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拱忠
一方水土一方人,千亩田园千缕情。
家乡水屯营村是个水源充足、自然环境优美、交通便利、特色产品多样、传统稀缺产业远近闻名的文化古村。
充足的水资源。家乡水屯营村,清徐县地名志记载:“水屯营,该村地下水位较高,水源丰富。水洼遍及全村。又位于太原府——汾州府的官道旁,历史上往来军队常在此扎营,因而得名水屯营。”水是生命之源,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宝贵财富,更是对家乡人的偏爱和庇护,千百年来人们在这里生存生活,辛苦劳作、繁衍生息。
优美的自然环境。水屯营村,隶属清徐县东于镇,村庄背倚青山(甲篓儿山)、怀抱绿水(清泉西湖)、云霞披彩、湖光闪烁,是一个既美丽富饶又有悠久历史的文化乡村。多少年来家乡的人们都自豪地说:“俺们水屯营是一块风水宝地”。民谣:“清徐水屯营,东西两条龙。村北摇钱树,村南聚宝盆。”就是最为形象的概括和写照。两条龙指的是村东的都沟河和村西的泽渔河。摇钱树指的是杏树。水屯营村庄的北面、东面和西面有几百亩杏林,每到清明节前后,村庄被盛开的杏花所环抱,花间有飞来飞去的蜜蜂和翩翩起舞的蝴蝶。走进杏林中给人以温婉柔和及火红艳丽的感觉,沁人肺腑的花香随处都是,整个村庄被浸泡在茫茫的花海之中。过了芒种,不同品种的杏相继成熟。品种有:老爷红、沙金红、海桃红、串条红……全村产量达40多万斤。聚宝盆指的是村子南的芒硝池场。每年的清明和秋分两节气的前后,这里的几十面硝池就忙了起来。产出的芒硝给硝农带来了可观的收入。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民谣又有了新的释义:摇钱树指村北出产乌金的水屯营村煤矿;聚宝盆指村南的水屯营鱼场和清泉西湖(人们习惯称水屯营水库)。周长五公里的清泉西湖给家乡带来无尽的美景。每天早上晨练的人们漫步在滨湖路上,眺望西湖天水一色的远景,俯视脚下波光粼粼的湖水,闻着湖边花草树木散发的淡淡的清香,听着湖水中游鱼发出的时大时小的声音,都会使人心旷神怡。
别具特色田园景象。在家乡的村貌航拍图中都能看到,村庄东北西三面有一排排、一层层白蓝色的带状景物,就是别具特色的温室、大棚群。它们在阳光下反射出星星点点的耀眼光茫,在微风的吹动下,泛起层层的波浪。走进温室、大棚,就会发现一个别开洞天的世外桃园,这是不分春夏秋冬的绿色世界,这里体现了家乡人的勤劳和辛苦,这里也承载着他们的希望梦想以及对未来的憧憬。
家乡的交通历来便利,旧时村南、村北都有通往京城的“官道”。现在出村有307国道、大运高速、八一公路、环城高速,可谓四通八达。
多样的特色产品。不同的历史阶段,这里都会有不同的特色产品。由于地理位置、历史原因等,有的特色产品是长期的,甚至是永久性的,当然也有一些是与时俱进的。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十多年中,家乡就有两种蔬菜产品很有名气。其一是老爷红杏,其二是蔬菜西葫芦。老爷红杏可称得上是杏中的佼佼者。杏果实的颜色粉红中透出深沉的枣红色,果肉饱满多汁,香甜可口,在杏的家族中常被人们称颂。当时周边村的人们只要谈论起老爷红杏,都会说:水屯营村的老爷红杏数第一。其二是西葫芦,这种蔬菜起源于美洲,随着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西葫芦被带回欧洲,后经东南亚传入我国。1958年前后引进了水屯营村,它的特点是早熟、产量高、抗逆性强,非常适合这一带地理气候条件种植。引进后根据本村的特点采用暖畦栽培,即是每株用苇毛扇覆盖,使得成熟期大大提前,填补了当时山西省早春蔬菜市场的空白。其三,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水屯营村科研组的王有维从北京四季青人民公社引进优质早熟茴子白,其特点是耐寒、抗病、适应性强、产量高、品质脆嫩可口,深受农民的青睐。又因为它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健康效益,也很受消费者的欢迎。因此家乡种植面积逐年扩大,产量也翻倍的提高。在那几年中,家乡的茴子白几乎独占了太原市蔬菜市场。在以后的一段时间内,就连包头、大同、呼和浩特也成了家乡独有的市场。其四,最能代表水屯营村特色产品的是油菜,它的种植时间约有二十多年的历史。水屯营村的温室大棚百分之九十以上都种油菜。这种蔬菜有很多养身作用和健身功效,它能降低血脂,为肝脏排毒、宽肠通便。既是城市人喜欢吃的高档蔬菜,又是人们健身的重要食材。油菜最显著的特点是生长周期短,一般来说一茬油菜生长期只有一个月的时间,如到盛夏则短至二十多天。自从油菜引进后,经村民们不断改进种植技术,品种质量大有提升、产品往往供不应求。其五,清徐素有葡萄之乡的美称,水屯营村现如今也是“早黑宝葡萄之村”。十多年前村民武秉昌从太谷农科院引回早黑宝这一优种葡萄并加以推广。勤劳的家乡人利用本村温室、大棚多的条件,种植了这一优种葡萄。