彩都饱含着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对绘画艺术的执着追求,堪称艺术珍品。
   东偏殿供奉着火神爷,西偏殿供奉着狐爷爷。听老人们说,从前遇到天旱无雨的时候,人们就会把狐爷爷的塑像抬到庙院当中祈雨,神奇的是,有时候太阳一晒,狐爷爷塑像的头上仿佛有了汗珠,随后天就真的下起雨来,这也为这座庙宇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大殿前檐下,立着四块石碑,碑文详细记载了关帝庙开光时施舍布施人的名字,这些名字背后,是人们对关帝的敬仰和对庙宇建设的支持,也见证了这座庙宇的历史传承。
   民国初年,关帝庙内还办过女子私塾,为村里的女孩子提供了接受教育的机会。清朝末年,财主时承瀛曾在此办过“小梨园”,这里便成了戏子们学戏练功和居住的地方,培养出了不少优秀的晋剧艺人。到了农业社时期,这里又成为二队的队部兼库房,继续在时代的变迁中发挥着作用。
   二、真武庙
   真武庙坐落在北大街村口,对应着八卦中的“坎”字方位,坐北朝南。一走到庙前,就能看到山门,左右两侧是钟鼓楼,钟鼓楼的存在,让这座庙更显庄严肃穆,仿佛能听到往昔晨钟暮鼓的回响。走进山门,便能瞧见东西厢房整齐排列着。
   这座庙的大殿很有特色,是双层结构。底层是洞殿,用砖土砌成,洞内两侧还有小洞殿,好像一个个神秘的小空间。洞殿两旁设有砖台阶,台阶两边是偏殿。这些砖台阶是供善男信女登上二层殿朝神拜佛、叩头烧香用的。沿着台阶拾级而上,来到二层,这里建有三间大殿,屋顶覆盖着青瓦,有着双挑檐的设计,两端装饰着寓意吉祥长寿的物件,在岁月里静静守望着。
   走进大殿,神台上塑着七尺高的真武大帝赤足坐像,神态威严庄重。神像两侧,有角、蛇、龙、狮四尊站像,个个造型逼真、栩栩如生。神台下,还站着两个穿高靴的小鬼,看起来有些神秘又带着点威严,整个场景让人肃然起敬。院子里,长满了鸡冠花,到了成熟的季节,满院缤纷,给这座古老的庙宇增添了几分生机。
   在1952年,农民业余剧团把这里当作排练场,人们在这里排练节目,为村民们带来欢乐与文化享受。后来到了农业社时期,这里又摇身一变,成为三队的队部和库房,继续在时代的发展中发挥着作用,承载着不同时期的记忆。
   三、玉皇庙
   玉皇庙在村东北方向,处于八卦的“艮”字方位,同样坐北朝南。这座庙有山门,四周有院墙环绕,不过没有东西厢房。主体建筑只有一座二层大殿。
   底层是洞殿,全部用砖土砌成,里面没有梁柱支撑,却历经岁月依然稳固。顺着楼梯登上二层,这里是传说中的灵霄宝殿。走进殿内,中间神台上塑着八尺高的玉皇大帝坐像,只见他头戴平天冠,身穿红蟒袍,腰系玉带,脚踏朝靴,三缕长须自然垂下,威严地端坐着,尽显天帝的尊贵与威严。
   玉皇大帝坐像左边,站着太白金星和赤脚大仙,右边则是托塔李天王和巨灵神,他们姿态各异,神情逼真。楼门两侧塑着四大天王,每位天王手中都拿着一件兵器,这些兵器可不简单,分别是宝剑、琵琶、伞和蛇,寓意着风调雨顺、天下太平,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再看东西墙上,绘有精美的壁画,左边是二十八宿,右边是十二元辰和九耀星官,这些壁画原本色彩鲜艳、内容丰富,可惜因年久失修,无人管理,如今除了阁楼还勉强保持着原来的样子,其他部分都已成为一堆废墟,令人惋惜不已。
