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时光三探皇城相府 作者: 时间:2024-09-04 次数:129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韩玉林
  2022年6月5日早上6点半,我们一行50人乘大巴车从阳城县蟒河景区出发,前往皇城相府。这是我第三次参观皇城相府了。第一次是在2002年8月12日,那时景区刚刚开放3年多(1999年开放的)。处于宣传起步阶段,一些古迹还未修复,标识和介绍很少,游客也不多。那次参观只是走马观花,留下一些粗浅印象。第二次是在2011年5月13日,景区建设有了很大提升,上午9点增加了大型迎宾仪式,导游的讲解水平提高了,还带我们参观了紫芸阡(陈氏家族墓地)。回家后,我写了一篇《走出深闺的皇城相府》,刊登在清徐报上。第三次去距第一次,整整相隔了20年。景区变化很大,除了相府的明清建筑群以外,增加了相府庄园生态农业观光区、各种娱乐项目;明清一条街特色小吃、当地特产;拥有越来越多的游客,让人感到不虚此行。
  晋城市阳城县北留镇皇城村,原名郭峪“中道庄”。是清代名相、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康熙字典》总阅官、康熙皇帝35年经筵讲师陈廷敬的故居。后因康熙皇帝两次下榻于此,故名皇城村。陈廷敬晚号午亭,所以“午亭山村”是它的别称。“皇城相府”之名,则是旅游开发的产物。其由内城、外城、紫芸阡等部分组成。御书楼金碧辉煌,中道庄巍峨壮观,斗筑居府院连绵,河山楼雄伟险峻,藏兵洞层叠奇妙,是一处罕见的明清两代城堡式官宦住宅建筑群,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A级旅游景区。
  我们去时,因受疫情影响,每个游客都要扫码填信息,方可进入,故表演活动推迟到上午9点半。随着音乐响起,一场声势浩大的《迎圣驾》演出徐徐展开。只见一行人鸣锣开道,侍女手持旗幡伞盖,仪仗队引路,侍卫威风凛凛。皇帝下诏,宦官禀报,陈廷敬一家老小接旨,山呼万岁。皇帝昂首阔步,走在前面。100来人的表演,阵容强大,演员服装新鲜漂亮,节目有声有色,惟妙惟肖,令人耳目一新。演出20分钟结束,随着康熙帝最后一句:“八方宾客,请随朕一起游览皇城相府!”众游客涌向府门,鱼贯而入。
  走进中道庄城门,映入眼帘的是一大一小两座石牌坊。大牌坊是陈廷敬在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任刑部尚书时奉旨而建的。四柱三楼,坊额雕龙镌凤,基座瑞兽环拥,气势恢宏。正楼上方“冢宰总宪”4个大字,是对陈氏家族累任官职的概括。“冢宰”意为百官之首;“总宪”则是肩负监督考察各级官吏的重任。以上3行是陈廷敬父辈、祖辈、曾祖辈所授官职。牌坊两侧刻有“一门衍泽”和“五世承恩”8个大字,告诉人们陈氏一门五代都受到了皇恩。再往里走,为两柱一楼的小牌坊,建于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上载从明嘉靖到清顺治年间,陈廷敬父辈所取功名所授官职,同样成为陈氏一门荣耀的标志。
  皇城相府犹如一座硕大的龟城,依山而筑,枕山临水,分内城、外城两部分。总面积36580平方米,有大型院落19座,房屋880余间。设9道城门,四通八达,有关卡可守,形成了外城抱内城,内外连环套,稳固保安全的坚固堡垒。城墙总长1700余米,平均高度12米,宽2.5至3米不等。城楼、堞楼、角楼相互关照,垛口星罗棋布,组成了一道坚固的防御线。
  内城“斗筑居”始建于明崇祯五年(1632年),是陈廷敬的父亲陈昌期及其兄陈昌言、其弟陈昌齐,为了抵御外敌侵扰而建的防御性建筑物。东西相距71.5米,南北相距161.75米,建筑分祠庙、民宅和官宦邸三类,风格迥异。主要有河山楼、125间“藏兵洞”、陈氏祠堂、树德院、世德院、容山公府、御史府等。这里最具特色的建筑物是“河山楼”,平面呈长方形,长15米,宽10米,高23米,共7层(含地下一层),是相府内最高的建筑物,也是明清时期国内罕见的一种建筑形式。我们跟随导游,沿着楼内狭窄的楼梯向上爬,3层以上有窗户,楼顶建有垛口、堞楼。我们站在高高的楼顶上,俯视皇城相府,参差错落的建筑历历在目;远眺樊山,如苍龙逶迤而立,樊河似玉带萦绕而过,四周青山叠翠,溪流泄碧,乔木葱茏,草盛花繁。下楼后我深入其地下,看到这里不仅挖有水井,备有碾、磨等生活设施,并有2里多长的暗道通往城外。据说,河山楼建成后,果然遇到乱兵围攻,村中800多人及陈氏家族避难于楼内,在一个月内抵御了乱兵的侵犯,使千余人的生命受到保护。
