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过什么? 忆苦思甜聊习俗﹙上) 作者: 时间:2013-01-20 次数:214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每年一进腊月的大门,就听见很多人这样说:“又要过年了,又有很多事情等着去忙碌了。”是的,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所有中国人都十分重视这样的节日。那么,过年到底过什么?过年都有哪些习俗呢?本报采写了一组文章,用忆苦思甜的方式列数我国过年的部分传统习俗。
  年味,从置办年货开始……
  进了腊月,人们最先开始为“年”忙活的就是办年货,从传统意义上来说,年货是年的组成部分,置办年货预示着新春的开始,即便在物资匮乏的日子里,大家也会想方设法营造年味儿。对过年,小时候是盼望,有新衣服穿有好东西吃,而且还有压岁钱拿,又能够长大一岁,多好的事!可以说,那时天天盼着过年,过了一年盼下一年。就这样一年又一年,年复一年,不知不觉已步入中年,现在,天天穿的新衣服,吃的好东西,日子天天像过年,对过年早已无所谓了。而且与小时相反,总觉得日子过得飞快,一眨眼,又过年了,一年又过去了。难怪,生活困难时叫度日如年,现在该称度年如日了,这日子这世道确实变了。如今,鼓起来的腰包和各种各样的年货大集,让办年货也不再区别于一次日常购物。
  今年,笔者还赶了一回流行,在网上购买年货。轻轻点击鼠标,足不出户什么都有了,这样既省去了商场、超市饱受人海的拥挤,也免去了扛着大包小包的年货往家赶的辛苦。网络采购不仅便捷,而且选择余地也大,世界各地的新年特色物品样样俱全,你要做的,只是找个大点的购物网站,坐在电脑前点点鼠标,就可以坐等年货上门了。
  是啊,对早已吃穿不愁的中国人来说,过大年已不单单是对物质的期盼,更是精神上的需求,置办年货其实就是营造一种氛围,尤其是给家人置办年货,更要做到人人有份,不管是老人还是孩子,过年就得有个过年的样子,所以准备年货是必不可少的。小霞
  擦抹扫灰靓丽春节
  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除夕止,我国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在春节前扫尘,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清扫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气氛。
  过去,由于人们住的房子窄小、陈旧,加之平常不常大扫除,一到过年,家家户户都要来个“扫灰总动员”,扫灰要拣个阳光明媚的日子,这样可以将家中被褥、毡毯一起搬出来晾晒。扫灰时,先要将家中大小物件一起搬出院落,然后穿起特制的工作服——宽大的旧衣服,扎紧袖口,戴上大草帽,拉下帽檐,手持绑着扫帚的长竹竿,就开始了繁冗的劳作。举首、凝目,从房笆到屋梁,扫帚所到之处,灰尘纷纷落下。墙壁,尤其是那些拐拐角角,旮旮旯旯,当然也不能放过。扫灰过后,女人们开始擦抹桌椅、拆洗被褥、床单,男人们则开始收拾院落、张贴年画。经过一整天辛苦的忙碌,晚上搬回依然破旧的家中,那种窗明几净的感觉,似乎有种搬入新房的错觉。
  近年来,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工作的繁忙,人们将扫尘土的时间逐渐往前移,为的是“合理安排,工作生活两不误”,有的居民一进腊月的门就开始收拾、拆洗,有的人干脆花钱找家政公司,于是,家政公司成了市场行业尤其是年前市场的“香饽饽”。
  晓畅
  有钱没钱剃头过年
  “有钱没钱,剃头过年”。在民间,人们把“理发”说成“剃头”,每年春节都有个习俗叫“剃头过年”。意思是无论穷富,都要把头顶上这一方天地收拾得干干净净,为的是从头开始辞旧迎新。因为,中国的习俗里还有一条,就是讲正月里不能剃头,因为正月里剃头是不吉利的,年前这一剃头就要等到二月二龙抬头的时候才能再次剃头。
