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言献策谋大局 凝心聚力促发展 ——政协清徐县第十五届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委员大会发言摘登 丰富大会发言内涵 唱响政协最美声音 作者:四 时间:2025-04-10 次数:111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图片1
图片1

图片1
图片1

图片1
图片1

图片1
图片1

图片1
图片1

图片1
图片1

图片1
图片1

图片1
图片1

  县政协秘书长 段小娇
   组织政协委员大会发言是人民政协践行协商民主,培育协商民主文化的重要体现形式,是政协委员参政议政、建言献策的重要平台,也是展示委员履职能力和责任担当的重要窗口。县政协十五届委员会始终坚持发扬这一制度,共组织34名委员聚焦县委政府中心工作和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走上发言席,努力把大会发言打造成政协各参加单位和委员履行职能的“响亮名片”。
   一、主动对接,提前谋划
   会前,大会发言组围绕全县中心工作主动对接,积极交流,最终选取8篇作为现场发言材料,其余符合要求的则以书面发言形式汇编成册,供县委政府决策参考。
   二、精准选题,深化提纲
   大会发言从精选主题开始,着重把握三点:一是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二是把握选题的精准度。三是发挥特色突出优势。
   三、组织调研,科学撰写
   提纲确定后,竭力为承担发言任务的委员提供必要的调研服务,努力让委员掌握第一手资料。同时发言材料还需“精雕细琢”。
   四、注重成果,推动转化
   每篇发言材料都凝聚了委员心血和智慧,同时也得到领导的高度重视。部分发言材料转为提案,联合党委政府督办部门跟踪落实,使发言材料通过提案办理开花结果,为我县高质量发展贡献政协力量。
  立足“中国醋都”品牌优势 推动清徐醋产业高质量发展
  县政协常委 武振宇
   2020年,清徐县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和中轻食品工业管理中心联合授予“中国醋都·清徐”称号。我县是山西老陈醋的发源地、全国最大的食醋生产基地,自入选全省首批十大重点专业镇以来,清徐老陈醋专业镇依托“专业镇+产业链+特色园区”的发展模式,突出科技赋能,深度融合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和资金链,基本形成了以水塔、紫林、美锦、东湖为引领的食醋产业集群。目前全县食醋年产量达到全省的80%,占全国年产量的五分之一,产品畅销36个国家及地区,产业链年产值达到70亿元,辐射带动10万人就业。目前,我县正不断摸索一条醋产业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一)强化品牌建设与推广。制定统一品牌推广战略,强化品牌数字化营销能力,让清徐陈醋走出深巷、走向世界。
   (二)加强产业集聚与协同发展。完善醋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园区配套服务功能,吸引更多醋企及相关上下游企业入驻,形成完整的生态产业链。通过统一生产标准,共享销售渠道,共同开拓国内外市场,有效破解产业同质化、无序竞争等发展难题。
   (三)实施醋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升产品创新能力。开发针对性特色醋产品。充分挖掘清徐醋文化的深厚内涵,将醋文化与旅游、教育、餐饮等产业深度融合。借助产品IP联名,打造醋文化创意产品。
  擦亮清徐葡萄金字招牌 绘就产业振兴崭新画卷
  县政协委员 吕晓雯
   全县葡萄保有种植面积6万亩,年产量达8万吨,产值约3亿元。2024年,清徐葡萄专业镇成为太原新认定的市级专业镇。擦亮葡萄品牌,讲好清徐故事,葡萄产业已然成为清徐的一张亮丽名片。
   当前,我县葡萄产业正处于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破层出圈的关键阶段,建议走一条特色化、精品化、规模化的全产业链协同发展之路。
   (一)因势而动,高点谋划,擘画产业发展路线图。以新理念谋发展,以硬条件强设施,以实举措育人才。
   (二)顺势而为,精耕细作,打好品质升级组合拳。强化规范引导,开发果品溯源,推进“一串一码”信息化建设,打通科技服务葡萄“最后一公里”。
   (三)乘势而上,延链扩面,跑出产业发展加速度。创新产品开发,深化融合发展,实现“一颗葡萄带活一片乡村”。
   (四)聚势而强,孵化品牌,提升产品市场影响力。线上突围,用新媒体提升营销能力,在新赛道竞逐市场份额。线下渗透,在交通枢纽、文旅景点等生活场景中全方位嵌入葡萄元素,用“润物细无声”的文化力量燃出葡萄产业发展的繁盛之势。跨界联动,将清徐葡萄Logo、IP形象葡娃与剪纸、砖雕等传统手工技艺和冰箱贴、马克杯等文创衍生品创新融合,让葡萄在周边产品的加持下变“借光”为“发光”,化“爆红”为“长红”。
  推动能源技术服务革命 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
  县政协常委 牛瑞君
   围绕能源技术服务革命,我县提出,要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全面构建“初创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领军企业”梯度培育机制,加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深化政校企合作、产学研融合,加速三强导电炭黑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结合三强新能源的发展实践,我认为应以推动能源技术服务发展为主攻方向从以下三方面下功夫。
   (一)完善机制“育”人才,完善设施“留”人才。建立完善本土人才信息库和常态化人才摸底机制,对不同类型、领域、专长的人进行差异化培训。加强企业与相关高校、科研机构交流学习。制定我县招才引才政策和人才管理办法。
   (二)加大研发力度,做强自主品牌。建设高质量、高层次的实验室和研发中心,并配套一流科研装备。如我们现在生产炭黑的主要原材料是煤焦油和蒽油,应探索可替代煤焦油和蒽油的可再生能源生产炭黑。
   (三)坚持问题导向,优化营商环境。要坚持企业需求导向和政府部门服务企业的问题导向,围绕企业发展的全过程、全要素,直击项目推进中面临的难点、堵点、痛点,着力解决行政审批环节多、材料多、时限长、费用多等问题,全力打造清徐一流营商环境。
  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 全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县政协委员 张辉
