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干部们听了,十分高兴,都说有打有赏,他们也好向群众交待。
世清说:“我建议把旧羊圈改成磨房,社员们碾米磨面也不用花钱,把茭糁子、谷糠、麦麸顶了,还可解决一些饲料。”
为便于管理,决定成立了一个畜牧组。猪场五个人,三个男全劳力,两个女全劳力;养羊三个男全,三个男半,加上牛驴饲养员共十二个人。老支书陶青山身体不好,就让他任组长,不用再顶烈日冒严寒,兼管上磨房的工作。畜牧组实际上成了十三个人。
为具备一定的规模和影响,除选购母猪外,并选购几十只半大的肥猪,这事由世仁具体办理,包括到县食品公司联系有关事项。
群众会上,大家更是高兴万分。有几家养猪户说,把他们养的猪折价收回公养,省得顾此失彼;大河有水小河满,老拖条资本主义尾巴也不是个长久的事。我想,照这样发展下去,自留地也可能变成负担;原来资本主义的尾巴不是老虎的尾巴,而是蝌蚪的尾巴,不用割,自己就退化了。
会后,小敔很兴奋,仍坐着对老马和我演说:“人类第二次大分工,就是畜牧业和农业的分工;桃花峪的这次分工,也是生产力发展的表现。”
小敔的夸大其词,得到老马的赞同:“是的,这也可能是一个好的开头,好戏还在后面,咱们一步一步地走吧。”
次日,建猪羊圈和改造磨房的工作同时展开,大家虽面有倦容,仍然是精神饱满干劲冲天。我问他们累不累,他们异口同声说,为什么不累?虽然累,但有熬盼,也就无所谓了,人是干什么活换什么骨头,心里痛快,身上就有使不完的劲。我觉得他们说的确实是心里话,特别是突击队的青年们,越战越勇,真像浑身有使不完的劲。
多少年过去了,夜深人静之时,回忆起当年,眼睛不由得就湿了,光阴荏苒,人生易老,何时能战友相聚共话当年?也许,你认为我说的不过是小说家言而已,这也难怪,尽管我亲身经历了这些事,现在回想起来也是仿佛如梦。后来,我和桃花峪的一些人谈起当年,问他们为什么那样拼命干,他们都说,按当时的环境,总觉得能干出个样子来;再说,你们公社干部是外人,都能累死累活的干,我们是自己给自己干,还不应该拼命干?大家都是这样,难道自己是羊群里的一只羚狸儿?
不过。也有人看法不同,谁呢?就是人称“诸葛亮”的陶逢春,这可是个不简单的人物。
第十三回
陶逢春失意归故里
甄思佳得志展英风
俗话说,百人百性,各有特点,陶逢春就是个很有特性的人,可以说是农民小知识分子的典型。四十来岁,中等身材,眼睛不大而明亮,常喜欢眯成一条缝,薄薄的嘴唇合得紧紧的,是一张能言善辩的利口,高高的颧骨显得两腮有点凹陷,据说这种人很难缠。
(未完待续)
长篇小说连载
16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