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片1
欢迎您们来到素有“文化之州,生态之州,歌舞之州,美酒之州”美誉的贵州省旅游!孔子曾经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导游怀着喜悦的心情,向我们介绍即将开始的行程。镇远简称“黔”,地处我国西南腹地,全省总面积17.6万平方公里,92%为山,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的省份,常住人口3856.2万。镇远县位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全县总面积1889平方公里,总人口27万,其中少数民族占48%。镇远自古以来就是大陆交通要冲,是中国古代连接东南亚各国的必经通道。由于地处湘黔的咽喉,战国时代这里就有了建置,自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设置无阳县始,历代王朝先后在这里设置县、州、府、道,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悠久历史。
镇远古城地处镇远县的舞阳河畔,四周皆山。舞阳河至西向东呈“S”型,蜿蜒贯通全城,形成了“九山抱一水,一水分两城”,山水城浑然一体,天人合一独特的太极图古城风貌,被中外游客誉为“东方威尼斯”。城中有青龙洞、和平村、周达文故居、天后宫、四官殿、府城垣、卫城垣、吴王洞和大片的古民居院落、古巷道、古码头和民族民俗文化,组成一幅幅色彩斑斓的多元文化图。舞阳河北岸为府城,南岸卫城,两岸城池皆为明代所建,现尚存部分城墙和城门。历代许多名人如:王阳明、张三丰、林则徐、何昭基、李烈军、冯玉祥等游历镇远,都留下了墨迹诗篇。1986年,镇远古城被命名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后被评为中国最美十大古城,国家5A级旅游景区。
我们一行从停车场乘景区摆渡车,来到古城舞阳河上的新大桥下了车。导游讲了注意事项与集中的时间地点,要了一份景区导游图,便三五成群自由转。你看舞阳河新大桥连通新旧两城,清澈的河水上倒映着古城的风姿,七孔半圆形桥墩在碧绿平静河水的倒映下,仿佛形成了一个个自然圆,我们不能不赞叹这天塑人造的完美结合!我与老伴沿着兴隆街,在禹门等码头拍照后,走进有“歪门邪道”之称的古巷子。这里的巷子,有北京胡同的幽静,而无循规蹈矩的刻板;有江南巷子的水乡秀色,却又没有平坦无坡的布局;有重庆“山巷子”的风格,但又无城市喧闹的气氛。巷中有巷、巷中有井、巷对码头、巷通驿道。我们路过镇远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机关所在地,驻足观望,建筑装饰也是古色古香。脚踏200多年前的青石板路,眼观明清时期修建的卫城垣,寻找清代商贾们留下来的古民居,有如穿越时空,回到古时! 因我俩都年逾七旬,刷了一下身份证,便进入镇远博物馆免费参观。馆内陈列围绕镇远的“历史文化名城”为主题,内容有:小镇的发展、民族风情、民俗节日、民居撷萃等。那一幅幅照片,一个个物件,都展示了作为军事重镇的悠久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博物馆本身的建筑,也非常的有价值。原为邹姓家族祠堂,房子建造的很有特色,三面围墙是高高的封火墙,临街的“大门”建成石牌坊模样。内部布局为两进天井的四合院,分前殿、后殿及两侧厢房。祠内现存的石雕、木雕均为上乘雕刻精品。
沿着舞阳河继续前行,拐过一个弯,我们来到祝圣桥。这是一座七孔青石拱桥,全长135米,宽8.5米,原叫做“溪桥”。因正逢康熙60大寿修建的,就改成“祝圣桥”。桥的中央有一座三层三檐八角攒尖顶楼阁建筑,被称为“魁星阁”又名“状元楼”。据说此楼建成10年后,贵州果然破天荒地出了两个状元。楼阁的柱子上有副对联:“扫尽五溪烟,汉使浮槎撑斗出;劈开重驿路,缅人骑象过桥来。”可以感受到古城悠久的文化。祝圣桥两侧,青山绿水,碧波荡漾,码头停靠着几艘漂亮的游船,风景真美!眼福后“咔嚓、咔嚓”,我还要把其美景装进相机中带回家。
走过祝圣桥,我们眼前就是著名的建筑群——青龙洞。它位于镇远县城东端,是贵州境内规模最大的寺院建筑群落,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建筑群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由青龙洞、中元洞、紫阳洞、万寿宫、香炉岩等9处景观组成。现留下来的有山门、正乙宫、吕祖殿、观音殿、斗姥宫、玉皇殿等7栋单体建筑。它既有园林韵味,又具寺院风格,宛如一组鬼斧神工的巨型浮雕,又像一幅淡抹素描的水墨画卷。在悬崖上采用多种建筑工艺,使其呈现出“洞中建楼”“楼中藏洞”“欲露先藏”“欲扬先抑”,底层吊脚、阁楼悬空的独特风格。是中原建筑形制与贵州苗村侗寨吊脚楼、干栏式建筑的巧妙结合,并集佛教、道教、儒家文化于一山。它与我省的悬空寺、甘肃的麦积山,并称中国古代三大“空中建筑”。整个建筑群与周围的石崖、古木、青藤相互映衬,显得错落有致,层次分明,真是美不胜收!
“和平村”是国民党政府军政部第二日军俘虏收容所,设在镇远卫城十字街东侧。至今,仍保留着原来的半圆拱形大门和高高的围墙,并恢复了当年的“新生班”“研究班”“训练班”“哑子室”“职员室”。后院设有病房、厨房、医务室、食堂、岗楼、哨所等建筑物,供游客参观。和平村先后关押日军俘虏600余人。在这里,日本战俘受到了人性化的管理和教育,受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影响和感召,一部分有觉悟的日军俘虏志愿组织起来,积极从事反战宣传,和平村从此名扬海内外。上世纪80年代,原日本人民反战同盟工作队队长谷川敏三等先后3次重访故地。他们一进入镇远,就屈膝跪地,顶礼膜拜,满怀深情说镇远是他们的“第二个故乡”。表示要教育自己的子女亲属及千千万万的日本人,要与中国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永不再战! 镇远,是一座“以军兴商”的城市。特殊的地理位置,使镇远自古以来就有“滇楚锁钥、黔东门户”之称。历史上曾屯兵2.8万人,有四官殿以及石屏山上的古长城和众多的关、屯、堡等历史的鉴证;镇远,也是湘楚中原西通滇黔至缅甸、印度等东南亚国家的“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历史上的“八大会馆”“十二戏楼”至今仍有部分保存完好。抗日战争中,爱国将领冯玉祥到此视察军事民情,号召民众奋起抗战,驱逐日寇,收复失地,奋笔亲书“还我河山”4个大字于一所学校的墙壁上。二万五千里长征时,红二、六军团,九军团等红军将士,在这里战顽敌,征腐恶,夺路西进。任弼时、贺龙、关向应、王震、罗炳辉、肖克等,都留下了英雄的足迹。
镇远是一座“移民”城市,更是一座多元文化交融的城市。中原文化、民族文化、域外文化在这里渗透交融,形成了独特的包容性文化,素有“传统文化迷宫”的美名。这里居住着汉、苗、侗、土家、布衣等多个民族,民族风情浓郁。至今,这里还保存着几百年前,寨寨有长号、户户吹唢呐的尚寨风俗。侗族的“三月三”歌节,苗族的“六月六”吃新节和端午龙舟节等,都是世代相传的万人盛会。
“小城故事多,充满喜和乐;若是你到小城来,收获特别多”。好了,朋友们,镇远古城是一部厚厚的书,她历经千载沧桑,至今古韵悠悠。有机会你也到古城去,亲自体验一下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