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宝生
东湖记忆之二十三(湖边盐房)
湖边劳作湖边忙,
熬盐的盐房十来家,
父亲熬盐技术好,
养家糊口全靠他。
情景描述:
我家所在的迎宪七队紧邻东湖西岸,迎宪七队的盐房就在湖边,和我家只一步之遥。盐房的所有工作安排,主要由我父亲负责,那时候家里人口多孩子们小,主要劳动力全靠父亲一人劳动,因为父亲熬盐技术好,多出盐,出好盐,加上半夜看火,盐房挣的工分比在田里劳动的社员稍高点。一家人全靠父亲养家糊口。
东湖记忆之二十四(盐房烤鱼)
东湖边上玩,盐房里耍,
钓住鱼儿就开膛,
撒点咸盐火上烤,
津津有味吃得香。
情景描述:
从小在湖边长大,钓鱼摸虾几乎是我们每天必干的事,那时候连成年人都是经常为吃不饱而烦恼,何况孩子们,小伙伴们整天总是饥肠辘辘。在东湖边钓住鱼后,直接开膛破肚,用东湖水把鱼收拾干净,跑到父亲的盐房,把收拾好的鱼抹上盐,放到熬盐的炉火里,用不了三五分钟,鱼变的金黄酥脆,鱼身上的油慢慢渗出,不用提有多香了,又解馋又有营养。我们钓到的一般都是三二两左右的鲫鱼、鲤鱼。
东湖记忆之二十五(盐房烧茄子)
炎炎盛夏进盐房,
父亲挥汗炉前忙,
乡邻们排队烧茄子,
烧了一筐又一筐。
情景描述:
进入盛夏,茄子大量上市,清徐人最喜欢的一道家乡美味“烧茄子”就要登场了,每到这个季节,盐房里干活的父亲格外的忙碌,乡邻们一大早就来到父亲的盐房,用萝头提着茄子守候在盐房,等待父亲把盐火调整到最好状态,盐火①烧茄子,其实是烤茄子。和烤红薯的道理一模一样,最好的烧茄子就是不焦不糊,绵软烂糊,由于盐房里的火大,温度高,受热均匀,盐火炉膛里像一个巨大的烤箱,烧出来的茄子,特别的香,回家剥掉皮,晾冷加盐蒜泥,香菜,芝麻油,少许老陈醋,味道美极了,“烧茄子”说它是一道清徐风味的人间美味一点不为过。
注释:
盐火①盐房熬盐的大火
东湖记忆之二十六(盐房寻暖)
连冬数九天气凉,
寻暖暖①的邻居们聚盐房。
熬盐的火儿焐的红薯香,
炉膛口站一群馋嘴得娃。
情景描述:
吃完烧茄子,很快就轮上烤红薯,冬天的烤红薯是最难忘的乡愁。
改革开放前的六七十年代农业社集体化时期,东湖莲花池周边都属于清徐县城关公社迎宪大队,为了响应国家农林牧副渔各项发展的要求,迎宪三队、七队、九队这几个紧靠东湖边的生产队,做起了清徐县城传承了几百年的熬制土盐的副业。当时清徐人祖祖辈辈吃的都是东湖边熬制的土盐,就连平遥牛肉用的都是东湖边熬出来的土盐,我的爷爷、父亲都是以熬盐卖盐养活全家。五十年代,公私合营,清徐县政府把清源城里十几家熬制土盐的私人作坊合并成立火硝社,我家的土盐小作坊就是其中之一。我父亲在火硝社(后来的清徐化工厂)工作到62年,国家政策变化后,回到农业社。七十年代国家大力号召搞副业,我的父亲又重操旧业熬起了土盐,不同的是,旧社会给自家熬盐,在农业社里给生产队熬盐。
熬盐的地方叫盐房,和普通住房不同的是,房顶上有一个大大开口的天窗,这是为了通风排气用的,主要是熬盐过程中把含有盐分的卤汁中的水分用高温加热蒸发掉,盐锅是一口大大的铸铁锅,这口锅长年累月不停的在熬,熬盐的炉火不同的烧,所以盐房里是一个特别暖和的地方,冬天老百姓家里冷,大家都不约而同来到盐房享受免费的温暖,各色人等都来寻暖,来的人多,盐房自然成了新闻中心,各种消息,故事,笑话,各家的家务事都是盐房里的谈资和话题。冬天的盐房是最吸引人,最有趣的场所。盐火里时不时有人拿来红薯,很快就烤熟了,火候恰到好处,不焦,不糊软糯香甜,整个盐房弥漫着诱人的香味,令人垂涎欲滴。尤其是处在生长期的孩子们,更是挡不住的诱惑。
注释:
寻暖暖①寻找暖和的地方,蹭热量,六七十年代的清徐农村,有的家庭贫困,家里寒冷,他们就会以串门子的形式到邻居熟人家串门寻暖,蹭温度。
新编清徐民谣
水城旧事·印象清源
——“我的东湖记忆”之五(盐房篇)
作者: 时间:2024-07-22 次数:182 语音阅读:
CopyRight 2005-2025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清徐县融媒体中心
清徐融媒 ( www.cuduwang.com)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新闻热线:0351-5724342 5729429 地址:美锦北大街118号(原县质监局办公楼)
清徐融媒 ( www.cuduwang.com)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新闻热线:0351-5724342 5729429 地址:美锦北大街118号(原县质监局办公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