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片1
不记得我是什么时候认识书枝的,但印象里她一直都在写很好的散文。那时候我在豆瓣上悄悄地看,后来又悄悄地买书,不知道为什么书枝会和我成为朋友,但我觉得我和她有些地方是相似的、有着共鸣的。
可是我们还有很多很多不同的地方。读到《月亮出来》的时候,这种感觉也变得越来越清晰。
以前我总是觉得,乡村是很接近自然的地方,于是也对乡村有着一种天真的向往。我偶尔也会幻想自己是在某个村庄里长大,小时候就和山林花草作伴,能够每天吹着清凉又干净的风,看着洁白又蓬松的云。这样长大的我,一定会是一个更好的人,也一定会写出很美丽的文章。
但读了书枝的散文,和她成为朋友之后,我才发觉自己的那些想法真幼稚啊。
并不一定要在乡村生活和成长,才会写出美丽的文章、成为更好的人。重要的是,自己能够在残酷与真实的世界中依然看得见美丽的东西,自己努力地去写、去感受,哪怕敏感的内心总是不安和悲伤,也能够(或者说正是如此,才会)由内而外地发出光来。
书枝就是一个这样的人,《月亮出来》就是这样的书。
我是一个天真的人,总是把向往的东西想得太好。我并不是一个非常理智的人,情绪往往主宰我的生活,我体会得太多,却又太浅,想说得太多,却又杂乱无章。
书枝和我不一样的地方就在于她一直在努力,在看,在写,哪怕焦虑、失眠,也总是在真诚地面对自己和世界。
如果我只是喜欢着这个世界,喜欢着自然,那她一定是在用心去爱。喜欢和爱是不一样的,喜欢只是快乐,但爱里有痛苦。书枝心中有更加复杂又厚重的东西。比如看到鸟儿,我会想,啊,这是很美丽的鸟。但是书枝会想,鸟儿们要怎么过冬,它们有没有足够的吃的?要做些什么才能保护它们?
我只是远远地欣赏,她却是近近地担忧。
所以如果我和书枝一起长大,我也一定写不出《月亮出来》里那样的散文。
《月亮出来》里面写到了村庄,写到了村庄里的四季生活,但是并没有那么多幻想。书枝是很冷静的,她一直在仔细地观察、记录,美丽的茶园、黄昏的天空、四时的流转,这一切当然打动人心,但是她并不是仅仅停留在“好看、动人”这非常简单的层上面。
她看到的是更深更远的世界和人心。
读最后一篇《乡下的晨昏》,让我有一种在读《诗经·豳风·东山》的感觉。并不是说它们在内容上很像,而是给我的感觉很像,有种哀愁,还有种眷恋。像是我小时候坐船,把手伸到水中去体会到的感觉——我触摸到了什么,厚重,有自己的形状和分量,但是我握不住。把手从水里拿出来的时候会觉得有些惆怅,莫名的依依不舍。后来船靠岸了,我就得去别的地方了。
书枝的文字里有哀愁的底色,也有眷恋的光影,它们非常和谐地晕染、交织,让我像是走在《东山》的那条接近家乡的路上,只是默默无言,感觉到温柔的残酷。我并没有在乡村里生活过,我并不知道真实的乡村是什么样子,还有饥饿、贫穷、疲惫、忍耐,这些我都没有经历过。书枝经历过,她是这样活过来的。所以她的笔下那么美丽,那么真实,也那么让我惊心。
有时候我也会想,如果我可以用书枝的眼睛去看一看这个世界,会不会看得更多、更细,会不会发现更多不一样的东西。我会不会不再那么天真,不再那么幼稚,而是能有一颗更加坚定而勇敢的心,走在我的道路上。
但我知道,我没办法用她的眼睛看我的世界,我只能读着她的文章,想象她眼中的风景,把这一切变成我体内的养分,滋养自己、丰富自己。还好,当月亮出来的时候,我和她可以一起望着那颗孤独又宁静的天体,感受到我和她的确共同经历着月升月落,春夏秋冬。阖上这本书的时候,我想,书枝的月亮,我也看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