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成长的年代,书与电影是不可或缺的伴侣。那些经典的片段、细腻的细节,如同万能胶般深深烙印在心头,任凭岁月如何更迭,都难以磨灭。戴着红领巾观看《鸡毛信》,我们学会了与不公抗争;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们为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人生经历而赞叹;而《我们播种爱情》则让少男少女们的脸颊泛起红晕。
时代如同巨浪,推着我们每个人前行。在起伏跌宕的人生路上,我们的身心经受着考验与洗礼。《人生》中的高加林、刘巧珍仿佛就在我们身边,他们的喜怒哀乐让我们辗转反侧、夜不能寐;《平凡的世界》里田晓霞的殉职,不仅折断了路遥的笔,也深深刺痛了我们的心;《芙蓉镇》中右派在月光下扫大街的场景,让我们为他们在苦难中仍保持乐观的精神而折服;《啊,摇篮》里孩子们从地上捡起红玻璃看太阳,那是对长夜过去、天放晴的期盼;《烈火中永生》中江竹筠和难友们绣红旗的情景,针儿长、线儿密,寓意着夏日生花、腊梅迎春的坚韧与希望。
八十年代初,随着精神枷锁的砸碎,一大批伤痕文学作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今夜有暴风雪》《年轮》《巴山夜雨》《天云山传奇》等作品,诉说着过去的伤痛,也促使我们深刻反省人生。在繁星般的作品中,《逆光》的摄影美轮美奂,让人陶醉;《大明宫词》的对白精彩绝伦,堪比《王子复仇记》;《吉鸿昌》让我们了解了国民党中的这一位爱国将领的英勇事迹;《亮剑》让我们体会到了中国军人的血性与担当;《潜伏》则让我们深知看不见的战线同样风起云涌、惊心动魄;而《人世间》更是浓缩了半个多世纪共和国的艰难历程,光字片那坑坑洼洼的小路,仿佛雕刻着我们每个人的人生轨迹。
这些记忆与作品,不仅是我们个人的宝贵财富,更是时代变迁的见证。让我们在回味中汲取力量,在前行中不忘初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