   四、菩萨庙
   菩萨庙位于东大街东口,对应八卦中的“震”字方位,当地人也叫它东头庙。这座庙坐东朝西,山门前有两棵大槐树,十分粗壮,得三个人才能合抱过来,就像两位忠实的守护者,见证着岁月的变迁。两侧是钟鼓楼,晨钟暮鼓,为这座庙宇增添了不少古朴的韵味。
   一进山门,便能看到一座用砖砌成的小弥勒佛殿,殿内供奉着小弥勒佛塑像,他笑容满面,大肚便便,仿佛在笑看世间万物。再往里走,是东西厢房,正东方向是三间大殿外加两间偏殿。走进大殿,神台上供奉着本所佛像,分别是文殊、普贤、慈航三位菩萨,她们神态慈祥,仿佛在护佑着世间众生。左右神台上还塑有十八罗汉,他们形态各异,或沉思、或微笑、或怒目而视,每一尊都刻画得细致入微。两边墙上绘有壁画,虽然历经岁月,有些褪色,但依然能看出当年的精美。
   院子里有一棵红牡丹,每年农历四月初一前后,牡丹花盛开,花朵硕大,色泽艳丽,香气扑鼻。这个时候,前来观花的人络绎不绝,大家都被这美丽的牡丹所吸引,让人眼前一亮,也让这座古老的庙宇热闹非凡。在农业社时期,这里被用作四队的库房。后来“四清”运动开始,东罗农民文艺宣传队又在大殿进行排练,为村民们带来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
   五、文昌庙
   文昌庙位于村东南方向,在八卦的“巽”字位置,坐东向西,是一座古色古香的庙宇。它的山门很有特色,由四柱托梁,内外都有出檐,四个角高高挑起,左右两边是钟鼓楼。走进山门,南北两侧各有五间厢房,再往里走,正东方向是一座双层殿。
   底层用砖砌成台座,中间是洞殿,殿内塑有河神爷像,保佑着一方水域的平安。洞殿两边是走廊,走廊内设有砖台阶,人们可以沿着台阶登上二楼。二楼有三间大殿和两间偏殿。大殿神台上供奉着文昌爷坐像,上方还有四尊神像。两面墙上绘有壁画,南墙画的是孟母择邻的故事,展现了孟母为了孩子的成长煞费苦心;北墙画的是八仙过海,八位神仙各显神通,画面生动有趣。
   南偏殿是魁星殿,供奉着魁星爷站像,只见他右手拿着一支朱砂笔,正所谓“魁星点状元”,寄托着人们对学子金榜题名的美好祝愿。北偏殿是吕祖殿,供奉着八仙之一的吕洞宾坐像,吕洞宾风度翩翩,神情悠然。这座古庙的建筑结构独特,布局精巧,融合了实用性与艺术性,别有一番风味,让人不禁感叹古人的智慧与匠心。
   六、观音庙
   观音庙位于南大街南口,处于八卦中的“离”字方位,坐南向北。这座庙的布局十分规整,一进庙门,便能看到山门,两侧的钟鼓楼庄重矗立,仿佛在守护着这里。再往里走,东西厢房相对而立,给人一种对称的美感。
   正南方向是观音堂,堂两边是偏殿。走进观音堂,莲花台上塑着一尊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南海观世音菩萨坐像,她面容慈祥,慈眉善目,手拿玉净瓶,瓶内插着杨柳枝,仿佛正洞察着人间的善恶报应,庇佑着世间众生。菩萨像下面,站着两个童子,一个是双手合十的善财童子,模样乖巧可爱;另一个是善财龙女,同样灵动有神。在菩萨像的左边,站着木吒惠岸,手持降魔杵,威风凛凛;右边则是守山大神,手持板斧,气势不凡。
