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钩沉 潇河南王答地和洞涡府 作者: 时间:2025-01-06 次数:87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图片1
图片1

  武瑞萍
   千姿百态看潇河
   桀骜不驯的潇河
   潇河古名洞涡水,又称洞过水、徐水、同过水、小河等。古老的洞涡水,养育了流域内芸芸众生,同时,也不可否认这匹桀骜不驯的野马,离开太行山后,在近河村落间横冲直撞,每遇雨季,犹如猛兽在野,洪水肆虐,咆哮不息,将好多村庄一分为二,连汾水都被它搅得沸反盈天、鸡犬不宁。由于潇河携带有大量泥沙,年复一年地抬升了汾东地面,将正常南流的汾水死命向西挤压,几近吕梁山麓。同时,古太原县南截沿汾河的多个村庄被迫从汾河西搬迁至汾河东,个别甚至没于汾水之中。
   有灵性的潇河
   潇河者,小河也。汾河是黄河的支流,潇河又是汾河的支流。虽然当地百姓都叫她小河,但是她可是太原盆地最重要的水源,也被靠近太行山的晋中市称作母亲河。这里还是大片汪洋时,曾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被流放的王子——夏朝武观的城邑,也是商朝殷末三仁之一的箕子封地。而且这里从古到今,流传着很多的传说和故事。
   自古潇河水做豆腐、豆腐干非常出名,几乎沿岸每个村庄都有做豆腐和豆腐干的,沿岸有名的传统地理标志食品有:寿阳豆腐干和徐沟豆腐干。
   西晋卢谌《征艰赋》曰:洞过水迳武馆之故郛,问厥涂之远近。洞过水又西南为淳湖,谓之洞过泽。泽南,涂水注之,水出阳邑东北大嵰山涂谷,西南迳萝蘑亭南,与蒋谷水合,水出县东南蒋溪。
   北魏郦道元也描述洞涡水出了太行山的流域:“水草丰盛,杂树交荫,云垂烟接”。刘禹锡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潇河便是一条有龙则灵的河,她朝夕流动于太行山与吕梁山,两座名山之间,由太行到吕梁,一路向西,见证了千万年来太原这片土地王侯将相的兴衰和百姓的生活,是一条有历史有文化有传承的河。
   军事要地的潇河
   潇河以其横跨太原盆地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历史重镇、战略要地太原城的天然护城河。东向争太原城,你要过汾河这一关;西向争太原城,你要过东山这一关;北向争太原城,则你要过潇河这一关。
   北魏郦道元(约470年—527年)的《水经注·洞涡水》中,便曾记录西晋名将刘琨与匈奴刘汉大将刘曜战于洞过,众多史书更将交战地精准到洞涡武灌(武观)。
   后梁氏叔琮(—904年)曾两次营于洞涡,围攻晋阳,打的李克用没有招架之力。《旧唐书·昭宗纪》:天复元年(901年)四月,氏叔琮营于洞涡驿;又云:天复元年(901年)四月,汴兵大举攻太原,氏叔琮以兵三万长驱出团柏营于洞涡驿。是唐时已以洞涡名驿。
   《新唐书·地理志》曰:“太原郡有府(此谓军府)十八,其一名曰洞涡,驻有天兵军,后撤府后变为洞涡驿。”
   潇河见证王答地
   唐叔虞喜提嘉禾
   周成王十年(前1033年),周成王将唐地分封给弟弟叔虞。十一年(前1032年),上天降下福瑞,叔虞得到嘉禾,嘉禾同茎异穗,于是献给周成王。周成王命叔虞将嘉禾送往东土馈赠周公旦,周公旦接受赐禾后,赞美周成王之命,写作《嘉禾》,并为嘉禾并穗而创造了一个新字,“晋”。《周礼·春官·典瑞》又曰:王晋大圭。只有晋字,才能吻合唐国日新月异、欣欣向荣的社会现象。这分明是昂扬向上的青春咏叹,一幅江山春光图,从渐次勃发到万木葱茏,不仅有希望的景象,还有耕田者勤劳的姿态,柔中带刚。周易六十四卦中,“晋卦”的最直接卦辞是:沉寂的大地,在阳光下充满生机,大地是被动的,主方是被动的,主方的晋是被动的,不是自己要晋升就晋升,而是必须由客方来晋升。即周天子是奉天掌管大地,我是被动接受上天给的权力,上天降下的祥瑞,预示五谷丰登,国祚昌盛。
   周成王赴唐答谢
