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城尧庙 作者: 时间:2025-03-21 次数:65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图片1
图片1

  李新生
   像三皇五帝这样的上古贤君,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但是由于历年太过久远,祭祀他们的庙宇残存到现在的并不多。其中祭祀黄帝和尧帝的祠庙,特别是尧庙,省内还能见到几处。除传说为尧都的临汾尧庙外,最著名的就要数清徐尧庙了。
   其实,在本区域小范围内,人们更习惯于把尧城尧庙俗称为“无梁殿”。我的故乡牛家堡距离尧城村不远,村里一个小伙伴的外公家就是尧城的。因此,虽在很小的时候就听说过“尧城无梁殿”,但一直到很多年以后才知道,“无梁殿”原来是一座尧庙。
   清徐尧庙,位于清徐县孟封镇尧城村,公元2013年3月被国务院批准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尧庙无梁殿之所以这么晚才跻身“国保”,主要是由于它处在山西这样独特的文物古迹现实环境中。山西木结构古建筑文物,特别是元代及以前的木构古建筑,占到全国同类文物的九成,仅为明代木构的尧庙,只能屈居其后;再者就是尧庙养在深闺人未识,在跻身“国保”之前,它完全是默默无闻的,只有像我这样在近地域内的人,才知道有这么一处文物古迹存在。荣升“国保”之后,尧城尧庙才迅速为全国范围内的文物古迹寻访爱好者和“刷保”(就是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所在的现场打卡)发烧友所闻知。山西古建筑,特别是木结构古建筑,一直是中国文物古迹的“天花板”。因此,爱好者和发烧友们都深知:能跻身在“国保·古建筑”山西项下的目标物,那一定是中国古建筑的翘楚!而尧城尧庙正是这样一处难得的古迹。
   现存的尧城尧庙,主体建筑是一座重檐歇山顶的正方形大殿,名曰“帝尧殿”,即乡邻人俗称的“无梁殿”。其始建年代未知,按照现存正殿的木结构特征来看,当是明代中晚期建筑。该大殿面阔、进深均为五间11.91米,总面积约142平方米,建造于方13.91米、高0.88米的台基之上,台基为砖砌而条石剪边。殿身高峻雄展,连同台基通高12.68米,周匝副阶,即殿身四周均设置走廊,以示庄重典雅,廊下共设置檐柱20根。
   大殿前后廊柱明间采用“移柱造”,使明间宽绰,设两朵补间铺作;左右山面廊柱的间距不等,即明间次间基本等宽,前后尽间略窄,但明间也设双补间,次间尽间只补一朵。由于两侧山面明间不移柱,又设双补间,导致补间位置紧凑,为与次间、尽间的单补间取平均距离,以达到美观效果,故两侧山面明间铺作错开了明间平柱头。檐柱上设高厚的阑额及普柏枋,檐柱头非卷杀而前后“斜杀”的形制是明代木结构的典型特征之一。四周檐下枓栱均为单杪单下枊五铺作,第一跳为卷头,第二跳为琴面假枊;除泥道栱外的所有横栱栱臂均抹斜;耍头为蚂蚱头,但有补间铺作的耍头为蝉肚纹,可能是后来维修时有改;衬方头外露为卷云状;柱头铺作的耍头及衬方头后尾,均超长延伸至殿内。
   副阶内主殿身,实际面阔、进深均为四柱三间,角柱生起极其明显。柱头及补间铺作均与副阶相同,因为铺作隐于上下檐内,不需再装饰,故取消了琴面假枊,设为双杪五铺作;其上所有横栱之栱臂也不再抹斜,枓栱用材也细弱了一些。殿身左右两侧及背面,建厚实的青砖墙以稳固木结构;殿身正面则设八扇隔扇门,便于殿内采光及出入。
   帝尧殿内部之形制,即为著名的“无梁殿”构造。所谓的“无梁殿”,并不是说殿内真的没有梁架,而是中国木结构“减柱造”的一种最高等级的形制——无梁减柱,即取消大梁,达到减去所有内柱的做法。
   中国木结构建筑之“减柱造”,其目的就是尽量减去殿内柱,使殿内空间更加宽敞,便于自由利用。在桁架结构诞生之前,“减柱造”是中国木结构追求的最高目标。从现存木结构实例来看,“减柱造”在宋代即被实际运用,历经金、元两代的演变进化,到明代达到最成熟,其典型代表就是所谓的“无梁殿”。
