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栏的话:在我们身边,总有这样一些人,他们没有创造经天纬地的宏业,没有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迹,他们普普通通,在平凡的工作、生活中坚持着、坚守着,默默地向我们传递着正能量。他们是建设“美丽清徐”的基石,我们把他们称为“美丽清徐人”。今天,我们向您介绍的张俊伦就是他们中的一员,一位孜孜以求四十年,为百万患者解除病痛的普通乡村医生。
已经下午两三点钟了,二十多平米的小诊所里,候诊的、就诊的、取药的、输液的,满满当当地全是人。这是记者第一次采访张俊伦时见到的景象。其实,这样的情景每天都在上演,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已经好多年了。在省城的大医院里也许司空见惯,但对于孟封镇韩武堡村这样一个偏远小村的卫生所来说,就不能不让人惊奇了。这一切都缘于韩武堡村卫生所所长、乡村医生张俊伦,从医40多年来,经他手施治的病人已达到100多万人次。
简单履历背后的不简单
张俊伦,1952年出生,1969年进了村保健站抓药,1976年在县医院进修了一年,1984年上了一年县卫校,1998年获主治医师职称,2004年取得乡村医生资格。
以上是张俊伦的履历,这份简单的履历没有什么奇特的地方,但它背后的故事却不是那么简单。
张俊伦是土生土长的韩武堡人,家里祖祖辈辈没有从医的。17岁那年,村里保健站缺人,读过初中的张俊伦便去当了司药,开始了他济世救人的人生之路。现在,张俊伦已经不太确定当时的初衷了,也许是好奇,也许是喜欢,也许还是别的什么原因,不过这些都不重要。不久后他就迷上了这个新鲜的行当。自己亲手抓的药,几粒小小的药片吃下去,病人烧就退了,身上也不疼了,病歪歪的人很快就精神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张俊伦不满足于当“二传手”,医生开好了药方,自己照方抓药,要是自己也能开方子看病,那该是一件多么惬意的事。从此,他开始留意起医生的方子,各种疾病药品的配伍如何、剂量多少,再找来医书自学医学知识。“机遇向来只留给有准备的人”,1976年,张俊伦得到了到县医院进修的机会。一年后,他正式成为了一名赤脚医生。
在当时,赤脚医生是非常辛苦而且不容易的,没有工资,挣的是工分,或者每月村(当时叫大队)里给点补贴,而且只要有病人,不管是刮风下雨,还是半夜凌晨,都会立即赴诊。这些外在的困难并不是张俊伦最忧心的,尽管他对自己的工作十分热爱,但治病救人毕竟凭的还是真本事,没有高超的医术,对患者来说也都是枉然。他一边在实践中摸索积累,一边认真研习医学著作。1984年,张俊伦又到县卫校进修了一年。1990年他获得了医师职称。1998年被评定为主治医师。
2004年1月1日,《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正式施行。10月,张俊伦获得了乡村医生资格,成为全县首批乡村医生之一。
1969年——2013年,44年的时间里,张俊伦完成了从一个朴实的农家孩子到出色乡村医生的嬗变。期间,他经历了怎样的艰辛曲折才达到今天的成绩,记者没有详细问询,其实,答案已经很明显了,从来自不同地方络绎不绝的患者的选择已经说明了一切。
杨房村的齐桂萍老太太已90高龄,得了肺心病,心率接近140,她的家人找到了张俊伦。经过他连续10天的治疗,老人的病情终于稳定下来。
从未改变的坚守
“有一种坚持叫永恒”,这句话用在张俊伦身上再恰当不过了。40多年的杏林生涯,他始终坚守着一种朴素的理念:看病要从病人的角度想问题。卫生所服务的主要是四邻八乡的村民,大家收入不多,在治病的前提下,能用便宜药就用便宜药,贵重药只收成本价。所以,张俊伦看过的病人都有一个普遍的感受就是张大夫开的药一般都不贵,花不了几个钱就把病治好了。