   近年来,我县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紧紧围绕城乡融合发展这条主线,从战略规划到具体实施,进行全方位、系统性的谋划与推进工作,通过优化城乡资源配置、强化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衡发展,高质量推动了城乡融合发展。就进一步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提三点建议:
   (一)深入挖掘人才队伍。加强干部队伍培养,吸收培养适应乡村振兴需要的专业型、知识型干部进入乡镇。就地培养和挖掘更多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乡村工匠、文化能人和非遗传承人等。利用高层次人才优势在“互联网+农业”、农村电商等新业态上实现新突破,助力乡村全面振兴。(二)完善村庄管护的长效机制。俗话说“三分建设,七分管护”。要通过划清管护责任、理清管护职责、强化群众参与、创新管护手段,建立健全“硬件设施完好、管护队伍稳定、资金筹措到位、制度健全完善、考核奖惩分明、监管保障有力”的长效管护机制,为实现美丽乡村的“永葆青春”提供有力的保障。
   (三)加快美丽经济的发展速度。要学好用好“千万工程”经验,持之以恒探索“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通道,把生态优势变成民生福祉。进一步推进农文旅发展,因地制宜发展美丽经济,与农业观光产业、健康休闲产业,与农家乐、民宿,文化体验有机结合起来,实现村级集体和农民收入双增长。
  凝聚共识 协同发力 走好清徐特色农文旅融合发展之路
  县政协委员 毕宇艇
   县委十五届八次全会暨县委经济工作会议中指出,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因地制宜打造一批农文旅融合发展的特色村落等新业态,把文旅产业打造成我县战略性支柱产业和民生幸福产业。然而,当前仍面临同质化竞争、基础设施滞后、市场活力不足、专业人才短缺等瓶颈。为此,建议从以下三方面发力:
   (一)完善多元参与机制,构建协同发展新格局。强化经营主体引领,激活产业动能。科学规划布局,避免同质化竞争。深挖文化内核,赋能文旅增值。
   (二)优化基础服务设施,筑牢产业发展硬支撑。推进硬件提档升级。完善配套设施,建设智慧文旅,实现“一部手机游清徐”。创新服务供给模式。 培育“温暖清徐”服务品牌,拓展多元业态,推广“线上预订+线下体验”模式,破解销售渠道单一难题。健全生态保护机制,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双提升。
   (三)强化政策人才保障,激发乡村振兴内动力。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构建人才引育体系,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可以通过建立农文旅融合发展考核指标体系,将庭院经济成效纳入乡镇考核。设立“乡村振兴创新奖”,形成示范带动效应。
   农文旅融合是我县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突破口。唯有以规划为引领、以文化为灵魂、以创新为驱动,方能将“闲置小院”转化为“致富引擎”。
  补公共设施“短板”为新型城镇化建设“赋能提质”
  县政协委员 王晶
   近年来,我县抢抓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窗口期和国家级县城新型城镇化示范县政策机遇期,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设施提标扩面,新型城镇化建设呈现可持续发展良好势头。但是,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对此,特提出如下建议:
   (一)完善路网体系是根本之策。要坚持道路规划和建设齐头并进,坚持城市和农村道路科学统筹,持续完善纵横路网体系建设。特别要进一步加强县域东西向道路规划设计,进一步加快清徐大道建设进度,实现工程早日完工,投入使用。
   (二)加强道路养护是重要保障。要建立健全管养体制机制,加强预防性养护,增强管护队伍力量,提升道路管护质量。
   (三)提高执法水平是关键环节。要加强对执法人员的培训教育,加强执法队伍廉政建设,建立执法人员考核机制。要推行人性化执法和服务型执法,建立执法服务保障机制,加快推进交通运输执法信息共享平台建设。
   (四)完善公共设施是必要途径。要科学规划公交站点位置,合理安排车辆大小和座位数量,建设带有雨棚、座椅、电子站牌的候车亭,实时显示车辆位置和预计到达时间。要在站点、车辆内设置无障碍坡道、升降机等设施,在车辆上配置低地板、轮椅固定装置等,为特殊人群提供便利。要推进智能调度系统使用,减少乘客等待时间。要逐步引入共享电动车和共享汽车。
  探索养老模式创新 全面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县政协委员 郭亚东
   截至2024年底,我县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78305人,人口老龄化率22.7%,进入中度老龄社会,老龄化程度高于全国和全省的平均水平。目前,全县有养老机构7家、农村日间照料中心50个、社区食堂7个,在满足老人多样化需求,提升生活质量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随着我县老年人口逐渐增加,养老供需矛盾较为突出,特提出如下建议:
   (一)进一步健全体制机制。一是强化组织领导,统筹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二是建立精准服务主动响应机制。三是建立困难老年人精准识别和动态管理机制。
   (二)进一步强化设施规划。一是高标准谋划。二是筑牢“三级”养老服务网络。三是改造提升农村敬老院设施,建设区域中心敬老院。
   (三)进一步强化要素保障。一要强化人才支撑。二要加快发展智慧养老。三要加大投入力度。同时,加大养老服务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居家上门照护,支持医养结合机构、智慧养老管理服务平台建设力度,不断优化养老服务供给,提升全县养老服务能力。(四)进一步优化服务供给。一是进一步突出社区居家养老的基础地位。发展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二是探索公办养老机构整体社会化改革。三是大力推进医养有机结合。四是发展农村互助养老服务。
CopyRight 2005-2025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清徐县融媒体中心
清徐融媒 ( www.cuduwang.com)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新闻热线:0351-5724342 5729429 地址:美锦北大街118号(原县质监局办公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