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徐王答地传说 作者: 时间:2025-02-28 次数:73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图片1
图片1

  武瑞萍
   周成王十年(公元前1033年),周成王将唐地分封给了自己的弟弟叔虞。次年(公元前1032年),上天降下祥瑞之兆,叔虞获赐一株神奇的嘉禾。此嘉禾同根而生,却分结不同的穗子,象征着非凡的福泽。叔虞心怀敬畏,将这珍贵的嘉禾敬献给周成王。周成王深感祥瑞之重,遂命叔虞将嘉禾送往东土,馈赠给周公旦。周公旦欣然接受赐禾,对周成王的赐命表达了衷心的赞美,并为此创作《嘉禾》一文,以铭记这一盛事。更为特别的是,为了契合这一祥瑞所代表的蓬勃气象,周公旦创造了一个新字——“晋”。“晋”字,完美地诠释了唐国如旭日东升般,朝气蓬勃、蒸蒸日上的社会景象,它宛如一曲激昂向上的青春赞歌,一幅徐徐展开的江山春光图,从万物萌动到万木葱茏,既展现出无限希望的美好愿景,也体现出耕田者辛勤劳作、刚柔并济的奋斗姿态。
   在《周易》六十四卦中,“晋卦”的卦辞形象地描述道:沉寂的大地,在阳光的照耀下焕发出勃勃生机。大地被动接纳阳光,主方亦处于被动之位,主方的晋升并非随心所欲,而是取决于客方的推动。这一卦象寓意着周天子乃秉承天命掌管大地,其权力源自上天的授予。此次上天降下的嘉禾祥瑞,预示着五谷丰登、国祚昌盛,是上天庇佑的有力证明。
   尽管周成王亲率文武百官前往嘉禾出产之地“唐”答谢上天一事,源于民间传说,但从情理和礼法的角度来看,却合情合理。古人云:“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唐叔虞不负众望,获得嘉禾这一祥瑞,周成王顺势而为,决定将此事昭告天下,以彰显上天的眷顾和自己受命于天的正统地位。于是,他带领一众大臣来到唐地,举行了庄重的祭祀仪式,感恩上天和土地的恩赐,进一步巩固了天下归心的局面。此次祭祀,实际上是一场具有实质意义的大型封禅典礼。祭祀结束后,周成王还下令建造晋祠,用以祭祀神灵和祖先,铭记这一重要的历史时刻。
   清徐县潇河南岸,有一个名为王答村的村庄。传说此地正是周成王当年举行祭祀典礼之处,“王答”二字,寓意着周王答谢上天的恩赐,与孔子所说的“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不谋而合。在周朝时期,只有周王才能被尊称为“王”,诸侯国国君是不能称王的。从“王答村”这个独特的村名可以大胆推测,唐叔虞时期的唐国,极有可能位于太原盆地。正所谓“人过留名,雁过留声”,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线索,一旦相互印证,便能勾勒出一段完整的历史脉络。
   有趣的是,在王答村附近,还有一个名为“白树村”的村庄。在古今中外的植物命名中,从未有以“白树”命名的树种。然而,在太原当地方言中,“白”与“柏”发音相同,因此,白树村极有可能最初被称为柏树村。早在商朝时期,柏树就已被官方赋予了神圣的地位,被视为长寿不朽的象征,其坚毅挺拔、顽强不屈的品质,代表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祖先崇拜和宗教信仰中,柏树更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天子祭祀之处,必定会种植柏树,以彰显祭祀的庄重与神圣。由此可以推断,在三千多年前周成王祭祀的地方,很可能生长着柏树,或者为了遵循祭祀的规范,特意种植了柏树。
   然而,历经数千年的历史变迁,后世对宫殿木材的大量需求以及土地的开垦,使得当年的柏树早已消失不见。加之千百年来,村庄识字率较低,后人逐渐忘却了“柏树村”的原名,只留下了“白树村”这个令人费解的名字。但令人欣慰的是,当地老百姓在过年、端午节、结婚嫁娶等重要时刻,一直保留着在家中摆放柏树枝或手持柏树枝的民间习俗,寓意着长寿、百年好合、驱邪避祸。王答村与白树村相邻,因此,“白树村”和“王答村”一样,都可以从侧面佐证太原盆地正是唐叔虞的封地。
CopyRight 2005-2025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清徐县融媒体中心
清徐融媒 ( www.cuduwang.com)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新闻热线:0351-5724342 5729429 地址:美锦北大街118号(原县质监局办公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