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必赶路 要感受路 ——读《去有风的旷野》 作者: 时间:2024-10-21 次数:105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清风
  “人生如旷野,自由和答案都在风里。”
  在我的印象里,阿来以写“藏地小说”而出名,这位茅盾文学奖史上最年轻文学奖获得者,擅长营造一种地域性的小说氛围,他的人物故事总是发生在特定的地域空间,环境与情节的发展构成一种广袤又细微的联系。
  现在,我读到阿来的随笔集《去有风的旷野》,仿佛被一股无形的力量牵引着,走进了一个充满诗意与哲思的世界。四姑娘山、莫格德哇、扎谿卡、大凉山、马尔康……滇贵川渝藏,集中于西南的地理区域。十篇游记,都是与“旷野”有关的行走,去往人迹罕至之处,穿越崇山峻岭,观望湍流拍岸,聆听花开的声音,在旷野的孤寂当中,感受自然的风声,进入深邃的思考当中。
  阿来笔下的风景就像交响乐,节奏起伏,在不同的音部之间跳跃。他写道,梭磨河峡壁陡峭,阳光强烈,风摇晃着树,其实就是摇晃那些光,使之动荡,使之流淌。在这宏阔的动感画面之后,他紧接着把视线转向了“一树树浅红的野桃花正在盛开”,仔细描摹桃花的精致的美,他联想起永井荷风的文学作品,继而文笔再次转换,阿来写自己“在高天丽日下挺身行走,长风吹拂,田野包围着村庄,群山包围着田野。”他还说自己年轻时在诗中写过这样的地理:“河流轰鸣,道路回转,我要任群山的波涛把我充满。”
  书中描绘的旷野,不仅仅是一片广袤无垠的土地,更是一个心灵的栖息地。在这里,风是自由的使者,它吹拂过每一寸土地,也吹拂过人们的心田。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将风的形态、声音、触感都描绘得淋漓尽致,让读者仿佛能够亲身感受到那股来自旷野的清新与自由。
  他的笔下,是村庄星罗棋盘,掩映在漫山遍野的梨花中,炊烟四散。黄昏降临大地。
  是田野,道路,村落,梨花成团成簇缀满枝头,近看如新雪堆积,远看,则如雾如烟。雾与烟,都在将散未散,将凝未凝之间。
  这样的场景描述,在书中俯拾皆是,所有的句子几乎都能带来对大自然的视觉享受,而又让人觉得有一些东西比文字里表达出来的更为鲜明。书中还有许多对地质历史的描述,从眼前的现时所见延展到远昔的漫长而又缓慢的变迁,“我就置身在岩石中间,在另一个时间维度中,在数亿年前地球的伟力创造的景观之中。”那是人类面对壮丽的景观之时所迸发出来的情感,强烈的自然审美体验让人惊讶,继而在心灵遭遇冲击之下,自发地对现实事物加以重新审视,思考我们与栖居其间的自然的关系。
  在阿来的文字中,树叶铺展在大地上,一片沸腾的生命,荒野可以使我们恢复本性,大地勃勃生机,万物恣意生长,疯长的生灵在原野穿梭,有一种富丽雄浑之美,在大自然的召唤之下,人就会愈发接近哲学的境界。
  干净的文字使我们能够不时地进入富丽堂皇的自然课堂,领受大美,从浓烈花香中,从风中,聆听到大自然至美至善的伟大教诲。也让聒噪浮夸的自己回归本真,洗净杂陈,去承接自己的使命。
  在书中,阿来引用了英国自然文学家罗伯特·麦克法伦在《荒野之境》中的一句话:“树林铺展在大地上,一片沸腾的生命。”还有,另外一句:“荒野可以使我们恢复本性。”不管我们是否确切地知道自己的本性,正如阿来所说,“有了这样的词句,人就会以为自己接近了某种哲学境界。”我们是否能像阿来一样,欣慰于自己在风中聆听到大自然至美至善的伟大教诲呢?
  我们寄存在高楼大厦的方寸之间,整日为生活而忙碌奔波,心里的拧巴和褶皱在角落悄悄生长,无暇顾及。但,生命是一次山重水复的旅程,为生活而努力时,亦不要忘了抚慰自己的内心。
  在阿来老师最新随笔集中,旷野不止是独特的山脉水文,也是自己深藏的内心世界。或许,我们的身暂时拘束于钢筋水泥之间,但我们的心,却是可以无拘无束于天地四方。
  有风到达的地方,散落着生活的诗意。看过青山和飞鸟,眼睛会重新变得清澈。旷野之息,在那里我们看见生命,找到自己。“我的生命中有过不少这样的时刻,任自然大美把内心充满。我的内心,也像那湖面一样,无声无息,正把荒野之美全数摄入。”在这充满生命力的字里行间,我悄悄发现了抵达旷野的秘密:不必赶路,要感受路。
  这样苍劲有力且立意深刻的文字,读一读便想要迫不及待的分享出来。
  起风了,林涛澎湃,幽深的峡谷如大洋鼓荡。
  深秋时节,布满整面山坡的白桦林,春夏季的绿色树叶已经全部变黄。刚近林边,满耳就充满细密的声音,似乎是树们在夕阳下低声交谈。“四无人声,声在树间。”公路顺江流蜿蜒,村镇愈稀疏。峰愈峭拔,谷愈幽深,森林愈茂盛,树木愈高大,云雾愈飘泐。细雨时来时不来,山上少见红时,黄叶也并不知烂。
  我并不失望,山高涧深,水落石出,林木萧瑟,确是群山秋深的味道。
  光雾山,光是雾的山。
  总的来说,《去有风的旷野》是一本值得一读再读的好书。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自然与生命的书,更是一本关于人生与梦想的哲理书。它让我感受到了生命的美好与自由的力量,也让我更加珍惜与感恩每一个当下。如果你也渴望在喧嚣的生活中寻找一片宁静与自由之地,那么这本书绝对是你的不二之选。
  
CopyRight 2005-2025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清徐县融媒体中心
清徐融媒 ( www.cuduwang.com)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新闻热线:0351-5724342 5729429 地址:美锦北大街118号(原县质监局办公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