   人们只是惯用“无梁殿”来形容“减柱造”达到的现实效果。从建筑构造上讲,美其名的“无梁殿”实质上是“无柱殿”。宽阔的殿内空间,可以由人自由支配。从现存的实例来看,构造意义上的木结构“无梁殿”在省内有四座:阳曲大王庙正殿、平遥五岳庙正殿、太谷圆智寺过殿,还有一座就是我们的主角——尧城尧庙正殿。
   这四座木结构“无梁殿”中,要数尧城“无梁殿”最美观精致。其他三座“无梁殿”均采用彻上露明造的形制,即殿内梁架都外露,进殿即可看到其梁架构造。而尧城“无梁殿”采用的是以枓栱铺作层层叠垒形成的藻井,隐藏了殿内梁架。
   尧城“无梁殿”木构藻井,由该大殿廊下及檐下的外檐铺作的后尾,超长伸入殿内后,再层层出跳。共出六跳以后,以平棊枋结成方井,以上均为大木作构造;然后,再在方井中采用小木作铺作出五跳,缩构成八角井;再于八角井内,继续用小铺作出六跳结顶;结顶中间的原作已损毁,猜测可能是龙形装饰。如此精致美观的藻井,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极强视觉冲击力,凡见者无不惊叹为中国木结构之佳品!这也是尧城“无梁殿”能跻身“国保”最重要的理由,也是其文物价值的核心所在。
   据《中国文物地图集·山西分册》记载,尧城尧庙原建筑除现存的帝尧殿外,还有卷棚式献殿及东西厢房、钟鼓楼、庙前牌坊等附属建筑,惜均已拆毁。
   但是,尧庙“无梁殿”却并不孤单,在现存尧庙的西侧,还残留着一字排列的其他三座古建筑,自东至西依次被乡民称之为四星楼(下层为九连洞)、圣母庙(戏台附之)、狐仙楼。此三座古建筑,与尧庙“无梁殿”共同组成了一组大规模的“尧庙古建筑群”。可惜的是,当初申报第七批“国保”时,仅将尧庙“无梁殿”列入了“国保”的保护范畴。如能以“尧庙古建筑群”的名义,连同这三座保存完好的古建筑打包申报为“国保”的话,一定是大众所期望看到的。
   四星楼、圣母庙、狐仙楼这三座古建筑,虽然从现存木结构特征上判断,均为清代中晚期遗存,但具体到建造时间上,又是不同的。其中,已知建造时间最早的可能是四星楼,有题记显示其建于清乾隆年间。四星楼是一座砖木结构的二层楼房,下面是四间砖砌拱券式窑洞,乡民称为“九连洞”,前檐建廊;上面称为“四星楼”者,是三间硬山顶木结构殿宇,前檐也插廊。四星楼作为古建筑,构造艺术一般,但形制有点奇特:下面台座是四孔砖券窑洞,上面的楼阁却是三间,而且楼阁还不是就中建造,是偏居东侧,西边一间空作一处平台。这种上下不对称的形制,显得四星楼重心偏移,视觉上不太舒适。
   关于这座楼阁,还有一个问题可以讨论:四星楼的建造方位,紧靠尧庙正殿,与帝尧殿紧紧挤在一起,它的楼梯都建在了帝尧殿的屋檐下,楼梯的基座甚至挤占了帝尧殿的台基。按说,四星楼建造的时候,其西侧(如今该位置上的圣母庙,是建于清道光年间的)可能是空地,完全可以与帝尧殿保持一定的距离,以维护帝尧殿的庄严氛围;就算当初其西侧已经有建筑了,也可以规划建小点,完全不至于与尧庙“抢地盘”吧。根据《中国文物地图集·山西分册》的记载和老乡的描述,尧庙东西两侧原来是有厢房的,而且还有献殿。这样的话,尧庙的西厢房,也就坐在了如今四星楼前的院子里了。
   现在位于四星楼西侧的是圣母庙,这是建于清代道光年间的一座一进院小庙,山门已毁坏不存,正殿与厢房保存完好。庙前约25米处,建有一座卷棚顶戏台,也保存完好。圣母庙正殿为三开间硬山顶,前檐下有廊;东西厢房双坡硬山顶,前坡长后坡短;但其东厢房不仅同样挤占了背后四星楼院落空间——就像尧庙的西厢房一样,而且圣母庙东厢房背面,朝向四星楼院内这边还开门,并辟有圆窗,圆窗构制还很精细。
   尧庙、四星楼和圣母庙这样相互挤压、挤占的布局,着实也令人费解:这三座建筑物建于不同时期,完全不必这样规划布局;假如这三座建筑是同时规划建造的,那更没必要这样相互拥挤了。