  小时候,一进到腊月,就经常能听到“剃头的”在街头吆喝的声音。“剃头的”是对挑着剃头挑子走街串巷的剃头师傅的简称。剃头挑子,一头是一个板凳,下面有一个屉子,装着剃头梳辫的工具;一头是一个烧着热水的小炉子,烧木炭,上面有个圆筒形的铜锅,锅上面是个铜脸盆。给人洗头前,要先把脸盆端下来,才能从下面舀水。板凳的那一头,还有一个支起来的架子,上面有用来围在客人身上的手巾和布单,还挂着收拾碎头发渣子的笸箩等等。
  剃头师傅在大街小巷到处地转游,有人要剃头,就歇下挑子,先用热水给你洗头,洗得满头肥皂沫,再拿出剃刀,三下五除二,把你的脑袋剃得锃光发亮。
  如今,中国存在了近三百年的这项手艺已经消失,原先简单的剃头变成了现在的美发店,不管男女老幼,到美发店都成了要“做头发”,看看,剪、烫、吹、染、拉、接……美发的名堂越来越多,美发师的手艺越来越精湛。但是,不管名堂有多少,手艺有多高,老祖宗留下来的习俗还是没变,过年了,去美发店换个发型,为的是图个吉利,图个新气。晓畅
  换新钱过新年
  中国人过春节讲究“沾新”,用钱也不例外,尤其是给孩子发的压岁钱更是得要嘎巴嘎巴响的新钱。于是,年前,人们总要从银行里换些崭新的钞票出来作为给孩子的压岁钱,压岁钱的起步价也从最初的几角钱演变到了现今的百元大钞……
  我对金钱的最早记忆,就是除夕之夜得到的压岁钱。第一次拿到压岁钱,我记得很清楚,是1977年的那年春节。
  那一年春节,父亲给了我三毛钱的压岁钱。拿到这三毛钱的压岁钱,心里异常兴奋,一会儿拿在手里翻来覆去地看,一会儿放进口袋里,不时摸一摸,看它还在不在,那劲头儿大约比现在装着一万块钱还珍贵。后来,怕放在口袋里丢了,家里又找不到一个自己认为安全的地方存放,最后我找了一个小盒子,把钱装了进去,这才放心了。
  从这以后,就年年能得到压岁钱了,数额也逐年提高,那时积攒起来的压岁钱大多是用来买点自己喜欢的学习用品或是小零食。在工作之前,春节时都会得到父母给的压岁钱。不过,我对超过一块钱的压岁钱似乎已经没什么印象了。
  如今,当孩子们拿到几百块或上千元钱的压岁钱,我想他们再也不会有我们孩提时代的那种感受了,更有甚者,互相攀比,有的还闹得不愉快。我想,现在生活富裕了,也许家长们应该思考或教会孩子们如何用钱,教会感恩,更应该让他们懂得压岁钱的真正含义。小霞
  洗洗邋遢洁净过节
  “二十八,洗邋遢”,这是家乡不成文的规矩,干干净净过大年,这是千百年养成的习惯。
  小时候,听邻家奶奶说过,过年前洗澡,统称洗“元宝澡”,每个人都洗。因了这非洗不可的“元宝澡”,家家户户,真的是有条件要洗,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洗了。
  我家住房拥挤,那时候还没有炉子,只有连着土炕的泥火,那口火不是要给人做饭就是给猪煮食,极少有空闲的时候,所以一到冬天,整个屋子十分寒冷。到了腊月二十七八的晚上,母亲先是将这口泥火捅得格外红火,她说:“先烘烘屋子,等暖和了你们就轮流洗澡啊。”然后,就将家中洗衣服用的那个大铝盆拿回来,等我们感觉暖和了,再将茶壶里坐好的温水倒进去,说:“小的先来。”于是,小妹就缩着光溜溜的身子很不情愿地被母亲拉进大盆里。最发愁的是进去的那一刻,妹妹吱哇吱哇叫喊着,当被母亲按在盆里不到两分钟,就乐得咯咯笑开了。“重点是膝盖上啊,看看,攒得跟雀斑一样了。”一边的父亲微笑着说,于是,母亲就一边给她往身上划水,一边使劲地搓着膝盖。等妹妹洗完后,母亲将壶里的热水再兑进一些,吆喝着“下一个”,二妹就又缩着身子很不情愿地被拎到盆里。由于我是老大,等我洗时那盆水已经很脏了。
  随着时代的发展,从澡盆子演变为澡堂子,现在,每个家庭几乎都装上了热水器、淋浴器和浴霸,在暖气氤氲的屋子将浴霸打开,哗哗的热水淋下来,痛痛快快洗一回,再抹点香气袭人的沐浴液,那个清爽与舒服,真是绝了。
  如今,洗澡已成了我们日常生活中必做的事情,但洗“元宝澡”是老祖宗传下的规矩,世代都这么做。过大年,千万不能马虎。阿红
  
CopyRight 2005-2025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清徐县融媒体中心
清徐融媒 ( www.cuduwang.com)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新闻热线:0351-5724342 5729429 地址:美锦北大街118号(原县质监局办公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