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为实现“十五五”良好开局打牢基础的关键之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2025 年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政策取向和重点任务。梳理出10 大要点,邀权威专家学者进行深入解读。
要点1:GDP 增速目标5% 左右,CPI 涨幅目标2% 左右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 左右;城镇调查失业率5.5% 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200 万人以上;居民消费价格涨幅2% 左右;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国际收支保持基本平衡。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投资研究所研究员吴亚平表示,5% 左右的增速无论对“十四五”规划收官,还是为“十五五”开局打牢良好基础,都很有必要。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表示,当前我国GDP 具备5% 至6% 的增长潜力,今年继续将GDP 增速目标设定在5% 左右,有助于各地各部门动员各类经济资源,推动实际经济增速保持在中高速增长水平,为有效保障民生就业、维护金融稳定、应对外部不确定性,以及推动新旧增长动能平稳接续转换奠定基础。
今年CPI涨幅目标设定在2%左右,这是2004年以来物价控制目标首次低于3%。
“近两年物价水平平稳偏低,设定2% 左右的目标,显示宏观政策会着力推动物价水平温和回升,政策指向更为明确务实。”王青说。
在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罗志恒看来,CPI 涨幅目标设定有助于促进物价合理回升,提高经济名义增速,缩小宏观数据与微观感受之间的差距,提振市场信心和预期。
要点2:今年赤字率拟按4%左右安排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赤字率拟按4% 左右安排、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赤字规模5.66万亿元、比上年增加1.6万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规模29.7 万亿元、比上年增加1.2 万亿元。
4%的赤字率较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为历史新高。中国财政学会绩效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张依群对上海证券报记者表示,赤字率的安排保持相对中性,既要体现财政政策更加积极,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3% 赤字率的限制,又是要坚持积极稳健的发展定力,遵循审慎原则,有效控制赤字率过高风险。
“今年财政赤字规模较上年增加1.6 万亿元,增量财政资金将主要用于三个方向。”王青分析:一是增加基层“三保”支出,其中包括增加各类养老金、医保补助、发放育儿补贴等;二是重点强化财政对科技创新、产业创新的支持力度,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主要措施包括对高新技术制造业实施较大规模的结构性减税降费,增加财政资金支持力度等;三是适度扩大中央预算内投资。
针对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规模从2024 年的3.9 万亿元扩大到今年的4.4 万亿元,王青认为,这些举措不仅将继续为基建投资提供重要资金来源,而且专项债支出范围扩大到收购存量商品房用作保障房和土地收储,有助于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减轻城投平台债务负担。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拟发行特别国债5000 亿元,支持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补充资本。
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首席专家曾刚表示,通过发行特别国债支持国有大行补充核心一级资本,国有大行将更有能力加大对基建、高技术制造业、绿色金融等重点领域的支持力度,助力稳增长政策落地。
要点3:适时降准降息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发挥好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适时降准降息,保持流动性充裕。“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基调,与中央政治局会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部署一脉相承。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表示,在扩内需、强协同的大背景下,货币“适度宽松”仍为大方向,今年全年降准降息有空间。
关于降准降息的实施节奏与力度,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认为,如果外部不稳定因素增多、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增大,降准降息的时点会提前、力度会加大;如果国内经济恢复回升态势稳固,降准降息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或下降,实施时间推迟、节奏放缓。“今年降准降息操作节奏可能前置。”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表示,这主要是考虑到政府工作报告要求“出台实施政策要能早则早、宁早勿晚”。
关于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今年有了新提法。政府工作报告明确,优化和创新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更大力度促进楼市股市健康发展,加大对科技创新、绿色发展、提振消费以及民营、小微企业等的支持。“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优化和创新,将是未来货币政策的一大看点。”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长、广开首席产业研究院院长连平认为,楼市股市的健康发展也成为货币政策未来施策的重点方向。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和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这两项支持资本市场的货币政策工具可能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和创新。
温彬认为,未来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有望实现量扩、价降。在存量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基础上,消费金融、房地产、资本市场、民营经济等领域存在创设工具或工具扩容的空间。此外,部分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价格激励机制弱化、定价偏高,后续也存在利率下调的可能,以共同推动社会综合融资成本下降。
要点4:“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为首要任务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促进消费和投资更好结合,加快补上内需特别是消费短板,使内需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和稳定锚。
