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朽
近日,读过几篇关于清徐中学的文章,文中均提到清徐中学成立于1958年。打开百度浏览器,输入“山西清徐中学”,开首赫然写着:清徐中学成立于1958年……
看来这一谬误的市场还真不知道有多大,很有纠正的必要。
上世纪九十年代,清徐中学曾经隆重庆祝建校五十周年;当时的太原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李东复,县委书记张璞与县长张春根等领导都来校庆贺。这一活动当时在本县影响还不小。
清徐中学的前身是清源中学和徐沟中学。
1946年8月徐沟县开设简易师范学校,招3个班、150名学生;校址在天禄堂正院;校长李其功。
同年10月,清源县也开设简易师范学校,招130名学生,分两个班;校址暂设永定街明楼院;校长由当时的县长侯伸兼任。
这两所学校的开设开启了清源和徐沟两县中等教育的大门。
1947年3月,奉上级命令,清源简师改为清源初中。学生分为初中和师范各一班;校址迁入中山公园,校长李炳学。同时徐沟简师也奉命改为徐沟初中,中学两班,师范一班。
同年7月,清源中学招150人,中学一班,师范两班。徐沟中学也招150人,中学两班师范一班。
1949年1月底,这两所学校就都停办了,直到1952年9月才又复办。
1952年7月,奉山西省和榆次专区命令,清源和徐沟两县合并为清徐县。
同年9月,清源中学改称山西省立清徐第一初中。招3个班,徐沟中学改称清徐二中,也招了3个班。
1958年以前,从清中走出去的学生已遍布全县各地各行各业,以及太原市、乃至全国多地。继续上学的,有的去了榆次(那时,清徐县还属晋中管辖),其余的去了太原。所以清徐中学这一名称不仅本县尽人皆知,还扬名在外了,只不过我们的子孙后辈不了解这段历史罢了。
这“第一、第二初中”的名称仅用了一年。1953年,二中被撤销,并入一中。原二中学生,有72人转学太谷,其余的转学到清中,分别插入初1、2、3班,每班插入20多人,这一中的称呼也就失去了意义。此后,人们就直称清徐中学了。
到1958年,仅1952年及其后入学的学生已经毕业了四届、十二个班、六百多学生,连同在校生已超过一千人(1956年一次就招了七个班,从初13班到初19班)。
这一千多校友中,现今还有很多人健在。
同年9月,在初中的基础上,招两个高中班,成完全中学了。那不过是清中的壮大而非成立。
所以清徐中学的成立可一直追溯到1946年。
那上下两排窑洞的修建也不是1958年。早在初1、2、3班学生在校时,1953、1954年就已经建好投入使用了。
此外,顺便多句话。
有文中还说:“西城门洞内的泉水池还在”。这我还是第一次听说,不知作者的这一信息来自哪里?可有根据?
我只知道,出西门洞向东是一段几十米长的下坡路,从门洞内渗出的水,直接就顺着下坡路流走了,水流不大,却常年不断。(今已断流)
学生灶房就在西门洞出来的北侧,用不了几米长的管子就能把水引入灶房内了。接水口就在西门洞的出口处。我们上学时,吃饭常在那里,没见过有泉水池。
五十年代,西城门西端被堵死,成仓库了。再后来西城门外的瓮城被拆除摊平。这些活计就是我们上学时奉命完成的。只记得和我们一起劳动的有杜震老师,他还说:“记住吧!这里埋着大石条。”当时我们议论:“怕是永无天日了,它们还有再面世的可能吗?”在整个拆、堵过程中,从未见过有泉水池。
七十年代,西门洞就成了清中校办工厂大卡车的车库了。
前不久,我和原校办工厂厂长潘效书师傅闲聊,顺便问他泉水池的事,他说:“根本没有,哪来什么泉水池。”
过去,那西门洞是连通城内和西关的交通要道,是走车马和行人的,一度还很繁忙,门洞内路面并不宽,很难想象会有水池。
因此,我对西门洞内有泉水池一说,提出质疑。“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注:参考资料《清徐县志》第637页第四章“中学教育”。
百家争鸣
清徐中学成立于1946年
作者: 时间:2024-07-10 次数:1356 语音阅读:
CopyRight 2005-2025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清徐县融媒体中心
清徐融媒 ( www.cuduwang.com)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新闻热线:0351-5724342 5729429 地址:美锦北大街118号(原县质监局办公楼)
清徐融媒 ( www.cuduwang.com)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新闻热线:0351-5724342 5729429 地址:美锦北大街118号(原县质监局办公楼)