在张俊伦的诊所,记者见到了来自祁县北左村的陈翔羽小朋友和他的母亲。陈翔羽的母亲说,翔羽很小的时候就来找张大夫看病了,吃张大夫开的药,花钱不多,效果很好。
柳杜乡东社村的赵永亮老人80多岁了,患有肺病,气喘得厉害,大冬天的张俊伦每天晚上10点多钟骑着摩托车上门给老人治疗,每回总要等到输完液再走,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硬将老人从病亡线上拉了回来。现在,赵永亮老人一家看病都要找张大夫。他们说,“张大夫病看得好,待人也好,还花不了多少钱。”赵永亮的孩子赵仕杰更是从月子里就开始在张俊伦那里看病,今年已经9岁了。
韩武堡村地处三县交界,西南与文水接攘,东南面就是祁县的地界了。像赵永亮一家几代人看病就信服张俊伦的在这三县之交的四邻八村还有很多很多。
每天早早地就有病人来敲张家的门了,晚上天黑了才能看完,这还不算完,张俊伦还要上门去那些不方便出门的病人家诊治。张俊伦的妻子郭庆凤说,每天的病人很多,老张他们还管着全村的公共卫生、预防保健、防疫、接种等,太忙了,吃饭都得轮流吃。好在这几年,张俊伦的儿子张强盛也承接了父亲的衣钵,1998年从晋中卫校毕业后,经过培训也拿到了乡村医生资格证书,成了张俊伦的帮手。张强盛的妻子李秀娟也在太原卫校修完了学历,参加了省卫生厅组织的在岗培训,做起了司药……
在张俊伦不大的诊所里,墙上挂满了锦旗和牌匾,内容都差不多,“医德高尚、医术精湛”。医者,仁心也。韩武堡村的五保户赵树生找张俊伦看了几十年的病,从来没有花过一分钱。不仅本村的,外村的也一样。对冀家堡村的王八儿一家来说,张俊伦就像免费的家庭医生一样,多少年了,张大夫就没收过钱。
是热线电话也是救命电话
在韩武堡周边的乡村,13027099446和5913430这两个电话号码可谓家喻户晓。这是张俊伦的手机号和卫生所的电话。好多人都说,这两部热线电话也是救命的电话。
2012年6月的一天,凌晨3点,张俊伦的手机突然响了起来。邻近的新营村66岁的韩果香老人心脏病突发并伴有哮喘,情况危急。张俊伦立即起床,带好了急救药品,几分钟后,赶到了韩果香家中,让老人含服速效救心丸,输液平喘,一番急紧抢救,老人的病情终于稳定下来。
2011年的一天早上7点,韩武村冯太行老人的家人打来电话,老人突发心肌梗塞,出不上气来,不能说话,嘴唇发紫,请张大夫赶紧去。张俊伦告诉他们给120打电话,马上又带着急救箱往韩武村赶。到冯太行家后,他给老人含服了急救药,吸了氧,老人的情况迅速好转,半个多小时后,120急救车来了的时候,老人的气息已经平缓了。
张俊伦的手机24小时开机。他说,不能关,也不敢关,遇到突发病人打电话打不通,很可能就失去救护的机会,咱们这地方离大医院远,我要是去得及时了,可能会给病人争取急救的时间,这是人命关天的事啊。
开始的时候,张俊伦看病是骑着自行车,后来换成了摩托车。这几年,年纪大了,不再骑了,一般出急诊,就让儿子开车送他。他说,一般急诊在晚上,乡村道路视线不好,怕有危险。记者觉得,张大夫想的也许并不是自己,他是怕自己要是受了伤,每天的那100多位病人可怎么办。
张俊伦不是健谈的人,采访的时候,他总是一脸略带局促的笑容,话语不多,好多的素材其实是熟悉他的村里人和一些在诊所看病的人告诉记者的。临别时,记者再次仔细地打量了一下他——个子不高,头戴一顶兰黑色鸭舌帽,黝黑瘦削的脸庞常常挂着微笑,一个普通的农家老人的模样。如果不是身着白大褂,脖子上挂着一支听诊器,记者怎么也不会把他和那位患者眼里“医术精湛”的张俊伦大夫联想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