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漠河,一个极寒之地,走出了一位情感细腻、胸怀天地的女作家。面对生活的苦难与生命的泥泞,她满怀悲悯,但毫不畏缩,笔下的世界,有着花开叶落般的安然。
《也是冬天,也是春天》是迟子建的散文集,书中收录了56篇文章。这本书一共有这六个篇章,有作者对美好时光的回忆,有对人生际遇的感慨,也有对流逝光阴的怀念,光阴渐行渐远,留下的只有行路者那或深或浅的足迹。读这本书,像聆听一股文字的清流,也像与一个饱经沧桑的智者交谈,在诗意的的怀念与眷恋中,感念人生的悲欢,品味四季的冷暖。
在她的笔下,父亲的形象是立体的,他爱喝酒,写一手好毛笔字,会拉小提琴和手风琴,喜欢吃自己种的菜但伺弄菜地的技术却不怎么好,他是一位儒雅又豁达的小学校长,去世前在急救室里大声呼喊“回家去啊”……读迟子建写亲情、写童年的文字,那朴实温厚的语言和灵动细腻的笔触,总会让人心生欢喜。
她说“酸甜苦辣,是人生和写作的春夏秋冬,缺一不可”,于是她感谢凋落的春花让她明白花“不会永远开”,感谢会拉琴的爸爸让她懂得“能从屋顶袅袅升起的,不只炊烟,还有音乐”,感谢阿根廷大冰川以悲壮的解体为我们敲响警示的钟。
她说:“文学比时代慢半拍的天性,让它成为收获过的大地之上一个安然的拾穗者,自觉承担了去沙取金的使命”,而每一位作家,也正是在伟大的书籍和丰富复杂的生活中汲取营养,储备充足,脚踏实地,才能刚健艺术的翅膀,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飞跃。
她写窗外的景:“春夏秋三季,窗户能够打开,所以春夜望春水时,能听见鸟的鸣叫;夏夜看青山的剪影时,能闻到堤坝下盛开的野花的芳香;秋夜看风中的柳树时,发丝能直接感受到月光的爱抚,那月光仿佛要做我的一绺头发,从我的头顶倾泻而下,柔顺光亮极了。而到了寒风刺骨的冬季,窗口就像哑巴一样暮气沉沉地紧闭着嘴,窗外除了低沉的云气和白茫茫的雪之外,似乎就再没什么可看的了。”
故乡的极寒,赋予迟子建坚韧的性格和不懈追求的力量,这让她对艺术与生活有着自己独到的理解。她说:“我从小就知道,跌倒了得爬起来继续走,所以不怕坎坷。再加上那里长达半年的冬天,冷风刺骨,你抵御大自然寒流的能力强了,抵御人生寒流的能力自然也强了。”
读迟子建的散文,读到的不只是文字之美,更有女性独有的韧性,以及对生命的哲思。她写人间,也写自己;她伤感人生的不易,也感恩每一个顿悟时刻。这些文章给人带来无限慰藉,也给人带来无尽勇气。
正是这样的文字,因为有了非凡的神韵,产生了与人心灵相通的力量,才能够安抚尘世中飘忽的心,收拢住时代速度的缰绳,让人们能张弛有度、不疾不徐地走出更优雅的人生步伐。这,便也正是文学的力量所在了。
在极寒之地幻想春天,于是冬天里便也有了春天。
《也是冬天,也是春天》,适合在内心浮躁时读它的恬静,让你抚平内心的波澜;也适合在心灰意冷时读它的沧桑,让你感受生命的张力;还适合在百无聊赖时读它的丰富,让你激活勇气与激情;更适合在午后阳光里读它的深邃,让你享受人生的饱满与丰盈。
法国文学家罗曼·罗兰说:“生活中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和迟子建一样,都是英雄。“文学确实是晦暗时刻的闪电,有一股穿透阴霾的力量。”
确实,文学的魅力,文字的力量是入心的,或抒发或慨叹或抚慰或通透。这是打开书籍《也是冬天,也是春天》时看到的第一句话,在书里也有着浪漫寒冷却充满希望的冬天,也有暗夜预示着光的期望,有人们生活里的无奈和苍凉,也有坚韧温情的历历过往。
迟子建老师的文字是有灵气的,那是一种难以企及的空灵感,从天空一直延伸到大地,从朝露一直延伸到晚霞,一句“我的世界下雪了”,触动心弦,久久回荡在耳边。
春风送来一抹微绿,有人看到了新意,有人看到的却是生命的气息。景色如常,人心之不同,感受便千差万别。
在她的文字里面,你能读到一种那么慢、那么美的意境,生活不仅仅是打拼和挑战,还有家人间的温情,还有生活的情趣,还有彼此欣赏的快乐。
学会做自己是生活的迟到者,让慢节奏给自己欣赏周围一切的机会,让知觉冲刺着自己并不饱满的心房,感受内心的波澜起伏。学会欣赏冰雪与严寒的美丽,北方的冬天很漫长,北方寒风凛冽,作者儿时生活在东北的最北面,那里的环境更加的恶劣,但是在她的文字没有抱怨和沮丧,相反更多的是对雪的赞美,对冬天的喜爱。
一盏除夕夜的灯笼,便可以照亮了她冬夜的寒冷与黑暗,这是一种乐观人生的独白。向阳而生的人,总是能看见希望和力量,悲天悯的人,处处在为自己畏惧困难寻找着借口。自然环境无论有多么恶劣,只要有爱在与你同行,一切都是温馨而美好的画面。
学会欣赏冰雪与严寒的美丽,这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心态。学会发自内心的去爱与感激,你会与生活一同被爱所滋养,也会共同结出美好的果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