温室、大棚光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小,非常适合早黑宝的生长习性,在春末夏初就有味道香甜的早黑宝上市,改写了清徐春夏没有鲜葡萄成熟的历史。其六,养鱼业在家乡的历史虽然只有三四十年,但由于家乡特殊的水土、地理等条件,生产的鱼也有其特殊性,色彩鲜艳、肉质白细。加上水屯营渔场饭店自创的“盆式五截万炖鱼”的烹饪手艺(盆指陶盆,五截指将整条鱼腰剁五截、万炖是长时间炖)吃到嘴里滑嫩爽口,称得上色香味俱全的一种美食。这一美食召来方圆几十里的食客,有不少太原、平遥等地的人也慕名而来。除以上人们熟知的七种特色产品外,西瓜、梨、水蜜桃、蟠桃、水稻、棉花等也在过去的不同时间段中成为这里的特色产品,发挥过它们特有的作用。
稀缺的传统产业。水屯营历史上曾有过不少稀缺的传统产业,主要有捞硝业和编造产业。捞硝业不仅是当时的稀有产业,还可以称得上“唯我独有”。因为这种产业在方圆百里也是空白的,即使在整个华北地区也是凤毛麟角。芒硝,也叫朴硝,《本草纲目》记载“本品出于盐卤之地,状似末盐,凡牛马羊原皮须此治熟,故有盐硝、皮硝之称……”芒硝,医学上称硫苦,学名硫酸钠,分子式为Na2SO4,属盐类。它的用途很广,除医药、皮革、制盐和养殖业外还是洗衣粉、玻璃、染料、纺织泡花碱的原料。捞硝业具有发展时间长,专业技术稳定,依赖条件性强的特点,家乡的捞硝业也和其它产业一样,拥有悠久的历史。据从事此产业的老者讲述,他们的祖先在很早以前就从事捞硝业。老者们还说:“捞硝这行业起源就是在咱们村”。这种产业的专业技术,需要几代甚至几十代人的辛勤积累及传承和发展。谈到依赖条件性强的特点,必须说明:在家乡水屯营村南,有一大片盐碱地,因为这里的土质特性,村里人叫“瓦碱土”。这种土颗粒细且有极强的粘性。用这种土修成的池底软硬适宜,不漏水,这就是家乡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这种产业需要专业的技术技能和经验。例如同样的硝土、同样的硝池、同一天时间,不同的两个池头(技术员)捞出的成品硝数量和质量就大不相同。多少年来逐渐形成一种产业文化,显示出深厚的底蕴。它将家乡人的智慧和自然资源做了完美的结合,成为民族的瑰宝。第二种稀缺产业就是“编造业”。编造是地方方言。它的意义和编制相同,就是利用自然的各种植物枝条,编制成各种生产和生活中所需的器物。如柳条、荆条和杞条等,如果只提到编织、编造可能算不上稀缺,人们会说别的村也有会编织编造的,他们这些编造只是非常简单和容易的物品,但是较高级一点产品别的村的人是不会编的。例如装葡萄的套筐、鸡笼……最为稀有的应该是牛驮,这是牛拉出煤的工具。过去采矿业技术非常落后,矿井下要用牛拉煤运输。它长约六尺,底宽一尺二寸,高约二尺,上宽下窄,一牛驮煤重400多斤。牛驮的村料是交城山里的“对节条”,这种条子修长匀称,浑身有好多不大突出的节,节与节相对故名“对节条”。这种条子非常坚硬。编前要浸泡饧,编时要用火熏烤,乘条未冷,迅速编上,编时要用专用工具搕紧,并掌握好整体形状。冷却即成形,坚硬、耐磨,在当时是最适合煤矿出煤的好器具。编牛驮非常艰苦,技术水平要求高,我们村在近百年的时间内,只有贾本全和贾占有父子二人会。这种手艺在当时是稀缺手艺,器具——牛驮也是稀缺产品。总体来讲家乡的编造业可称得上我国先人们造物的缩影,他们将大自然中的原材料,通过自己双手的组合劳作加工制作出当时人们的生活和生产的必须品,这种行为是人类与大自然和谐发展的一种表现,反映了劳动者对大自然的利用和改造态度,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我们村的编造业也和其它传统产业一样,在历史长河中曾经为人们的生活生产发挥过积极的作用,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也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庙宇是历史的存在,是文化的传承,村内庙宇有:龙天庙、王皇阁、老爷庙、真武庙、经堂、文昌阁、观音堂,呈北斗七星状分布,还有灯山庙、茶房庙和五道庙,它们都可算得上家乡的文物、家乡的文化遗产。
家乡的传统文化,有票儿班、秧歌班、评书、武术、文化室等。这些传统文化有的居同行之首,有的居同行前列。
