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片1
灯,自诞生起,便是人类生活中至关重要的照明工具,它宛如人生旅程里的指南针,为我们指引前行的方向。在成长的漫漫长路上,老师和家长恰似明灯,照亮我们的成长之路,而最为明亮耀眼的那盏灯,当属中国共产党。党历经无数风雨洗礼,照亮了新中国的未来,尤其是儿童的未来。在党的光辉普照下,全国各族人民、各党派以及有着不同信仰的孩子们,自幼便被培育成热爱祖国、铭记前辈、学习英雄、乐于助人、刻苦钻研的新时代接班人,为传承革命传统、担当时代重任而拼搏奋进。
犹记得一个平常的放学时刻,一位五年级的男学生背着书包,正走在回家的路上。突然,他瞧见前方的刘大爷推着满满一车玉米包,那鼓鼓囊囊的玉米包挡住了刘大爷的视线,致使他行走艰难。男孩见状,立刻快步上前,一边拉住车的前木架,一边说道:“大爷,您放心走,我来给您领路。”刘大爷笑着回应,眼中隐隐泛起泪光。就这样,一老一小的身影在夕阳的余晖中缓缓前行。
大约过了十来分钟,他们抵达了刘大爷的院子。正在垒玉米棒的大娘看到这一幕,赶忙跑过来帮忙卸车。她慈爱地摸着孩子的头,不住称赞:“真是个好孩子,不愧是现代教育培养出来的好学生。”这时,从屋里跑出一个比男孩小一岁的姑娘,手里拿着一个热乎乎的馍馍,非要拉着男孩进屋吃点菜。男孩再三推辞,转身往外跑,姑娘追上去,把馍馍塞进他的口袋,才笑着返回屋内。这温馨的一幕,让站在院子里的两位老人感动不已。的确,学雷锋的精神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人们的心灵,留下了无数温暖人心的故事。
回想起1962年,我刚上二年级,那是我的小学时期。彼时,农村尚未通电,家家户户都依靠煤油灯照明。我家有两盏油灯,一盏放置在厨房,一盏摆在卧室。每天清晨,妈妈的催促声总会准时响起:“快起,快起,今天又要迟到了!”我从睡梦中惊醒,只见窗户上糊着的麻纸已透出微光,厨房里传来碗筷与锅勺的碰撞声,还飘来玉米粥的香气。我赶忙穿衣下床,端起妈妈放在面前的玉米粥,勉强喝了半碗,用湿毛巾擦了擦脸,便背起书包匆匆上学去。
可刚走到半路,就听到学校传来“叮、叮、叮”的上课铃声。我心里一慌,气喘吁吁地跑到教室门口,大声喊道:“报告!”然而,老师并未理会我。我站在那儿,羞得满脸通红。过了一会儿,老师瞪了我一眼,才让我进去。同学们的目光齐刷刷地投向我,让我愈发尴尬。
其实,前一晚我没能完成作业,是因为被邻居小朋友拉去看老红军盲人宣传队的表演了。那晚,在第二生产队的院子里,搭起了一个白布棚,里面点着两盏气灯。盲人们用二胡、小铜铃、锣以及自制的竹筒、竹板等乐器进行表演,表演内容大多是女送男参军的故事。他们的表演虽然简单质朴,却饱含真挚情感与强大力量,我看得入了迷,全然忘记了时间,直到爸爸来找我,才依依不舍地离开。
回到家,我看到炕沿边上放着小桌子和闪烁的煤油灯,旁边的书包静静待着。我又冷又饿,一看到书包就发愁,因为每年我的考试成绩都超不过八十分。我无奈地坐在桌前,一边吃着窝窝头、喝着玉米粥,一边写作业。大人们见我老实写作业了,爸爸便对哥哥说:“咱们先睡吧,让他慢慢写。”哥哥一边看着我坏笑,一边上了炕。
那天的作业是语文的八个字写五次、算术的两道题,还有一道题是“全家人的姓是什么”。在煤油灯的烟熏下,我打着盹,迷迷糊糊地写完了语文和算术作业。最后一道题,我写的是妈妈姓“何”,爸爸和哥哥姓“杜”。可第二天交作业后,老师却在这道题上给我打了个叉。
这些都是我童年写作业的场景。如今,我已七十岁,每当看到孙女因为写作业哭哭啼啼,我就会想起自己的童年。我深知学习的重要,也理解家长的苦心,常劝慰孙女要珍惜现在的学习条件,努力学习,将来成为有用之人。同时,我也会忆起小时候对画画的热爱,从小学到七年制学校,黑板报右上角常能看到我醒目的画作,只可惜后来因种种原因没能坚持,不过那段美好的记忆,始终深植于我的心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