   再看四周墙壁,西墙上画着函谷关拜老子五十三参的故事,一幅幅画面生动地展现了古人求道的虔诚与执着;东墙上画的是紫竹林和潮音洞童子拜观音,那片紫竹林郁郁葱葱,潮音洞神秘莫测,童子们虔诚礼拜的场景,仿佛让人置身于仙境之中。西偏殿供奉着喜神,寄托着人们对喜事临门的美好期盼;东偏殿供奉着财神,承载着大家对财运亨通的向往。不过,在农业合作化时期,一队把这座古庙改成了饲养院,它也因此有了别样的用途,见证着那个时代的农业发展。
   七、山神庙
   山神庙位于村西南角,对应着八卦里的“坤”字方位,当地村民习惯称它为狼狐庙。这座庙规模不大,坐西朝东,只有山门和一间大殿、两间偏殿。大殿内供奉着山神爷,保佑着山林平安、村民顺遂。可惜后来,由于村民盖房需求,村干部下令把庙拆了,在原址上批了地基,让村民盖起了房子。如今,山神庙已不复存在,但它曾经的模样,还留在一些老人的记忆里,成为了村子历史的一部分。
   八、娘娘庙
   娘娘庙可是村里最大的古庙,建在西大街西门口,也就是八卦“兑”字方位。庙的北边是学堂,朗朗的读书声为这里增添了几分文化气息;庙南则是通往西罗村的大道,人来人往,热闹非凡。
   娘娘庙的大门宽敞大气,门前的明柱托梁,前后出檐挑角,尽显古朴典雅。两边的钟鼓楼高大气派,十分排场。一进山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用木头建造的神学建筑,它青瓦顶,前后出檐,堂内前后都设有门,方便人们通行。堂内中间的神台上,塑着一尊弥勒佛坐像,只见他光着头,大耳朵,挺着大大的肚子,那拳头大的肚脐眼特别引人注目。弥勒佛慈眉善目,面带笑容,仿佛在笑看世间万物。两旁还配有一副对联,上联是“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下联是“开口便笑笑天下可笑之人”,横批“佛法无边”,真可谓是“开门先见佛”。解放后,这里改成了小学,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代替了往日的香火缭绕,为这座古老的庙宇注入了新的活力。
   再往后走,南北两侧各有七间厢房,整齐排列。正西面是一座雄伟的大殿,高约10米,气势恢宏。大殿两边是偏殿,屋顶覆盖着青瓦,四角装饰着寓意吉祥长寿的物件,出檐挑角,猫头滴水,精致又美观。走进大殿,正面神台上塑着三尊彩色娘娘木制佛像,分别是文殊菩萨,手执如意,稳坐青狮之上,尽显智慧与威严;普贤菩萨手持莲花,骑着白象,象征着德行圆满;观音菩萨手拿玉净瓶,瓶内插着杨柳枝,跨着金毛狮子朝天吼,大慈大悲的形象深入人心。这些佛像栩栩如生,瑞相天然,形象逼真,仿佛出自神工。佛像有6尺多高,前面设有供桌、香炉,供人们上香祭拜。左右两旁的神台上,是十八罗汉彩塑,每个罗汉都有3尺多高,他们个性鲜明,体态各异,有的目光炯炯,有的神态安详,越看越觉得真切,仿佛这些罗汉随时都会活过来一般。南北墙上绘有彩色壁画,北墙上画的是高山流水、深沟纵横,空中乌云密布,电闪雷鸣,风雨大作,一个人从山顶掉落,半山腰中伸出一只大手将其接住,寓意着人在世间要孝敬父母、行善积德,在危难之时自会有神明庇佑;南墙上画的是一人骑驴赶路,前方有大江阻拦,后方有群狼追赶,此人上天无路、入地无门,只有死路一条,寓意着人在世上若做坏事、欺男霸女、背信弃义,最终将不得善终。北偏殿供奉着送子观音,保佑人们子孙满堂;南偏殿供奉着送财真君,希望能给大家带来财运。这座庙与东戏台遥遥相对,每当有戏曲表演时,这里便热闹非凡,充满了欢声笑语。
