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虎
清徐县东于镇东高白村,它不仅荣膺市政府“美丽乡村”的称号,更是承载着悠悠历史、底蕴深厚的文化名村。这里,历史的痕迹与现代的风貌交相辉映,古朴与活力并存。得益于村里的高度重视和有力措施,村中的七座庙宇、两座家族祠堂等具有历史意义的传统建筑得到妥善保护和精心修缮。其中,清代乾隆年间武状元贾廷诏的祠堂,无疑是太原地区独一无二的存在,以状元冠名而备受瞩目。
贾廷诏(1713年—1765年),清乾隆朝壬戌科(1742年)武状元,其一生令人感叹。生长于农耕之家的他,自幼酷爱习武,每日勤练不辍。相传,他家的母牛生下一头小牛犊,出于好奇与喜爱,他便常常抱着小牛犊玩耍。随着时间的推移,小牛犊逐渐长大,他的力气也在不知不觉中与日俱增,最终练就了抱起大牛的绝技。此后,他拜得高师指点,不仅武功精进,更熟读兵书典籍,具备了参加武举科考的资格。
清乾隆元年(1736年),贾廷诏赴太原参加全省武生乡试。在这场激烈的角逐中,他凭借出色的表现力克群雄,一举夺得全省第一,成为丙辰科的解元。清乾隆七年(1742年),他以解元的身份赴京参加会试,再次脱颖而出,中得会元(即武进士中的第一名)。在科举时代,文武士子的最高荣耀莫过于“连中三元”,即乡试中解元、会试中会元、殿试再中状元。然而,殿试时,贾廷诏遇到了强劲对手——湖南桃源县的李世崧。两人在拳术、刀枪、弓箭、韬略等方面皆不分伯仲,难定胜负。据民间传说,当时的主考官是山西人孙嘉淦,他出于乡情,特意找来一头大牛,以此考验二人气力。贾廷诏凭借其抱牛绝技,最终赢得了天下武举梦寐以求的“连中三元”殊荣,成为乾隆壬戌科的武状元。
一个家族能出一位状元,尤其是“连中三元”的英雄,无疑是极大的荣耀。多年来,东高白村的贾氏族人一直将贾廷诏视为家族的骄傲。为了纪念这位先人,彰显其卓越功绩,他们在村西北角建起了状元祠堂。1992年,这座祠堂被列为清徐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祠堂采用中国传统庙宇式古典建筑风格,正堂内供奉着贾氏开基始祖和状元的画像。在状元画像下方的供桌上,摆放着清朝政府颁发的贾廷诏中第一甲第一名小金榜复制件(原件珍藏于太原市档案馆)。正堂墙壁上绘有状元生平故事彩绘,院内廊庑墙壁则悬挂着当地文化名人歌颂状元事迹的诗词书法作品。此外,祠堂庭院中还陈列着过去用于测试武举力量的武举石、武生练掌力的大铁球,以及农耕时代的老器物、老农具,整个祠堂充满了浓厚的文化氛围和历史感。
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是东高白村贾氏的“祭祖节”。届时,状元祠堂会举行一系列富有意义的活动,以缅怀状元的功绩。每个月的初一和十五,贾氏祠堂都会开放,供贾氏族人祭拜和游客参观。
贾廷诏这位名极一时的状元,其命运却令人唏嘘。封建的科举制度赋予他无上的荣耀,但专制的官僚制度却毁了他的英名。作为一名武者,他的理想是驰骋疆场,守卫国门,建功立业。中状元后,他被任命为“三品头等御前侍卫,专司紫禁城的神武门”。虽级别不低,但本质上不过是紫禁城中一道门的守卫。对于心怀沙场的战士而言,日复一日地站在平安无事的门前,难免心生倦意。在一个炎热的中午,贾廷诏在岗上打了个盹儿,恰巧被路过的乾隆皇帝看到。内务府得知后,将他从京官贬至山东莱州府,降为四品,担任绿营兵抚标中军参将。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更大的厄运接踵而至。那一年,乾隆下江南,贾廷诏奉命从莱州前往济南保驾。当时,皇后富察氏在返京途中病逝于山东德州。按照制度,皇后驾崩,百官需素服致哀。贾廷诏虽身着素服,但因远离驻地莱州府,未来得及更换枣红色的内衣。这一细节被皇帝身边的太监发现,太监趁机敲诈他万两白银。身为朝廷命官,贾廷诏清正廉洁,哪有万两白银可拿?于是,太监将此事添油加醋禀告皇帝,皇帝闻之大怒。自知“罪不容赦”的贾廷诏,最终选择了吞金自尽,时年仅52岁。
倘若贾廷诏生于一个清明的时代,遇上一位开明的君主,或许他能取得更大的功绩,至少不会如此憋屈地结束生命。他的故事,既是对勤学苦练、勇攀高峰的赞扬,也是对封建官场黑暗的控诉;既有“连中三元”的荣耀,也有赍志以殁的悲壮。
东高白状元祠堂
作者: 时间:2025-04-18 次数:81 语音阅读:
CopyRight 2005-2025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清徐县融媒体中心
清徐融媒 ( www.cuduwang.com)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新闻热线:0351-5724342 5729429 地址:美锦北大街118号(原县质监局办公楼)
清徐融媒 ( www.cuduwang.com)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新闻热线:0351-5724342 5729429 地址:美锦北大街118号(原县质监局办公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