票儿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到戏曲文化的一个方面,体现了中国戏曲艺术的丰富性和深厚的历史底蕴。票儿班是票友们凭借共同的兴趣爱好,聚集在一起定时或不定时活动的班社。家乡票儿班有四代,第一代票儿班是清徐县最早的班社,在清光绪年间,多年在外经商的贾绳武先生,因年岁已高弃商回村养老,为给乡亲们带来欢乐,爱好戏剧的他自己出资,购置了中路梆子的文武场乐器及票儿班所用的设备,于光绪二十三年(1898年)在自己家筹办起来的。第二代是贾绳武先生之子贾琪(贾拔贡)于民国七年(1918年)创办的。第三代是由贾绳武先生之孙,贾琪先生之子贾拱极在解放初期创办的。第四代是由村民贾丙元、李梅梅夫妻二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创办的。这四代票儿班都对传承中国戏曲文化、活跃乡村文化生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秧歌班,秧歌属于中国北方民间文化艺术类型,是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家乡的秧歌班基础是村里的票儿班的演员,其水平、文武场乐队、剧目多个方面在我县算得上数一数二的班子。由贾祯发、贾锐图和贾希陞三人于1949年冬发起。水屯营秧歌班的团队阵容强大,各个行当齐全,专业技术精湛。主要演员有:杨秋明、贾銮连(梦儿)、贾有顺、刘水河、路二姣、武世富、陈振五、贾福交、王泰禹……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中又出现了一大批青年演员,他们都为水屯营秧歌班的辉煌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评书。评书艺术属中国传统文化,它是中国传统口头讲说的表演艺术类型。家乡的评书盛行于新中国成立后的二三十年间,那个时期,国家一穷二白,人民文化生活贫乏,于是水屯营村出现了一批有影响的民间评书艺人。在农闲时,利用祠堂、队部以及个人家庭或民间聚集的场所应大众所求来说评书,以此满足村民的文化娱乐生活。较有影响的代表人物有:贾占有、王振千、贾希瑜、贾占富、张大桂、杨天伦、贾占林、王振国、李光、王热闹、鐘芝兰……作品有《三侠剑》《七侠五义》《续小五义》《薛仁贵征东》《薛丁山征西》《施公案》《彭公案》《三国演义》《水浒》《八贤王寻子》《西游记》《聊斋志异》《五女兴唐传》《岳飞传》《绿牡丹》《红楼梦》《风雪配》《三言二拍》《公子长》《粉妆楼》《随唐演义》,还有小故事“岳母刺字”“孟母三迁”“司马光砸缸”“刘秀十二走南阳”“甘罗十二当宰相”“孙嘉淦的故事”“张良桥下拾履的故事”,还有本地发生的民间故事等。评书给人们带来了欢乐,受到了教育,增长了知识。
武术也属中国传统文化,更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它也是一种体育运动,更是一种文化载体,它蕴含着多方面的知识,构成了一个博大精神的武学文化体系,是我国民族智慧的结晶。家乡水屯营的武术,第一代宗师时间久远,约在汉晋时期,现已无文字记载。第二代宗师,相传是本村贾氏第五代先人贾厚。第三代宗师是太谷有名的形意拳大师车毅斋的弟子,樊永庆的徒弟刘守先师傅,时间大约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刘师傅有十二大弟子,他们是闫刚、闫大汉、闫琪、王凤、李乃祯、贾占富、贾銮琪、贾根润、贾祯卿、王伦孟,还有南营的郭玉儿、北营的王海全。除形意拳拳种外村里有人还练长拳和罗汉拳,以及太极拳。长拳代表人物是贾占有,罗汉拳代表人物是李诚福……武术是水屯营的特色,周边村人称水屯营村是“窝儿拳”。
文化室,水屯营的文化室发起人是贾祯亮、杨秋明,开始在贾祯亮家排练,师傅都是原秧歌班的人员,演员大多数是青年演员,节目是自己编的有“满院生辉”“货郎担”……演员有贾列梅、王二奴等。1965年文化室移到楼儿院,演员又新增了20多名青年。1972年村委会接管,地点设在学校教室。1975年改成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到1981年村里在贾氏祠堂办起了戏剧培训班,请实验晋剧团老师指导,当时学员有30多人。文化室丰富了村民精神文化生活,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起到积极作用。
家乡是悠远的乡音,是传承千年的文化,家乡水源充足,不怕干旱,家乡人曾创造出许多奇迹。家乡美好的环境,让人心情舒畅,家乡的丰富特产让人自豪,稀缺的产业常使人怀念。祝福家乡吉星高照,祝福乡人福泰安康!
我的家乡水屯营村
作者: 时间:2024-12-06 次数:344 语音阅读:
CopyRight 2005-2025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清徐县融媒体中心
清徐融媒 ( www.cuduwang.com)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新闻热线:0351-5724342 5729429 地址:美锦北大街118号(原县质监局办公楼)
清徐融媒 ( www.cuduwang.com)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新闻热线:0351-5724342 5729429 地址:美锦北大街118号(原县质监局办公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