   以上这些庙宇的介绍,都来自太原市城乡环卫调研员时中瑛编写的《东罗村志》,里面详细记录了东罗村的庙宇和相关古建,让后人能了解到村子曾经的辉煌与文化底蕴。
   九、西戏台
   西戏台位于奶奶庙东南角,距离大约四十米。戏台对面大概十五米处,是本村时门祖祠堂。这座西戏台主要供时门家族举办喜庆活动、欢乐聚会以及祭拜祖先等活动使用。它的设计美观大方,造型轻巧秀丽,古人在建造时工艺十分精密。戏台东边有一间小屋,是供演员化妆和接待宾客用的,还有一个东小门,方便人员进出,考虑得十分周到。
   十、西门
   西门坐落在奶奶庙前路东边,解放后这里改成了小学校。西门两旁建有翅膀状的围墙,看起来很有特色。每当村里逢年过节,举办热闹的活动时,人们都会在西门的左右和正中部张贴对联,大红的对联一贴,瞬间让西门显得更加雄伟美观,也增添了浓厚的节日氛围。
   十一、十王庙
   十王庙,也叫地藏王庙,在秋风堂南面,两者只隔了一条道。这座庙坐南向北,有山门和院墙环绕。北面只有三间大殿和两小间偏殿,大殿也叫森罗殿。走进大殿,正面神台上供奉着地藏王菩萨,神态庄重慈悲。两边神台上是十殿阎王,他们的形象各不相同,有的威严,有的肃穆,让人敬畏。两边墙上绘有彩色壁画,内容是游十八层地狱的场景,图上有鬼门关、望乡台、奈河桥、银桥等,还有人在阳世做了坏事,死后受到惩罚的画面,比如剁手、挖耳、开膛摘心、爬刀山、下火海、锯儿锯、磨儿磨、油锅炸、割舌头、电打、雷劈、乱箭穿身等等,这些画面十分逼真,让人看了胆战心惊,也警醒着人们要多行善事。左偏殿供奉着崔判官,他左手拿着生死簿,右手拿着一支笔,掌管着人的生死命运;右偏殿是牛头马面和两个小鬼,模样有些吓人。解放前,村上有人去世,就会在庙前烧夜纸,寄托对逝者的思念与缅怀。
   十二、北门楼
   北门楼在村街正中的路南边,它的上层殿内设有向玉皇大帝礼拜和许愿转求的位置,人们常常来这里祈求玉皇大帝的庇佑,许下美好的心愿。下层门的两侧内墙,则作为村内信息宣传使用,张贴着各种通知、消息,方便村民了解村里的大事小情。
   十三、五道庙
   五道庙位于大街十字口的西北角,庙里塑着五道爷像。庙后有一眼水井,是供庙内使用的。右边是打更房,以前打更人就在这里值守,提醒村民时间和注意安全。这座庙小巧精致,柱子高约两米,大红色的柱子十分显眼,村里的孩子们经常抱着柱子玩耍,给这座古老的庙宇带来了不少生机与活力。
   十四、新旧北门巷和小庙
   1.旧门巷:旧门巷位于西大街北,圆大门坐落在与北大街口。门上阁里的神像是日值功曹,据说他专门负责查访人间的善恶之事,守护着一方的安宁。
   2.新门巷:新门巷在西大街旧北门巷东边,大约五十米处。新南门阁上供奉着唐僧之父陈广瑞的坐像;新北门阁上则供奉着三官像,三官分别是天官、地官、水官,掌管着赐福、赦罪、解厄等事务,深受人们敬仰。
   3.土地庙:土地庙规模不大,位于大北街和正北街十字口的西北角。旁边有一口水井,来这里上香的人常常祈求风调雨顺,希望土地爷能保佑庄稼丰收,生活顺遂。
   4.财神庙:财神庙也不大,在老爷庙西南大约七米处。人们来这里上香求愿,希望能人财两旺,四季平安,过上富足安稳的生活。
   5.孔神庙:孔神庙位于文昌庙南大概五十米处,里面塑着孔子像。许多学子和家长来这里上香,祈求学业有成,通过知识改变人生,孔子作为至圣先师,一直是人们求学路上的精神寄托。