  外城“中道庄”紧依内城西墙而筑,基本呈正方形,由陈廷敬主持修建,完工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主要建筑有御书楼、冢宰第、点翰堂、小姐院、管家院、书院、花园及功德牌坊等。御书楼位于中道庄西门,是陈廷敬三子陈壮履为炫耀其陈家皇恩浩荡而特建。现楼内存康熙御匾“午亭山村”及联“春归乔木浓荫茂,秋到黄花晚节香”。相府大院是陈廷敬的宅邸,又叫“冢宰第”或“大学士第”,为外城的主体建筑,座北面南一进四院。大门上有“冢宰第”雕刻,有“大学士第”匾额,两侧有八字影壁。正北大堂是相府大院的主要建筑,门上悬有康熙御书“点翰堂”匾额,堂内挂康熙御书“龙飞凤舞”和“博文约礼”牌匾。整个房舍均具有地方特色的双层出檐楼房,斗拱、门窗、楼栏、影壁、柱础等装饰构件,工艺精致,雕刻精美,风格别致,显得雍容华贵,富丽堂皇。
  以陈廷敬为代表的陈氏家族,在明清两代,科甲鼎盛,人才辈出。从明孝宗到清乾隆(1501年—1760年)间的260年中,共出现了41位贡生,19位举人,并有9人中进士,6人入翰林,享有“德积一门九进士,恩荣三世六翰林”之美誉。特别是在康熙年间,居官者多达16人,出现了“父翰林,子翰林,父子翰林;兄翰林,弟翰林,兄弟翰林”的盛况,堪称为北方的文化巨族。
  据史书记载,陈廷敬(1639年—1712年),字子端,号说岩,晚号午亭,阳城县皇城村人。他自幼才华横溢,聪颖过人,6岁进入私塾读书,13岁入潞安州学。顺治十四年中举,次年中进士。他原名陈敬,因殿试列榜时,与他人重名,顺治皇帝下令给他加一个“廷”字,从此便叫陈廷敬了。也许就是这一“廷”字,使他插上了翅膀,青云直上,鹏飞万里。陈廷敬20岁入翰林院,历任庶吉士、内阁学士、工部尚书、户部尚书、刑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他一生升迁28次,参与国家政要军机40余年,成为康熙皇帝的股肱重臣,为康熙皇帝的文治武功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为清王朝政权的巩固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陈廷敬不仅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而且还是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和理学家。他长期担任康熙皇帝的经筵讲官,同时主持编纂了《康熙字典》《佩文韵府》《明史》《大清一统志》等重要的文化典籍。本人主要著作有《尊文堂集》《午亭文编》等。陈廷敬一生居官恪慎清廉,德高望重,能在伴君如伴虎、行世如行舟的40多年政治生涯中,做到主信僚服,善始善终,而且生前死后、朝野上下,好评如一,这在我国古代宰辅大臣中实属罕见。
  走近皇城,走进这座乡间城堡,能深深体验到满目光华的厚重与深沉。这座历经400年风雨沧桑的皇城相府,巍然屹立,雄姿依旧,成为明清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迹,也为后人打造了一个旅游胜地!
  
CopyRight 2005-2025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清徐县融媒体中心
清徐融媒 ( www.cuduwang.com)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新闻热线:0351-5724342 5729429 地址:美锦北大街118号(原县质监局办公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