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墨青衫也风骨 作者: 时间:2025-04-28 次数:63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水歌儿
   学习中国画,与其说是捕捉风情、刻画人生,不如说是从哲学层面探寻水墨灵魂。最近读宗白华先生的《美学散步》,这部美学经典犹如明灯,穿透艺术迷雾。书中通过对比中西方绘画历史与技法,揭示了中国画“留白皆是云水”的独特哲学思想。临摹《芥子园画集》时,这种感受愈发深刻。这部自清代流传至今、被誉为“水墨圣经”的著作,宛如一位穿越时空的导师,手把手教我们山石皴法、花鸟勾勒与人物神态,以图谱形式拆解梅兰竹菊、山水亭台、枯树阔叶,每一笔都标注毫锋走势。在“画江海波涛法”中,尽显“山有奇峰,石尤怒捲,巨浪排山,海月初溶,潮如白练”的水墨神韵。此时再读“论《世说新语》的晋人之美”章节,便会恍然:原来画一块顽石,不仅是技法呈现,更是“木犹如此,人何以堪”的生命慨叹。
   赵广超的《笔纸中国画》打破传统技法框架,堪称“艺术对话录”。书中以散文式笔调,将笔、线、墨的气韵娓娓道来,以随意、抽象又充满灵感的笔触,引领读者感悟中国画技法之美。朱良志的《南画十六观》则从哲学角度,诠释文人雅士为何钟情枯木、残荷、秋霜,让我们读懂“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文人风骨”与中国画的意境之美。
   有人说学国画需要天赋,其实持之以恒便是最好的“天赋异禀”。选一种风格、备一册范本、置一方砚台、挑几支趁手毫笔,便能在宣纸上开辟属于自己的艺术天地。
   明末清初的傅山先生,便是文人风骨的绝佳典范。他14岁考取头名秀才,面对清王朝的恩威并施,坚决拒绝出仕,誓不与清廷合作。即便一生遭通缉追杀,常藏身荒野,仍坚持读书修身,在石板上蘸水临帖,将石板磨出凹陷笔痕。他精通儒学、佛学、经史子集,在文学诗词、书法绘画、金石考据、医学药剂等领域均有建树,成就之丰在清初诸儒中无人能及。
   傅山主张“解衣盘礴”的自由创作状态,融入道家“自然无为”思想。其狂草奔放似“纸上跳舞”,花鸟绘画笔触细腻,注重营造自然意境与情感表达。他的作品如云雾缭绕的山水,尽显隐逸情怀,呼应“不求名利,只求自在”的人生态度。其行草书被誉为“清初第一”,绘画也被文人奉为楷模。《傅山梁檀书画合册》更将医学、道家思想融入书画,展现以传统为基、个性为魂的多学科创造力。这些传世之作,皆成于他朝不保夕的逃亡途中。
   今年世界读书日,我们缅怀先贤,漫步书香墨迹间,不妨以一本书开启丹青之旅。当指尖划过泛黄的书页,墨香裹挟着千年的智慧与哲思扑面而来,那些沉睡在典籍中的艺术密码,正等待我们去唤醒。对于热爱传统文化的人来说,中国画不仅是笔墨挥洒,更是心灵寄托。宣纸上的每一根线条、每一抹墨色,都是创作者内心世界的外化,承载着对生命的感悟与对美的追求。面对众多传世典籍,选一本启迪心灵的好书,就如同寻得一位良师益友。邀上爱好书画的友人,走进自然,在山川湖海间捕捉灵感,用画笔勾勒民间生活的烟火气息,抒发内心情感的细腻波澜。如此,我们不仅能在艺术创作中提升自我,更能以独特的方式,为人生增添绚丽色彩,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绽放新的光彩。
CopyRight 2005-2025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清徐县融媒体中心
清徐融媒 ( www.cuduwang.com)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新闻热线:0351-5724342 5729429 地址:美锦北大街118号(原县质监局办公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