   周成王亲率文武百官赴嘉禾出产之地“唐”来答谢上天之事,虽是源于民间传说,但情理却通,礼法不悖。“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唐叔虞不负厚望获得嘉禾祥瑞,传说周成王趁热打铁,要把嘉禾这件事昭告天下,于是带领一众大臣来到唐地答谢上天和土地的恩赐。主要是进一步证明自己受命于天,获得上天护佑,让天下归心。在这里,周成王进行了实质意义上的大型封禅典礼,并命人建造晋祠以祭祀。
   答谢之地称王答
   清徐县潇河南有个村庄名王答村。周成王当年举行祭祀典礼之地,被志载为“王答”,想必当是今太原市清徐县的王答村,“王答”者,王答谢上天之意也,与孔子“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甚是契合。周时,只有周王才能称作王,诸侯国国君是不能称王的。更进一步,从王答村这个村名猜测,唐叔虞时期的唐国,应该就在太原盆地。“人过留名,雁过留声”,看似蛛丝马迹,一旦能相互印证,便不失为一套完整链接。
   白树村的佐证
   有趣的是,就在王答村附近有“白树村”。古今中外,没有以“白树”命名的树种。白与柏在太原当地方言里同音,因此白树村早时很有可能叫柏树村。远在商朝,柏树在官方就已经被赋予了神圣的地位,认为柏树是长寿不朽的象征,坚毅挺拔,顽强不屈的品质,象征着美好生活。柏树也是祖先崇拜和宗教信仰中不可或缺的元素。柏树是神圣的,天子祭祀之处离不开柏树,因此,可否推测,在周成王祭祀的地方,三千多年前是有柏树的,或者为了祭祀的规范,应是人为种了柏树的。经过几千年的历史轮转,后世大量修建宫殿对木材的需求、对土地的开垦,这里早已没有当年志载的柏树,千年来村庄认字的普及率不高,后人空留下一个“白树村”村名让现代人们云里雾里。但是当地老百姓过年、过端午、结婚嫁娶都一直保留着家里放柏树枝或手里拿柏树枝的民间习俗,寓意:长寿、百年好合、驱邪避祸。
   王答村紧挨着白树村,因此,与“王答村”一样,“白树村”也可以从一个侧面佐证太原盆地乃是唐叔虞所封之地。
  潇河见证洞涡府
  洞涡府兵
   潇河因其在太原盆地独特的地理位置以及护卫晋阳之天然屏障的军事价值,决定了潇河流域必定是屯兵备战之地。于此,多部史籍有过记载。
   最耀眼的莫过于万历《徐沟县志》景致目录中记载:“唐李同戈,在县北七里(同戈站村)为唐太宗父子举兵之所。”
   到隋唐时期,洞涡泽几乎干涸,成为大面积的肥沃土地,正值李渊建立自己的府兵,这里成为天然的屯兵地,也适合军无事耕于野。这样,潇河见证了生活在自己岸边的洞涡府兵,也见证了从这里走出去的李渊父子,他们从这里带着自己的府兵,横扫天下,建立了大唐王朝。传说这里曾经出土李淳风的墓碑,但是经过多方查找,没有找到墓碑的下落。
   当年的洞涡府兵就在现在的:太原市清徐县王答乡同戈站村,位于潇河南。
   府兵撤走后,即为驿站,旧名洞涡驿,又称“同戈驿”,元代后称为同戈站,光绪年间《晋政辑要》卷七记载:太原府徐沟县同戈驿,额设(拼音éshè,解释为定员的设置)马八十五匹,马夫四十二名半,所夫一百八十名。
   顾炎武《日知录》曰:“太原府徐沟县有同戈驿,其名本取洞过水,水之阳之洞过村是也”。洞涡驿即今之清徐县王答乡同戈站村,本为“驿”,元朝时统称“站”,为同戈站。
  不是封禅
   贞观二十年(646年)正月二十六日,一个大雪纷飞的夜晚,唐太宗李世民亲撰铭文,留下了这通代表他晚年政治思想主张的《晋祠铭》,这也是李世民一生中留下的唯一一块碑文。
   早在四年前,唐太宗就曾计划效仿秦皇汉武通过“封禅大典”来标榜自己“受命于天,功德卓著”,但遭到魏征等人的反对而作罢。这一次,他要借发迹故地的山水神灵一吐心中的块垒,与唐叔虞互动。这样,唐太宗在自己的发迹之地,进行了自己不是封禅的封禅活动。
   自此,有周成王和唐太宗,两位文治武功的皇帝在“唐”地完成了自己的封禅典礼。
CopyRight 2005-2025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清徐县融媒体中心
清徐融媒 ( www.cuduwang.com)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新闻热线:0351-5724342 5729429 地址:美锦北大街118号(原县质监局办公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