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俗语有云:“民以食为天。”饮食,不仅是生存之基,更是文化之脉,其结构变迁映射着地方物候与社会进步的轨迹。在清徐这片土地上,人们的餐桌随着历史的流转而不断丰富与变革。那些曾风靡一时的清徐美食,有的已逐渐淡出视野,成为过往时代的印记,它们虽源于资源局限,却满载着一代人的深情回忆与难忘情怀。和子饭的温馨、粉渣渣的酸香、浆葡萄的甘甜,这些味道虽可能消逝,但记忆永存。为此,清徐报导特辟“清徐美食记忆”专栏,追溯往昔滋味,探寻当下风尚,同时也诚挚邀请更多作者共襄盛举,用笔尖记录那些舌尖上的故事,让美食的记忆在文字中得以延续。
清徐美食记忆
一碗青菜和子饭里的岁月长歌
牛丽荣
说起清源城的三件宝,“青菜粉渣渣浆葡萄”,老一辈人定是耳熟能详,可如今的年轻一代,却大多对其感到陌生。这青菜,在清源人的方言里读作“青(qi)菜”,实则就是普通话里的菠菜。菠菜的种类繁多,而我们家尤其喜欢大叶菠菜,那肥大的叶片和红红的根,每次都会被母亲仔细地清洗干净,然后煮到饭里。回溯往昔,在那艰苦的旧社会,曾流传着这样一句民谣:“肥正月,瘦二月,饿死饿活的三四月”。新春过后,随着大地回春,青黄不接的饥饿时光便悄然来临。此时,地窖里储存的白菜、萝卜早已消耗殆尽,而菠菜,这看似普通的蔬菜,却成为了人们的救命稻草,被老百姓亲切地唤作“穷家菜”。
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清源人最爱喝的和子饭,也被叫做“菜饭”。在那艰难的三四月,人们就靠着将青菜熬进和子饭里,熬过了一个又一个饥荒岁月。所以,在清源人的心中,青菜无疑是活命的珍宝。它不仅填饱了人们的肚子,更在苦难的日子里,给予了人们生存下去的希望。要知道,菠菜可是营养丰富的蔬菜,富含铁元素和多种维生素,还能缓解人们因饥饿导致的贫血等问题。在那个食不果腹的年代,这无疑是大自然对人们的慷慨馈赠,为穷苦人提供了维持生命的必需养分。
我与和子饭的缘分,始于儿时。那时喝和子饭,并非为了度饥荒,纯粹是因为父母对它的喜爱。在我的记忆中,母亲做和子饭的场景总是那么温馨。她先将米汤熬煮得浓稠香糯,米香在厨房里弥漫开来。接着,在汤中放入细细的面条,切成丁的土豆、胡萝卜,待这些快要煮熟时,再把洗净切碎的青菜撒入锅中。那鲜嫩的青菜在锅中翻滚,逐渐变得翠绿诱人。最后,母亲会在锅中泼上一勺热油,热油激发了青菜与面条的香气,瞬间,整个屋子都弥漫着和子饭独特的香味。
小时候的我,对这碗和子饭有着一种单纯的喜爱。每一口都是满满的温暖,土豆的绵软,胡萝卜的清甜,青菜的嫩爽,面条的筋道,混合着油香的面汤,让小小的我感到无比满足。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的口味渐渐发生了变化,不知从何时起,我对和子饭失去了往日的热情。我清楚地记得,当我第一次与母亲说自己不再爱喝和子饭时,母亲眼中闪过一丝惊讶与失落,但她什么也没说。从那以后,只要我在家,母亲就再也没有做过和子饭。
婚后,我发现同龄的杨先生也不喜欢喝和子饭。这一小小的口味默契,让我们在饮食上少了许多分歧,也省去了不少麻烦。日子就这样平淡而幸福地过着,和子饭似乎渐渐淡出了我的生活,成为了一段遥远的回忆。
然而,生活总是充满了意外与惊喜。在这几年的某个冬日,当寒风凛冽地敲打着窗户,儿时关于和子饭的味蕾记忆突然觉醒。那熟悉的味道如潮水般涌上心头,让我无比渴望再喝上一碗母亲做的和子饭。于是,我凭着记忆,决定自己动手做一锅和子饭。我精心准备了食材,还特意去买了麻麻花。当面条、土豆,胡萝卜和青菜在米汤锅中完美融合,最后泼上热油的那一刻,麻麻花的香气瞬间被激发出来,与和子饭的香味交织在一起,弥漫在整个屋子里。那久违的味道,让我仿佛一下子回到了童年。杨先生被这股香气吸引,寻味而来。他尝了一口我做的和子饭,直呼美味,一碗下肚还不过瘾,又盛了一碗。看着他满足的样子,我的心里充满了喜悦。从那以后,每到寒冷的冬日夜晚,我总会为家人做上一锅加了青菜的和子饭。让我欣慰的是,我的两个儿子并没有像我小时候那样挑剔。他们大口大口地喝着和子饭,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看着他们,我仿佛看到了小时候的自己,也看到了母亲当年为我们做饭时的身影。这一碗和子饭,在岁月的流转中,传承着家庭的温暖与爱。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每当我喝起和子饭,那些曾经的日子便会在脑海中清晰浮现。我仿佛看到了在那艰苦岁月里,人们靠着和子饭顽强生活的身影;也看到了母亲为家人精心准备饭菜的温柔模样;它不仅是一道简单的美食,更是我成长岁月的见证者,是连接着过去与现在、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情感纽带。它见证了清源城的变迁,也承载了一个家庭在不同时期的故事。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希望能将这碗青菜和子饭的故事继续讲给孩子们听,让这份温暖与爱,在岁月的长河中永远流淌下去。
作者: 时间:2025-01-20 次数:39 语音阅读:
CopyRight 2005-2025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清徐县融媒体中心
清徐融媒 ( www.cuduwang.com)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新闻热线:0351-5724342 5729429 地址:美锦北大街118号(原县质监局办公楼)
清徐融媒 ( www.cuduwang.com)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新闻热线:0351-5724342 5729429 地址:美锦北大街118号(原县质监局办公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