   十五、龙王庙
   龙王庙位于菩萨庙西北,在水圪洞北岸。庙的正面五十米处,有一口水井。在过去,人们认为龙王能掌管风雨,所以供奉龙王,希望他能保佑东罗村风调雨顺,水井水源充足、清澈满盈,让百姓们安居乐业,过上幸福的生活。
   十六、水圪洞
   水圪洞在菩萨庙西北角,距离大概十米远。它深度约两米,面积有一百平方米左右,主要作用是在下雨天积水,避免村子里出现内涝。这里面还投放了鱼苗,种植了水草,平常牛羊也会来这里饮水,给村子增添了不少生机。因为它有着丰富的生态和独特的作用,有人形象地称它为“神奇的东海”,在村子里,它可是一处独特的存在,见证着村里的日常生活和季节变化。
   十七、东门阁
   东门阁,也叫东岳阁。在门的上面建有一座阁楼,阁楼前后都设有门,方便通行。走进阁楼,里面塑着大帝黄飞虎的坐像,威风凛凛,气势不凡。两旁配着一副对联,上联写着“阳世奸雄违天害理皆由己”,下联是“阴司报应古往今来放过谁”,横批为“天网恢恢”,这对联时刻警醒着人们要多行善事,莫做恶事。
   东门北面还有一个小门,这个门又小又窄,一次只能容纳一个人通过,要是两个人并肩走,就会显得很拥挤。这样特别的小门,在村子里也算是一道独特的风景,承载着许多人小时候的记忆,路过时总会让人想起那些在村子里玩耍的时光。
   时华对庙宇的解读,也是当地人们常常谈论的话题。就像“小太谷”这样八卦布局的庙宇,让人不禁想去看看尧帝的殿顶,探寻其中的奥秘和文化底蕴。
   再说说民间流传的一段故事,当年八国联军攻破北京的时候,慈禧太后带着家人、大臣以及护卫等人,一路逃往西安。他们的路线是:万寿山茶尖、贯市、南口、岔道、榆林、怀来、土木驿、沙城、新保安、鸡鸣、响水铺、宣化府、太平寨、怀安、太平岭、左卫、积儿岭、天镇、二十里铺、阳高、王官屯、聚乐镇、大同府、辛庄村、怀仁县、薛家庄、作茶尖、岱岳镇、薛家圐圙、陆家庄、广武镇、雁门关、边寺庙、试刀石、阳明堡、三贤县、原平、忻口、二十里铺、麻会镇、三和店、黄土寨、阳曲县、太原府、小店镇、北格镇、徐沟县、尧城、东罗村、贾令镇……一直到西安府,抵达时间是1900年九月初四。
   一路上,他们历经艰难困苦,除了少量时间休息和吃饭,基本上马不停蹄。路过尧城的时候,还在尧帝店内上香、许愿。也许是因为东罗村在当时有特别之处,比如明嘉靖皇帝正德二年,东罗村的时尚担任陕西省郃阳县知县;清乾隆庚午年,时文英担任武翼都尉;还有曾任嘉庆皇帝钦点御前侍卫的时龙光,这三人可能与慈禧一行有些渊源,所以慈禧特意前往尧城西南方向6里处的东罗村吃午饭。当时,来人队伍穿着和老百姓一样,除了前面开道的人给本地富家说明情况,其他人都不知道这是慈禧一行。后来这件事才慢慢流传开来,成为村子历史的一部分,也为东罗村增添了一抹神秘的色彩。
CopyRight 2005-2025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清徐县融媒体中心
清徐融媒 ( www.cuduwang.com)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新闻热线:0351-5724342 5729429 地址:美锦北大街118号(原县质监局办公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