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时间:2025-05-12 次数:113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图片1
图片1

  编者按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80载光阴流转,山河换新颜,但那段以3500余万军民伤亡为代价、历经14年浴血奋战的历史,始终是中华民族记忆中不可磨灭的丰碑。
   自“九一八事变”的烽火燃起,中国军民以血肉之躯筑起钢铁长城,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彻底粉碎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图谋,捍卫了民族尊严与国家主权。
   如今硝烟散尽,山河无恙,历史的回响却愈发清晰。抗战精神,是先辈们“一寸山河一寸血”的无畏抗争,是绝境中永不言弃的信念坚守,更是照亮民族复兴之路的精神火炬。
   即日起,本报特开设《铁血荣光》栏目,通过抗战老兵的亲历故事,带您触摸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首期,我们将为您推出清徐籍作者、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与市地方志办公室杨超撰写的《烽火淬炼的生命长歌——父亲杨景业的抗战岁月》,邀您一同重温烽火岁月里的壮烈与赤诚,汲取信仰力量,让抗战精神永续传承。
  铁血荣光
  烽火淬炼的生命长歌
  ——父亲杨景业的抗战岁月
  杨超
   在烽火连天的抗战岁月中,我的父亲杨景业,以其传奇般的经历,书写了一段波澜壮阔的人生篇章。他的故事,不仅是个人命运的写照,更是一部浓缩的抗战史诗,承载着无数中华儿女为家国而战的热血与坚守。
  瞒亲别乡踏烽烟 少年执剑赴国难
   父亲杨景业,1925年10月出生,命运在他幼年时便布满阴霾。3岁丧母,8岁痛失父亲,9岁连相依为命的奶奶也离他而去。接连失去至亲的剧痛,让他小小年纪就尝遍人间冷暖。但这些磨难并未击垮他,反而淬炼出坚韧不屈的性格,在他幼小的心灵深处牢牢种下了反抗侵略、保卫家国的种子。
   1937年12月,未满13岁的父亲怀着满腔报国热忱,毅然投身抗日队伍。然而部队考虑到他年纪太小,恐难适应艰苦的行军作战,没过几天便劝他返乡。这次挫折并未动摇父亲的决心,他对抗战的执着如同燎原烈火,在心中越燃越旺。
   1938年初,青年抗敌决死队四纵队正式成立,这成为父亲人生的重要转折点。同年2月,他瞒着我老姑偷偷离家,义无反顾地加入队伍,成为青年抗敌决死队四纵队游击六团三营部的一名勤务员。多年后,老姑每每回忆起这段往事仍会老泪纵横:“你父亲是我哥哥的独子,当时我哭着拽住他的腿苦苦相劝不让他去打仗,可他却说‘子弹不长眼,但中国人的骨气长眼睛’。每次送别,我只能流着泪反复叮嘱‘别走远,早点回来’……”
  吕梁山间战旗扬 游击敌后破敌胆
   1938年,决死四纵队活跃于临汾、大宁、临县一带,后转战晋西北。同年2月,日军便兵分五路,对晋西北抗日根据地发起疯狂围攻。凭借精良装备与残暴手段,日军妄图一举摧毁这片重要的抗日堡垒。
   在这场关乎根据地存亡的生死之战中,父亲所在的决死四纵队迅速与120师主力协同作战。面对装备悬殊的敌人,战士们以血肉之躯筑起抵御外侮的钢铁防线。二十多个日夜,战场上硝烟弥漫、炮火纷飞,每分每秒都充斥着生与死的较量。
   作为队伍中最年轻的战士,父亲担任通讯员。他身形尚不及步枪高,稚气未脱的脸庞却透着超越年龄的沉着坚毅。执行任务时,他将密信藏进磨破的布鞋夹层,把情报缝进补丁摞补丁的衣襟,像机敏的山雀般穿梭于枪林弹雨之间。凭借敏捷的身手和过人的胆识,他一次次突破敌人封锁线,及时传递关键情报。有一次胳膊被弹片划伤,他撕下衣襟简单包扎,咬牙爬过三道封锁线,赶在破晓前将紧急情报送达指挥部,为战斗指挥搭建起可靠的“信息桥梁”。
