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子落》2024年重版后记 作者: 时间:2024-11-15 次数:792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松如
  没想到《松子落》获得了重版的机会,还是在雪萍这里,这真值得感激。此番重版,勘误之外,少不了对篇目略加调整,使读者略有新鲜感。全书仍沿用初版结构,分为行旅、人情、岁时、缓归四部分。“人情”部分抽去《小酒馆》《和服与性别》两篇,补入《净土寺的咖啡豆》这篇稍近的随笔。“岁时”部分删去篇幅过短的《秋天的藕》,为《仿枕草子》添入四段。“缓归”部分补入今年年初刚写的《漫长的客居》,篇名亦用作副题。
  2018年6月中旬,《松子落》初版上市,我回了一趟北京。在中信书店与止庵老师一起做活动,见到许多新旧友人,度过了愉快的时光。6月11日晚上,与霞、南、雯三位挚友相见,一起拜访了同老、辛德勇先生等几位熟悉亲切的老师。我们说了许多话,喝光一大罐自酿的梅酒。那之后,大家分赴各地,齐聚一室的欢聚至今未再重现,而同老也于2023年初春永远离开了我们。每每念及此处,或看到手机推荐的往昔照片,都觉恍然如梦。
  始终不知如何回顾2020年以来模糊又漫长的几年,仿佛身在激流中的小船,刚要描述窗外风景,群山已过了千万重。一切变化与流逝都无从说起,那就说不久前的一场久别重逢。
  2024年3月,时隔五年回到北京。短暂停留后,搭新修的高铁南下。那日华北地区有雾霾,山色依稀,树梢一点淡黄。车过徐州,柳色逐渐转青,河流与水塘亦渐多。车过淮安,风景已近故乡。父母来车站接我,我像客人一样,听他们介绍城市的变化与亲朋故旧的近况。很久都没有回过熟悉的方言区,许多词汇已极生疏。但仍然感到轻松愉快,干枯的母语灵魂稍稍浸了水。
  故乡城郊有一片人工湖,从前也去过。当年湖边花树刚种下不久,湖水微浑,无甚可观。然而这次路过,却是红白梅、玉兰盛开,堆叠无数胭脂玉雪,与嫩翠垂柳倒映水中。令人感叹今昔风景之别,在湖边徘徊久之。那天父亲还带我去了深草萋萋的墓园,看到了镌着祖父母名字的石碑。他们去世时,我都未能回来。又记起一年盛夏,陪祖母来湖边看灯光音乐节。魔音电光令人昏眩,祖母不想多留。那时她正逐渐丧失记忆,时常记不起我的名字。然而我们似乎意识到,一起出游的机会将越来越少,便在喧嚣的湖岸默默忍耐了一阵。
  数日后仍搭高铁北上,自北京返回京都。柳色由浓转淡,从深春一点点退回早春。济南、泰安附近忽而出现许多山,山中有金黄色琉璃瓦的寺院建筑,很庄严。路过沧州,茫茫的枯树丛里忽而有几树美丽的梅花。有些树梢起了蒙蒙的绿烟。淡蓝色的天,大鱼一样的软软轻轻的云。中间瘦两头粗的大烟囱,缓缓冒着云一样的烟。路两边忽而又出现花树,可能是李花?也许是的,红红白白,开得很谨慎,非常好看。听到车上有人说吴语区的方言,音节落在心上,像雨珠滴入水面。偶尔听到北京话,简直震动,仿佛棋子落地那样清晰。
  离开北京那天,在小区遇到一只黄狗。它温驯地趴在水泥地上,耳朵耷拉着,双手放在身前。我大包小包走过,又忍不住回到它跟前,和它一起晒了会儿北京早春的太阳。它有一张土狗常见的脸,眉头微皱,好像很多心思,眼神有点疲惫。它看我也是如此么?我希望它一切平安,希望世间万物都平安。
  最后,感谢雪萍和慢懒在纸书生存艰难的时代愿意给《松子落》新的机会,谢谢你们为它付出的一切。感谢从周拨冗作序,初版后记里感谢过他的摄影作品,而本书的照片都是我自食其力所得。因疫情无法见面的那几年里,我买了相机,学会了自己拍照片。也感谢亲爱的读者,谢谢你们给我的鼓舞与安慰。
  
CopyRight 2005-2025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清徐县融媒体中心
清徐融媒 ( www.cuduwang.com)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新闻热线:0351-5724342 5729429 地址:美锦北大街118号(原县质监局办公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