在多位专家看来,“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被置于全年重点任务的首要位置,扩大内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今年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规模提高至1.3 万亿元。其中,3000 亿元用于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金额较上年翻倍。”王青认为,这是今年大力提振消费的主要政策工具,将推动居民消费提速,也有助于带动物价水平温和回升。后期不排除财政促消费政策进一步加码的可能,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有望从上年的3.5% 加快至5.5% 左右。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经济政策的着力点更多转向惠民生、促消费,以消费提振畅通经济循环,以消费升级引领产业升级,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苏商银行特约研究员付一夫表示,今年对促消费的部署全方位细化,提高居民收入、优化消费供给、丰富消费场景、改善消费环境等方面都有涉及。比如,把增加居民收入作为相对优先级别的工作任务,通过提高居民收入来促进消费;推进带薪休假既有助于增加居民消费时间,同时切实照顾到民生,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
在提高投资效益方面,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紧扣国家发展战略和民生需求,发挥好各类政府投资工具作用”。
广开首席产业研究院资深研究员马泓表示,今年一批增量投资计划将在这一纲领性要求的指引下逐步推进。其中,在大规模地方政府化债计划和中央加大财政转移支付能力的共同推动下,传统地方基础设施建设将发挥更强的托底作用,特别是经济大省。地方政府将从土地专项购债计划中获得更多流动性支持,如道路运输业与公共设施管理业等领域投资增速有望小幅回升。
要点5: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对于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着墨较多,提出“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
与去年“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部署相比,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增加了“壮大”二字。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吴垠认为,这说明我国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已经有了一定基础,低空经济、数字经济等产业已经初具规模,现在需要进一步壮大,开辟更广阔的市场。
要点6: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深入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行动,推动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安全健康发展。“这意味着要通过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进一步提升产业竞争力,实现产业体系的现代化升级。”吴垠说。
对于低空经济,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积极发展低空旅游、应急救援、航空物流等低空经济业态。
吴垠认为,低空经济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完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将为低空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保障,促进相关业态的繁荣。
要点7:加快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市场与价格研究所研究员郭丽岩表示,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支撑和内在要求。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将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打破各种隐性壁垒,促进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要点8: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积极稳外贸稳外资。
在稳外贸方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强化出口信用保险支持,扩大出口信贷投放,优化跨境结算服务。加快发展外贸新业态新模式,支持海外仓建设。
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副所长白明表示,强化出口信用保险、扩大出口信贷投放等举措,将为外贸企业提供更多金融支持,缓解企业资金压力。加快发展外贸新业态新模式,将培育外贸新的增长点,推动外贸转型升级。
在稳外资方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落实好外资企业国民待遇,加大重点领域开放力度,放宽电信、医疗等服务业市场准入。
白明认为,落实外资企业国民待遇,加大重点领域开放,将增强我国对外资的吸引力,促进外资稳定增长,推动我国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要点9:加强社会保障和服务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社会保障和服务。适当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提高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杨立雄表示,提高养老金标准和医保财政补助标准,将进一步提高老年人和居民的生活保障水平,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政府工作报告还提出,大力发展银发经济,推进社区支持的居家养老,强化失能老年人照护。
杨立雄认为,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发展银发经济、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十分必要。推进社区支持的居家养老,将满足老年人在家养老的需求,提高养老服务的可及性和质量。
要点10:深入推进乡村振兴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照新表示,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将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动乡村产业振兴。
政府工作报告还提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防止返贫。
张照新认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底线任务,要持续加强对脱贫地区和脱贫人口的帮扶,建立健全长效机制,防止返贫现象发生。
来源:党建知识纵横
一文速览!2025 政府工作报告十大要点
作者: 时间:2025-03-10 次数:47 语音阅读:
CopyRight 2005-2025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清徐县融媒体中心
清徐融媒 ( www.cuduwang.com)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新闻热线:0351-5724342 5729429 地址:美锦北大街118号(原县质监局办公楼)
清徐融媒 ( www.cuduwang.com)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新闻热线:0351-5724342 5729429 地址:美锦北大街118号(原县质监局办公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