   经过二十余天殊死拼杀,八路军共歼灭日伪军1500余人,收复七座县城。当胜利的曙光升起,父亲沾满硝烟的脸上终于绽放出灿烂笑容。这是他参加的第一场战斗,此后每次讲述这段经历,他依然激动不已,眼中闪烁着光芒,战斗的惨烈与胜利的喜悦仿佛就在眼前。这场战斗不仅成为他抗日征程的起点,更坚定了他与日寇抗争到底的决心。
   1938年到1942年,父亲足迹遍布晋中、吕梁等地区。他如同一只勇猛的雄鹰,在敌人的后方穿梭,参与了无数次战斗。破坏日军交通线时,他和战友们趁着夜色,小心翼翼地靠近铁路,用工具破坏铁轨、桥梁,让日军的运输线陷入瘫痪;袭击据点时,他们制定周密的计划,出其不意地发起攻击,打得敌人措手不及,他几次历险几次化险为夷。记得父亲经常给我讲,在交城山游击时,有一天清晨,父亲突感头痛难忍,未能如常参加早操。他倚在窑洞边,目送战友们列队跑向山下的练兵场,那时他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这一眼竟成了不知归期的诀别。直到早饭时分,队伍仍未归来。寂静的山谷突然响起密集枪声,父亲心头猛地一紧。他强撑着不适冲到山坡高处瞭望,眼前的场景令他瞬间血液凝固,昔日并肩作战的战友们,正被荷枪实弹的日军重重围困。事后才知,这场突袭源于汉奸告密,毫无防备的战士们大多未携带武器,只能赤手空拳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斗。千钧一发之际,父亲顾不上头疼,抄起枪便和炊事班的战友们冲下山。子弹在耳边呼啸,他凭借着平日里积累的战斗经验,迅速寻找掩体,用精准的射击压制敌人,为战友们撕开一条突围的口子。这场敌众我寡的战斗持续得格外漫长,最终,仅有少部分战友突出重围。每当父亲讲到这里,声音总会不自觉地哽咽,那些没能回来的战友,永远留在了他记忆深处。
   1939年晋西事变发生,这是一场国民党顽固派妄图消灭山西新军的阴谋。决死四纵队在面对复杂严峻的局势时,果断行动,主动逮捕了纵队中的反共顽固分子,并迅速向岚县普明一带转移。在转移过程中,父亲和战友们时刻保持警惕,克服了重重困难,最终成功保存了革命力量,在复杂的局势中坚守住了革命阵地,为抗战的继续胜利奠定了基础。他的勇敢和机智得到了战友们的认可和赞扬。
   除了奋勇杀敌,父亲还积极在根据地开展群众工作。他走村串户点燃群众抗日火种。他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乡亲们宣传抗日主张。他讲述日军的暴行,激发大家的爱国热情;他描绘抗战胜利后的美好愿景,坚定大家的信心。在他的努力下,越来越多的群众加入到抗日的队伍中来,有的为部队提供情报,有的帮助运送物资,有的直接拿起武器与日军战斗。
  百团弹穿少年骨 血火淬炼英雄志
   1940年的金秋,华北大地硝烟四起,百团大战的烽火燃遍太行山脉。为了打破日军的“囚笼政策”,八路军投入了105个团的兵力,在华北敌后广阔的战场上,向日军发起了猛烈的攻击。
   在破袭太汾、汾离公路的战斗中,父亲作为决死纵队四纵队六团的战士,与战友们趁着夜色掩护,悄然逼近日军运输要道。他们手持简陋的工具,肩扛沉重的炸药,冒着敌人的探照灯与机枪扫射,奋力破坏公路、桥梁。随着一声声巨响,日军赖以输送兵力和物资的“血管”被彻底切断,运输通道陷入瘫痪。面对日军疯狂的反扑与增援,凭借顽强的战斗意志和灵活的战术,在崎岖的山路上构筑起坚固防线。父亲虽身形瘦小,却在战壕中穿梭如燕,时而传递紧急情报,时而协助伤员转移,用稚嫩的肩膀扛起战士的责任。他们一次次打退敌人的进攻,以血肉之躯铸就铜墙铁壁,成功阻断同蒲路北段交通长达七天之久。
   然而,在一次激烈的突围战斗中,一颗无情的子弹突然穿透了父亲的左小腿。钻心的剧痛瞬间席卷全身,年仅15岁的他眼前一黑,险些栽倒。但他紧咬牙关,强撑着受伤的身体,坚持传递情报、协助战友作战。直到鲜血浸透了裤腿,体力不支倒下,才被战友们强行抬下战场。那一刻,少年的脸庞上满是倔强与坚毅,诠释着中华儿女保家卫国的不屈精神。
   此后每逢阴雨天气,父亲的小腿便会传来撕裂般的疼痛。这份伤痛,不仅是身体上的印记,更是他为家国浴血奋战的勋章。
  窑洞铸枪映丹心 军工岁月守山河