   不过,圣母庙布局轮廓清晰完整,特别是对面的戏台,与圣母庙正殿完全处于中轴线上,这也说明圣母庙布局是完整的。另外,圣母庙戏台本身虽然构造普通,但在戏台墙面上,残留着大量的戏曲演出题记。这些墨书题记,记录了清代榆次、太谷、祁县、介休等地众多的戏班名号和戏曲目录,是研究晋中片区戏曲发展难得的第一手资料,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值得一提的是,在圣母庙戏台上悬挂着一块“昭格楼”三字木匾。木匾本身看上去是旧物,可能是清代遗物,因为戏台本身的建造特征就是清代晚期。但木匾右侧有公元1995年的修缮题记,题记中提到昭格楼“始建于北宋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多次维修”,不知道这个说法出自何处。
   “昭格”一语出自《诗经·大雅·烝民》:“天监有周,昭假(格)于下。”大致意思是说,周王朝或者周天子有美德,施仁德于天下,属溢美之词。无独有偶,祁县王贤村万圣宫戏台上也挂了一块“昭格楼”的新匾,不知道是不是从这里复制的。
   高台式建筑,是我国古代极早期的一种建筑形制,即先叠垒(或垒土或砖石砌造)一座高大的平台,然后在平台上构造建筑物。尧庙建筑群里最西侧的狐仙楼,即是这种高台式建筑构造少见的实例,同时狐仙楼现存的格局也是很独特的——没有山门。不知道是后来塌毁或拆毁了,还是原设计就没有。关于这一点,从狐仙楼的建筑现场可以看出——它的东西厢房及其下高大的砖砌台座,是一体建筑的。也就是说,狐仙楼的前方,即便原先有山门,也是另外建造的,与整个狐仙楼的台座并非整体。在没有山门的情况下,要进入狐仙楼就得通过别的地方。于是,在狐仙楼和圣母庙正殿之间,另外修建了砖砌台阶,登上台阶从狐仙楼东风道进入狐仙楼内。
   狐仙楼现存构造,是一座建于高约2.7米的砖砌高台之上的坐北向南的一进三合院——只有正殿与东西厢房。狐仙楼正殿为单檐歇山顶,面阔大三间,进深四椽;檐下四面均设四铺作枓栱出假枊,补间铺作两朵;栌斗内设实拍栱,实拍栱装翼型栱,形制古朴,外观庄重典雅。殿内无柱,以四椽栿通搭前后檐;尽间四角设抹角梁,以衬托山面梁架及大角梁;而大角梁后尾上设八宝垂花柱,这种大三开间的形制也不多见。更值得珍惜的是,狐仙楼正殿内东西山墙上,有大幅全构图的壁画且保存基本完好。壁画内容为三位神仙娘娘的出行及回銮图。图中所描绘的主角为三个骑凤凰女仙以及侍女、武士及役夫,队伍庞大。两壁画内容相同,每幅绘制21个人物形象;另外,在随从侍女的怀抱中、役夫的褡裢中有众多婴孩形象,可能与“送子”有关。根据其他地方同画面的壁画推测,三位主角可能是三霄娘娘一类的女神仙。
   尧庙古建筑群总占地面积约4200平方米,位于今尧城村北门口西侧,进村即见。尧庙古建筑群的背后就是尧城城墙遗址,因为已经是尧庙古建筑群的围墙,所以这段北城墙遗迹保存较好。紧靠尧庙的是北门的门洞,门洞虽已拆毁,但西侧的砖砌墙基保存完整。从北门向东延伸约100米,夯土城墙遗迹仍可寻觅,但保存状况要差一些,许多村民的房屋盖在了城墙遗址上。总的来说,即便是今天,从尧庙古建筑群的外观来看,历史氛围也是相当古朴的。
   尧城,在地方志等文献中也称陶唐城。陶唐城及尧庙,这样鲜明的名号,具有明确的指向性和象征性,最容易引起人们强烈的联想!不过,尧城城墙及尧庙古建筑都只是明代建筑,距离唐尧的时代实在太远了,所以很多关于尧帝的传说都不能确定。但作为历史古迹和文化名胜,保存完好且规模庞大的尧庙古建筑群不失为一处寻访胜地。
CopyRight 2005-2025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清徐县融媒体中心
清徐融媒 ( www.cuduwang.com)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新闻热线:0351-5724342 5729429 地址:美锦北大街118号(原县质监局办公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