   1940年5月,根据贺龙的命令,120师修械所与决死二纵队、工人武装自卫旅的修械力量合并。人员与机器设备集中至陕西省葭县(今佳县),扩建成八路军120师修械厂。1942年,父亲的战场从硝烟弥漫的前线,转移到黄河岸边的陕北佳县窑洞。面对锈迹斑斑的老旧机床、少得可怜的原材料,父亲白天调试机器,夜晚围着火炉讨论图纸。在昏暗的灯光下父亲彻夜调试零件,在简陋的工棚里反复校准弹道。每一声清脆的金属撞击声,都是他对胜利的呐喊;每一次成功下线的枪支弹药,都饱含着他对抗日前线最坚定的支援。他还潜心钻研,对缴获的日军武器进行改良创新,通过优化设计、调整构造等方式,让这些武器更贴合八路军战士的使用习惯与作战需求,极大提升了武器在战场上的实用性和适配性。在仿制中正式步枪时,为攻克膛线加工难题,他连续三天三夜守在机床旁;他的双手被金属碎屑划出一道道血痕,却笑着说“这点伤,比枪林弹雨舒服多了”。
   1942年至1946年,在八路军120师修械厂的五个春秋里,黄土高原的窑洞见证着父亲的热血坚守。他将战场上积累的机敏,转化为军工生产的精湛技艺,比如熟练掌握蒙眼装枪这项技术。当时,前线战事吃紧,每支枪械的组装效率都直接关系到战士的安危。由于条件艰苦,窑洞时常遭遇停电,严重影响装配进度。为了提升枪械组装速度,父亲开始钻研蒙眼装枪技术,在黑暗中仅凭触觉与记忆,手掌反复摩挲着冰冷的金属部件,指尖渐渐生出细密的茧子,一遍两遍,数百遍,直到将中正式步枪126个零件的轮廓、重量、咬合角度,都刻进了肌肉记忆里,成功完成零件的精准拼接才罢休。
   每当父亲目送一批批崭新的枪支弹药整齐码上骡车,扬起尘土朝着前线疾驰而去,他布满老茧的双手总会不自觉地微微颤抖。那些经他调试的枪管、亲手压装的子弹,此刻仿佛化作千万把利刃,即将刺向侵略者的胸膛。他凝视着车队消失的方向,眼角泛起晶莹,嘴角却扬起欣慰的笑纹。所有通宵达旦的疲惫、被铁屑划破的伤口,在这一刻都化作滚烫的自豪,在胸腔里翻涌沸腾。工作之余,父亲还抽空帮老乡开垦荒地、修缮房屋,老乡们经常悄悄往厂房送来自家攒下的鸡蛋给他吃。军民鱼水情,在这贫瘠的黄土高原上,绽放出最温暖的光芒。
   作为120师修械厂的一员,父亲始终百感自豪,每每回忆起那段岁月,脸色都洋溢着幸福的微笑。他常说,120师修械厂抗日期间成果斐然:1940年就成功仿制79步枪,命名为46式79步枪;1941-1942年仿制出200余支中正式步枪;1944年底开始研制“向应式”半自动步枪。1941-1942年成功仿制50毫米掷弹筒和60毫米掷弹筒;1942年开始制造手榴弹、地雷、掷榴弹和复装子弹;1944年设计出“鼎龙式”掷弹筒,提高了射击精度等等。这些武器装备为抗日战争提供了重要的后勤保障,有力地支援了前线作战,在人民军工史上镌刻下永不磨灭的功勋。
  赤子丹心贯日月 毕生无悔报家国
   抗战胜利后,父亲先后在晋绥八分区炸弹厂、晋绥八分区第四兵站等单位奉献力量,新中国成立后,他先是投身武装部工作,随后转业地方,在县公安局、农业局、人事局、机械局、交通局等单位担任领导职务,始终坚守岗位、兢兢业业。面对工作中的困难,他总是笑着说:“战场上枪林弹雨都闯过来了,现在这点工作,不算啥!”2005年,这位在战火中淬炼一生的老战士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他留下的,不仅是左腿上那道见证烽火岁月的伤疤、修械厂泛黄的老照片,更是一盏永不熄灭的精神火炬——那是危难时刻挺身而出的担当,是面对困境百折不挠的坚韧,是为理想信念奉献一生的赤诚。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在新时代的征程上奋勇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拼搏。
CopyRight 2005-2025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清徐县融媒体中心
清徐融媒 ( www.cuduwang.com)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新闻热线:0351-5724342 5729429 地址:美锦北大街118号(原县质监局办公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